秘境天堂~东巴文与纳西文化的隐秘世界


秘境天堂~东巴文与纳西文化的隐秘世界


秘境天堂~东巴文与纳西文化的隐秘世界


版式:阿聪儿

东巴文化是纳西文化的核心,而东巴文字又是东巴文化的核心。如果我们简单的从字面来读取“东巴文字是现今仅存的象形文字”,当中含意似乎显得很浅显。围绕着这个核心,值得我们研究的知识、值得我们挖掘的故事、值得我们探访的地点,还有很多。丽江,不仅是一个旅游之城,更是一个文化之城。


秘境天堂~东巴文与纳西文化的隐秘世界


▲写在东巴纸上的东巴文

《淮南子》说:“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文字的创造,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伟业。不过,人类最早并没有把文字用于发文章,搞生产,而是用来搞一些沟通天地、窥测吉凶祸福的迷信而又神圣的事业。甲骨文被迷信鬼、崇尚祖先的商王室用来搞占卜,而我们这里要讲的东巴文,则直接因传承者是东巴祭司而得名。

不过,就像古人认为文字具有揭示秘密的魔力一样,我们今天依旧可以相信,这些古老的文字,同样能够继续揭示某些秘密,只是不同的是,它揭示的是被历史演进遮蔽的文化之谜。

东巴文里的“美”

"BEAUTY" IN DONGBA CHARACTERS

去贵州一个苗寨时,我看到搞接待的苗族女性,头上都带一朵花就很好奇。爱花,作为喜好不足为奇,但把花插在头上,并宣称这是传统习俗,就属少见。

秘境天堂~东巴文与纳西文化的隐秘世界


▲西江苗寨的苗族妇女比较喜欢这种打扮,戴花的头饰,既漂亮又节省


丽江的纳西族,今天大概是没有这样的习俗,但是从他们大概1000多年前发明的文字里看,那时候的纳西先民认为,美女就应该是戴花的,花是美的象征。

纳西族的古文字,因为是东巴经师在传承,也叫东巴文。东巴文很大一部分的文字,是用象形的方式造字,所以从中可以看出很多社会文化观念。

秘境天堂~东巴文与纳西文化的隐秘世界


▲东巴文与汉文对照

比如,“美女”这个词,就是两个符号的组合,左边一个符号画的一个女子,右边是一朵花。纳西族学者杨福泉先生说,这个字就跟纳西族传统习俗有关。

秘境天堂~东巴文与纳西文化的隐秘世界


▲纳西女子大概会插这样的花

“以花插头上作为装饰是纳西族女子的传统习俗,东巴经说记载的殉情故事中的女主人公都是满头鲜花。”

这个场景,现在大概是见不到了。我问过纳西族女孩,她就说现在已经没有,而过去有没有,她也全然不知。

秘境天堂~东巴文与纳西文化的隐秘世界


▲顾彼得离开丽江后,带着浓烈的乡愁写下的《被遗忘的王国》,我个人认为,这是丽江生活史方面第一重要的著作

顾彼得写《被遗忘的王国》,写了很多纳西女性的生活,但似乎就没有注意到她们有戴花。她们在古城的“酒店”(买酒与喝酒的场所),会很豪爽请顾彼得这样的酒客喝酒,也会在黄昏来临,三五小友一伙,磕着葵花籽和南瓜子,从街这头走到街那头。

殉情的现象,倒是一直持续到民国结束。后来,在新社会里,也有一些流风遗韵,八九十年代杨福泉先生已经在社科院工作后,回乡做过一些追寻,为此写过相关的书。

7号知识点:纳西族殉情

秘境天堂~东巴文与纳西文化的隐秘世界

正确理解殉情,它是一个纳西文化的历史现象,今天新社会已经不存在了。这个殉情的风气,在年轻人中一度流行,给纳西族家庭带来极大痛苦,给纳西族社会进步造成不小的挫折。究其原因,学者研究,与1723年改土归流有关。改土归流标志着封建礼教、包办婚姻等制度和理念在丽江开始推广,而这与纳西族此前的婚恋观念发生冲突。殉情,实则生动的反映了纳西人性情刚烈、热爱自由,甚至追求纯美的一面。更多解释,可以参看纳西族学者杨福泉写的《殉情》一书。

