倔孩子太難養?瞭解“氣質類型”,用“暫停”鍵與孩子和平相處

01

家有倔孩子太難養

一說到孩子的倔脾氣,媽媽群裡就炸開了鍋。

“你不知道我家孩子脾氣有多倔,嘴有多硬,打也不是,罵也不是,如果不順著他來,孩子能哭鬧幾個小時,倔脾氣上來,幾頭牛都拉不回來。”

“我兒子3歲,做錯了事情就是不肯認錯,還說不得,一說他就情緒爆發,無論如何都勸不住,真讓人頭疼,該怎麼對付倔孩子呢?”

“我家的也是這樣,不順心就發脾氣,大哭,摔東西,和你對著幹,特別倔,怎樣才能改變呢?”

的確,家裡有個倔孩子,是很多父母都頭痛的事情,孩子軟硬不吃,油鹽不進;父母怒火沖天,無計可施,很多父母總是想盡一切辦法降服孩子,可最後還是劍拔弩張,僵持不下,遇到倔孩子父母該怎麼辦?在解決問題之前,我們先一起探討一下孩子為什麼會這麼倔?


倔孩子太難養?瞭解“氣質類型”,用“暫停”鍵與孩子和平相處


02

為什麼會有倔孩子

芝加哥兒科心理學家喬納森·波奇利博士說:“我們大多數人都意識到,孩子從一開始就有著獨特的個性。”

傳統心理學認為人的氣質取決於人體內的四種液體,即血液、黏液、黃膽汁、黑膽質的混合比例,每種體液所佔的比例不同,把人的氣質劃分為四種類型,分別是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和抑鬱質。而倔強的孩子大多偏向“膽汁質”。

膽汁質又稱不可遏制型或戰鬥型,僅從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這類孩子的倔強特性。這種氣質類型的主要特徵是直率熱情,表裡如一,精力旺盛;容易感情用事,衝動,脾氣暴躁;反應速度快,思維敏捷,智力活動具有較大的靈活性;情感體驗強烈,外露,但持續時間不長,具有外傾性。

這類孩子通常具有頑強拼搏的精神,做事堅強果敢,但是缺乏耐心,容易急躁激動。


倔孩子太難養?瞭解“氣質類型”,用“暫停”鍵與孩子和平相處


由於氣質是受神經系統活動過程的特性的影響,是先天獲得的,具有相當大的穩定性。正如那句話所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所以,孩子的氣質不可能隨著我們的意志去改變,如果我們不瞭解孩子的特質,缺乏同理心和正確的引導,在跟孩子相處過程中,強行糾正,不但影響我們跟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還會讓事情變得更糟糕。

03

很多時候,我們都用了錯誤的方式對待“倔孩子”

  • 跟孩子對峙,試圖征服孩子

《引導勝於管教:激發孩子潛能的80個妙招》的作者辛西亞·湯白斯認為,許多父母與性格倔強的孩子之間的關係破裂,是因為他們選擇了一場兩敗俱傷的權力鬥爭。

前段時間,網上流傳著一段媽媽教育孩子的視頻,引起了很多父母的關注和熱議。

小女孩被批評後哭著回到自己的房間,本來以為事情已經結束,但是媽媽不依不饒地跟進女孩的房間,繼續對女孩進行教訓,因為認錯態度不端正,要求孩子寫一份檢討深刻反思,女孩脾氣很倔,堅決不寫;媽媽態度強硬,必須要寫,因此雙方僵持不下。

在整個過程中,女孩每一句都聲嘶力竭,連續說了7次“怎麼樣”,3次“我想靜一靜”。

甚至倔強到打自己的臉,要求休戰。


倔孩子太難養?瞭解“氣質類型”,用“暫停”鍵與孩子和平相處


到這裡,我們都以為父母會放過這個孩子,給她時間和空間,讓孩子宣洩自己的情緒。可是,媽媽還是揪著孩子的態度不放,爸爸也加入進來,夫妻倆一起來降服這個孩子。

有句話說的特別好,我們和孩子的每一次對峙,其實都是損耗。

父母試圖用權威來證明自己,孩子卻不肯就範,這場對峙到底是誰贏了?

很多時候我們都高估了說教和批評的力量,這場戰爭下來,除了漸行漸遠的親子關係,以及給孩子帶來的挫敗感,其他的還有什麼?

  • 對孩子的需求冷處理,採取“情感忽視”

《被忽視的孩子》中說,這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家長都有過讓孩子失望的教育失誤。但真正有害的是情感忽視的父母對孩子的情感需求一直充耳不聞、視而不見。

前些天,一位父親走紅網絡。

爸爸帶孩子去商場,女兒想買一個玩具,但是爸爸認為家裡已經有類似的玩具再買就是浪費,堅決不買。這個女孩的“倔脾氣”上來了,就地撒潑打滾,堅持不買就不起來,爸爸採取冷處理,對女兒不管不問,站在女兒旁邊不動聲色地玩手機,女兒在地上躺了三個小時,父親站在原地看了3個小時。

很多網友都指責這個孩子,認為孩子的行為有問題,之所以會這麼倔,肯定跟媽媽平時的嬌慣分不開,大家都贊同爸爸的做法,冷處理,忽視孩子,不滿足她的要求,否則還會有下次。


倔孩子太難養?瞭解“氣質類型”,用“暫停”鍵與孩子和平相處


殊不知,那個倔強的孩子躺下的第一秒鐘是在表達,“我要那個玩具,”剩下的2個多小時已經是在表達,“爸爸你為什麼不關心我一下?你還愛我嗎?”

父母不是神,總會有沒法滿足孩子要求的時候,但是如果父母看不見孩子的需求,只是一味地評判孩子的要求合不合理。

採取“情感忽視”的方式跟孩子抗衡,是最傷害孩子的方式。

在地上躺三個小時,周遭人的圍觀、嘲笑、指指點點,孩子的內心則經歷了委屈、孤獨、傷心、絕望,情感需求得不到爸爸的重視和理解,無法想象孩子的內心經歷了怎樣的創傷,長大後回想起這段經歷,內心是怎樣一種感受。


倔孩子太難養?瞭解“氣質類型”,用“暫停”鍵與孩子和平相處


04

巧用“暫停”鍵,和”倔孩子“和平相處

教育倔強的孩子是一項挑戰,孩子脾氣倔強,是天生的氣質,也可以說是天性,責備和較勁,結果只會兩敗俱傷。作為父母,我們能做的不是改變孩子,而是對孩子的優勢進行正確引導,學會用“暫停”鍵,跟孩子和平相處。

第一:學會按“暫停”鍵。

平時,孩子的倔脾氣上來,跟我們對抗時,我們也很容易被孩子惹怒,跟孩子較勁,就如上文中提到的那個女孩的媽媽,一定要跟據理力爭,用父母的權威讓孩子妥協,這樣做不但起不到教育的目的,還會傷害和孩子之間的關係。

這時,需要我們學會按“暫停”鍵。

  • 作為父母,我們要能確定,孩子在發生什麼行為或者對抗情緒到什麼程度要按“暫停”,並且要告訴孩子“暫停”的原因;
  • 確定一個“暫停”的地方,例如孩子的房間;
  • 在“暫停”時間內,我們可以問一些問題,引導孩子進行思考,例如違反了哪個規則,違反規則後會有什麼後果,現在可以怎麼做等,當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應該遵循的規則,也明白了違反規則後應承擔的後果,會對孩子的情緒有一定的幫助。
  • “暫停”時我們要觀察孩子的舉動,以免發生危險,並且控制好“暫停時間”,當孩子冷靜下來後,要還給孩子自由。


倔孩子太難養?瞭解“氣質類型”,用“暫停”鍵與孩子和平相處


第二:說話溫和,行為堅定。

孩子不接受我們的觀點,不是故意跟我們抗衡,而是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這時候,不要期待長篇大論的道理會對他們起到教育作用,需要我們把簡潔的語言和有效的行動結合起來。

一次,兒子吃飯把衣服弄髒了,就是不肯換,而且還很沒禮貌地跟我說話。

我表明了自己的立場:“跟我說話態度要禮貌一些,因為我們要和平相處。”

兒子不理我,採取繼續跟我抗衡。我又重複一遍剛才的話:“你和我好好說話,我可以幫你;你也可以選擇繼續對抗,但是你必須回自己房間,自己去換衣服。你選擇哪一個?”