殉情是壮丽的赴死,而且经常是男女数对结伴同行。男女都穿上他们认为最好看的衣服,带着最好吃的东西,在山野里狂欢一阵之后,带着对魂归“玉龙第三国”的幻想,结束他们的生命。

秘境天堂~东巴文与纳西文化的隐秘世界


▲“玉龙第三国”是东巴经《鲁班鲁饶》里描述的一个人死后抵达的理想乐园。情死者,亡灵不能归于祖地,东巴为之做过祭风仪式后,会把他们飘荡的灵魂引导到这里。在这里,花斑虎当坐骑,银角花鹿当耕牛,相爱的人再也没有痛苦

杨福泉先生认为,这一习俗的制度起源,可能应该归结于丽江1723年的改土归流。这之后,那个被知识分子们痛骂过的“封建礼教”,以及各种包办婚姻,就开始毒害起纳西族青年男女。

这样说来,殉情女子戴花这种装束,最后消失的时间离我们不算太远。

秘境天堂~东巴文与纳西文化的隐秘世界

▲东巴文的合体字,基本上组成的不同符号都保留了自身特点


秘境天堂~东巴文与纳西文化的隐秘世界


▲这应该是“织”的东巴文。很接近于图画文字,为书画创作提供了很大空间

说到美的观念,我们不妨看看汉字“美”。这个字,从甲骨文演化而来,也是遵循象形的原则而造,跟纳西族东巴文,有相似之处。

“美”字分解开来,上面是羊,下面是大,合起来的意思,用段玉裁的话,就是“羊大则肥美”。

秘境天堂~东巴文与纳西文化的隐秘世界


▲东巴文与甲骨文比较

这两者对比很明显。纳西族,美就是花,而古代的华夏先民则认为美,就是大肥羊。

为什么美会跟羊扯上关系?吃货们纷纷表示理解——因为,大肥羊好吃!

竖目女:古代纳西先民男性的择偶标准

VERTICAL EYE GIRL: THE STANDARD OF SPOUSE CHOICE FOR ANCIENT NAXI ANCESTORS

东巴文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形象文字,这种文字简单讲,就是在用象形符号表意时,力求逼真,生怕画得不像实物。

秘境天堂~东巴文与纳西文化的隐秘世界


秘境天堂~东巴文与纳西文化的隐秘世界


▲东巴文。这第一幅中间是针。为什么是针?一位文化馆的纳西族朋友说,“针”的纳西语发音,跟“爱”是一样的。纳西语很多同音字,增加了东巴文表现的丰富性

这样的做法,好处是,我们今天很容易就理解造文字人的意图,甚至还可以从中看出,当时古人的环境,动植物的种类,以及他们生活方面的一些观念。不好的地方是,说起来比较复杂,但结果显而易见,就是这种文化很难传播推广,很难适应社会发展。

根据杨福泉先生研究,纳西族很多重要的观念,都可以从他们的文字里看出来。比如,关于美,除了以花为美,还有一个特别的方面,是以眼睛为美。

秘境天堂~东巴文与纳西文化的隐秘世界


▲这是表示“商量”的东巴文,东巴文

这个眼睛,不是一般我们这种横着的眼睛,而是竖着的眼睛。东巴文写成的创世史诗《崇般突》中,就讲述洪水之后,纳西始祖崇仁利恩找配偶。那时候,从眼睛判断,大概有两种女孩子备选。创造神的告诫是,找善良的横眼女,而不要找美丽的竖眼女。但崇仁利恩却自有主张:心美不如身美,脸美不如眼美。于是就找了那个漂亮的竖眼女。

秘境天堂~东巴文与纳西文化的隐秘世界


▲三星堆的竖目(纵目)青铜面具像,看上去也不是完全竖起来,而只是有点向上斜

在中国西南,横眼和竖眼,是一个令学者着迷的问题。考古上,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有竖眼人,比这个稍晚的《楚辞》也描述过竖眼,而云南楚雄彝族的民间史诗《梅葛》也在讲述人类诞生的宏达叙事里,也出现过竖眼人和横眼人的不同时代。