兒子:“我不回房間,也不換衣服。”他還在堅持自己的想法,但是已經不再哭鬧了。

我沒再多說什麼,直接把他帶回了自己的房間,讓他自己待了兩分鐘,等他安靜下來以後,讓他自己換了衣服。


倔孩子太難養?瞭解“氣質類型”,用“暫停”鍵與孩子和平相處


通過這種方式,讓孩子學會了自己承擔責任。當孩子與我們對抗時,讓他自己去做選擇,如果孩子堅持自己的意志,那就要自己尋找辦法解決問題。

可能孩子不會那麼快安靜下來,但是父母一定要行為堅定,孩子既然選擇了繼續抗衡,那就必須讓他承擔這個結果,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得到經驗教訓,以後再遇到事情,孩子可能還是會倔強,但是不會再有那麼長時間的對抗了。

講道理可以勸服性格溫和的孩子,但是對倔強的孩子行不通,只能讓他在結果中去學習。所以,對待倔強的孩子,一定要語言溫和,行為堅定。


倔孩子太難養?瞭解“氣質類型”,用“暫停”鍵與孩子和平相處


第三:執行規則,讓孩子承受合理的後果。

當孩子倔強時,甚至是發脾氣,或者用哭鬧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時,父母要做到行為堅定,必須要讓孩子知道,哪些行為是允許的,哪些行為是禁止的,也就是家裡必須提前制定好規則。只有規則,才能讓孩子清楚地明白在與他人交往以及日常生活中需要遵循什麼規則,違反規則需要承擔什麼後果。執行規則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 確立合理的後果

孩子倔強時採取的不當行為,可能是對父母、小朋友或者玩具,或者是違反了家裡的規則,所謂合理的後果,是指在孩子能承受的範圍之內,這些後果可以是把孩子與他對抗的人或者東西分開,讓他自己安靜下來;或者是不讓他玩自己喜歡的玩具。

  • 讓孩子馬上承擔後果

一旦孩子有了對抗行為,應該讓他馬上承擔後果,這樣孩子才能意識到這兩者之間的聯繫。

  • 確定時間界限

讓孩子冷靜的時間,我們一定要把控好,這樣才能讓孩子承擔的後果公平,而且有預見性。如果父母不嚴格把控時間,就會變成對孩子隨意的懲罰,對孩子的身心會造成傷害。

例如,一般的時間界限是2歲的孩子2分鐘,3歲的孩子隔離3分鐘,時間的界定根據孩子的年齡段來設定。

  • 家人態度一致

懲罰孩子時,家人的態度一定要相同,如果一個懲罰,另一個在旁邊和稀泥,孩子就會無視規則。

  • 原諒孩子

當孩子冷靜下來,接受了懲罰,我們就不應該再用冷暴力對待孩子,讓孩子在情感上受傷害。我們要讓孩子明白,媽媽愛你,也相信你下一次會做的更好。


倔孩子太難養?瞭解“氣質類型”,用“暫停”鍵與孩子和平相處


寫在最後:

正如美國成功教育學家拿破崙.希爾所說:“每個孩子都有許多優點,而父母恰恰相反,他們總是盯著孩子的缺點,認為管好孩子的缺點,才能讓孩子更好地成長。其實,這樣做就像蹩腳的工匠,是不可能造出完美瓷器的。”

因此,我們並不需要緊盯著孩子的“倔強”,試圖改變他,相反,倔強的孩子更需要我們的細心關愛和呵護,需要我們站在他的身旁和他一起變得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