日本学者伊藤清司认为,竖眼是一种象征,象征着“非人类”的特征。因此,根本不存在竖眼这种人,就像不存在的鬼,就该长成牛头、马面一样。

秘境天堂~东巴文与纳西文化的隐秘世界


▲彝族的口传史诗《梅葛》里,直眼人,是天神造人的失败品种,但是,有意思的是,东巴经书,却成了男性的良配

在祭祀、神话等领域,古人都很不实在,他们会编造出一些不存在的事物,然后借由这些事物,表达他们某些隐晦的意思。杨福泉先生发展了伊藤清司的观点,认为东巴文里那个竖眼的符号,就传递了纳西族独特的审美观,而竖眼女,则是代表了纳西族男性欣赏的女性的野性品质。

东巴经里对男性应当取一个什么样的女性,是跟我们一般的象形不同的。我们今天评价女性,可能会比较强调勤劳善良等等品质。有意思的是,在昆明这样的城市空间,我经常听人们谈起纳西族女性的品质时,也一致地认为他们吃苦耐劳。而东巴经典里经常有的说法是:能干的汉子应该找漂亮的女子,而漂亮的女子,则不是横眼女子,而是竖眼女子。

秘境天堂~东巴文与纳西文化的隐秘世界

▲东巴经里说,心美不如身美,身美不如脸美,脸美不如眼美,这比“颜值即正义”深刻多了,直接把审美推到了眼睛层次。搞摄影的人都说,拍照,眼睛对清晰了就够了。这就深得纳西文化的真传

“横眼的‘善良’女被排斥,而具有野性的、非文明特征值美的竖眼女则被男性祖先作为求偶的首选目标。”杨福泉先生说。

竖眼女,是不存在的,它被虚构出来,就是为了要批评那种被文明规训、带着伦理色彩的审美主张。换句话说,纳西族古代社会,主张女性的野性和自然。

秘境天堂~东巴文与纳西文化的隐秘世界

▲东巴文中的“眼睛”,写一半好像也可以,这就是竖目的样子

连系到殉情这种历史文化现象,杨福泉先生这种主张是很有道理的。改土归流后,推行的封建礼教,以及包办婚姻,与纳西族原来的婚恋主张、审美态度是格格不入的,所以,很多男女青年,只能成为这种文化冲突的牺牲品。

那回到今天,我们也要纠正我们那种陈词滥调,说纳西族女性就如何勤劳顾家,男性就是如何潇洒自在。即使某些现象的确有这方面的表现,但也不能把他们上升为纳西族固有的文化。

秘境天堂~东巴文与纳西文化的隐秘世界

▲东巴经中迁徙定居画卷

东巴文的黑白之战

THE BLACK AND WHITE WAR OF DONGBA CHARACTERS

读学者们对东巴文和纳西传统文化的阐释,我个人比较感兴趣的是黑白观念的对立。

我比较早的就知道,彝族尚黑,特别是四川凉山彝族,有的把他们归入诺苏支系,“诺”,就是黑的意思。纳西族与彝族,都属于氐羌系,都是彝语支,族源比较密切,所以,理论上纳西族对黑与白的观念,也应当与彝族接近。

秘境天堂~东巴文与纳西文化的隐秘世界

▲2018年凉山火把节选美时的彝族男女青年,彝族的黑白观念,主要体现在过去的社会等级观念中,在彝族的文字方面,应该不像东巴文那种明显

但是,东巴文中反映的情况却是:纳西族尚白抑黑。黑,就代表了不好。从造字角度,黑,就是一个椭圆形的圆点,东巴文中出现这个符号时,基本都是各种不好。

秘境天堂~东巴文与纳西文化的隐秘世界

▲东巴文,参与了丽江现代城市的装饰

总结起来,它可以延伸出毒、苦、恶、邪念、坏人等含义。比如,一朵花的符号旁边,加一个黑点,表示“巨毒”;一个张开的嘴,吐出一黑点,那时“苦”字;一个圆圈里四个黑点,直译为“黑太阳”,就是不吉利的日子;一个人的符号,画上一个黑色的箭头,表示“邪念”;一个人的头上,画一个黑色三角,意为“坏人”;一个黑三角形,下面一竖,上面加几条斜线,就表示天下初出的一团黑色,它是万恶之源,而同样是这个造型,把只黑三角形换成白三角,则意为万善之源……

更有甚者,纳西族东巴经里,还有直接描述黑与白冲突的《黑白战争》故事。把黑与白哲学与观念层面的对立,上升为民族历史叙事。纳西族,这一黑到底,让很多包括彝族在内的其他几个兄弟民族情何以堪。

秘境天堂~东巴文与纳西文化的隐秘世界

▲表现《黑白战争》的东巴画

当然,从古代文化的观念上表现出来的对立和冲突,就只适合作为文化思想来研究,不宜过度诠释,更不能跟今天的现实混为一谈,这点尤其要强调。

1991年出版的《东巴文化论》中,学者杨世光就总结过黑白战争的学术讨论。他说人们对于东巴经里《黑白战争》这个史诗的文化意涵争论十分热烈。有的追根溯源,认为,作品中崇白抑黑的观念与古羌人尚白习俗一致。而有的则推论,纳西族作为古羌的后裔,历史上先有尚黑阶段,而后随着迁徙、融合,转向了尚白。还有的主张,从游牧转向定居时,发生了尚黑(游牧)向尚白(农耕)的转变……

秘境天堂~东巴文与纳西文化的隐秘世界

▲孕、过溜索的东巴文。汉字的孕,也是象形字,但和东巴文比起来,已经高度省略,不怎么像了。过溜索,就实在有点危险了,裂开的墙,像是过溜索时,还遇到地震

关于这个问题,我估计现代学者也还在继续讨论。不过,问题依然在:纳西族究竟有没有尚黑的历史阶段,如果有,那什么原因促使了转变。

从东巴文看,尚白这种文化,已经颇有些年头。东巴文创制的时间,有不同说法,比较晚近的是13世纪。然后也有主张更早的公元3世纪,很多学者则笼统说是唐宋时代。但不管什么时代,都是距离我们比较遥远的过去。这或许说明,纳西族与邻近的其他兄弟民族的分野,已经有着八九百年以上的历史。

活着的东巴象形文

THE LIVING DONGBA HIEROGLYPHICS

东巴文几乎就是理解古代纳西文化的一把钥匙。古代纳西文化,主要就体现为东巴文化,而东巴文化,则绝大多数都以书面的形式得以保存,这些书面文字,则主要是东巴文。

秘境天堂~东巴文与纳西文化的隐秘世界

▲东巴传承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东巴文

纳西族的古代文字,如果细分,不止东巴文,还有哥巴文、玛丽玛萨文、阮可文,这些文字名目不同,但与东巴文都有渊源,大体上,纳西族分布的不同地区,上述几种文字都有不太均衡的分布。换句话说,东巴文,也并非在纳西族全部的村寨通行。

上世纪50年代后,新中国还为纳西族创立了拼音文字。这种文字,在记录口语方面,功能很强大,80年代后在丽江一些乡村有过普及。其普及的效果,下面这则故事可以说明。

丽江古城区文化馆木诚告诉我,说以前有被拐卖的纳西族妇女,写信回来求救,不懂汉字,就用这种拼音文字。结果,公安人员看不懂,以为是某种外文,请大学教授也看不懂。最后是找到纳西语的学者,才搞懂。

秘境天堂~东巴文与纳西文化的隐秘世界

▲位于白沙镇的玉水寨,现在是4A旅游景区,背靠玉龙雪山,是丽江东巴文化的传承地,主要是有东巴的培训和为游客提供文化体验的传统的祭天、祭自然神等祭祀活动

东巴文从出现至今,近1000的历史中,似乎并没有怎么打破最初的传承方式。文字在人类历史上,通常最初都掌握在祭司或者历史书写者手中,随后,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变革,开始普及到民间,于是,为国家和社会创造了一批智识阶层,他们办学、从政,进一步推动了文明的进程。

秘境天堂~东巴文与纳西文化的隐秘世界

▲据说玉水寨保存了丽江最大最古的东巴法鼓

东巴文似乎没有走到这一步,在纳西族社会内部,东巴文一直被东巴世家和少数来投师的学徒传承,一般民众既不懂东巴文,也不能从事东巴经师的祭祀、占卜等工作。每个村子,通常也都至少有一两个东巴,所以,传承既得以延续,但又没有突破疆界。

秘境天堂~东巴文与纳西文化的隐秘世界

▲东巴经的翻译整理是在政府支持下,取得巨大成就,这是当代东巴文化研究的重头戏

东巴文的扩散,近代主要是表现为东巴经卷的流失,以及纳西族学者和其他国内外东巴文研究者的兴起。其中流失的情况大概是,今天现存的大概2万卷东巴经卷,有差不多一半散播到世界各地,而其余的则分散在中国内地和中国台湾等等。

秘境天堂~东巴文与纳西文化的隐秘世界

▲东巴文化的珍品之一,神路图,玉水寨收藏,长16米,宽0.35米,材料是东巴纸和麻布

杨福泉先生在海外访学时多次接触到遗失海外的东巴经卷,据他总结,1867年最早由法国传教士德斯古丁斯(Perre Desgodins)从云南寄回巴黎11页的东巴经摹写本《高勒趣招魂》。此后,我们前面曾经介绍过的植物猎人福里斯特,也在1922年以高价卖过135本东巴经卷。

秘境天堂~东巴文与纳西文化的隐秘世界

▲东巴经,目前有2万多卷,共计1500种左右,他们是纳西民间信仰东巴教的经典,也是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外海研究东巴文始于1885年,首次提及这些文字是纳西人的象形文字。1913年法国人巴克(J.Baco)出版《麽些研究》,介绍了他在纳西族地区考察时见过的370个象形文字。

秘境天堂~东巴文与纳西文化的隐秘世界

▲洛克拍摄的老东巴

洛克是最著名的海外东巴文专家,1921年至1949年之间,他大部分时间定居丽江,对东巴文有着很精深的研究。

秘境天堂~东巴文与纳西文化的隐秘世界

▲玉水寨祭天的场景

中国学者对东巴文的研究,主要开始于抗战时期。众所周知的原因,学者云集云南,加上从晚清以来甲骨文的研究,使得象形文字成为显学,所以,纳西族的东巴文,比很多其他云南民族的文字更受重视,并被学者用来与甲骨文参证。

1950年代以来,有不少的纳西族学者被培养成东巴文研究学者,经过80年代中期以后的研究热潮,东巴文,东巴文化,才有了今天在学界和大众知识领域双重的影响力。


秘境天堂~东巴文与纳西文化的隐秘世界

▲东巴文做成的画,东巴文本身因为象形的特点,就很容易变成一幅简约的画

今天的丽江,东巴文的扩散,早已成为旅游产业的卖点、纳西族传统文化文创转化的亮点。东巴文以大众可以接受的形式,已然扩散至丽江之外,成功的跨越了民族文化的疆界。

秘境天堂~东巴文与纳西文化的隐秘世界

▲东巴文那种天真的想象,为现代创作提供了极好的素材,纳西族东巴文化已经为现代现代书画创作,提供了很多灵感和创意

东巴文总数有1300多个(也有的说是1400个),其特点通俗地说,就是表意时形象、生动。因此,很容易被转化成各种既有颜值,大众又能亲近的文创产品。

丽江在很多方面,旅游文化都堪称得天独厚,东巴文在云南众多的少数民族语言中,也独树一帜,因此也具备了极强的可塑性,以及在商业社会中难能可贵的生命力。

秘境天堂~东巴文与纳西文化的隐秘世界

▲玉水寨年度祭祀一览表

7号资讯:在丽江,若要深入研究东巴文化,有两个最佳地点,一是文中所提及的玉水寨,二是位于黑龙潭的东巴博物馆(即东巴研究院),可分别导航“玉水寨”与“黑龙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其版权归属原作者,侵删请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