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齐秦争霸,为何数次合纵没打崩秦国、一次合纵就打瘫了齐国?

万航林


战国后期,秦国,齐国都非常强大,然而,秦国能打败合纵的多国部队,而齐国仅一次就被击溃,其原因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两国的综合国力悬殊。秦国经过变法,废除贵族世袭制,削弱了贵族特权,不管是什么身份,只要勤耕种,多杀敌就可荣升贵族,大大提高了士兵的作战积极性,秦军一度被称为虎狼之师。这样,秦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齐国濒临大海,有鱼盐之利,国虽富庶,但没有变法,军力并不强大。

其二,两个国家老大的能力和水平不在一个层次。秦国的秦惠文王,被称为秦国历史上的四大雄主之一。他善于谋略,杀伐果断。当商鞅失去价值之后,便以谋反罪处以极刑。查无实据后,又以诬陷的罪名铲除旧族势力。他对时局有清醒的认识,当苏秦献统一之策时,他说鸟羽未丰,不能飞翔,德不足不能使民。当政其间,他收复了河西之地,平定了巴蜀,广地千里。

再来看看那个历史上死的最惨的活宝,齐闵王。他灭了宋国,交恶三晋,攻秦,伐蜀,闹得大家都对它有意见。他理想远大,却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才能。最可笑的是,在卫国逃难,还要摆自己帝王的臭架子,结果受到了冷遇。所以,齐闵王被称为智障国君。

另外,五国攻打秦国时,没有选出最优秀的将领统帅各国。大家互相狐疑,互相推诿,虚与委蛇,结果两次都被秦国击败。而乐毅为五国的统帅,能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激发了其他各国将士们的勇气。再加上,秦军的将军是战神白起,赵国为老将廉颇,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将。联军帮助乐毅在济水击败齐军主力后,就班师回朝了,乐毅能挥师追击,他对部下约束严明,兵锋所指,齐人纷纷归顺。如果不是燕昭王去世,恐怕齐国早就灭亡了。


江湖夜雨92


战国齐秦争霸,为何数次合纵没打崩秦国、一次合纵就打瘫了齐国?

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故其辩,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国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西汉)刘向《战国策·原序》

战国时期有一群特殊的人,他们不擅长带兵打仗,也不善于治理国家,但他们凭借着一张嘴却能拨动整个历史的走向,从而出将入相,位极人臣,这群人被称之为纵横家。

何为纵?

南北为纵。

何为横?

东西为横。

起初,纵横代表的只是方位,但根据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以及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合纵攻秦和连横亲秦又成为了左右时局的对立阵营。

地处中间的韩赵魏,也是两大阵营都想极力拉拢的对象,俗话说,得三晋者得天下就是这个道理。

战国中期,齐秦作为东西两大极强战国,曾争霸过,但为何数次合纵没打崩秦国,一次合纵就打瘫了齐国?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一个纵横大家说起,这位纵横家是苏秦,因为他曾组织过合纵攻秦,结果秦国没攻成,合纵大军却调转枪口去进攻齐国了,并且差点覆灭了齐国,此事我们还得慢慢说。

苏秦、张仪、公孙衍。

不少史书都把苏秦和张仪记载为同一时期对手,其实这种记录并不准确,马王堆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表明,苏秦活动的年代在燕昭王(公元前335-275年)时期,而张仪活动的年代在秦惠文王(公元前356-311年)时期。

而秦惠文王死的时候,燕昭王才刚刚即位为王(公元前312年,赵武灵王扶持燕昭王继位),也就是说苏秦的活动轨迹大概比张仪要晚了一代人,所以苏秦并不是张仪的对手。

那么张仪的对手是谁呢?是公孙衍,无论从私人关系和国家邦交上,公孙衍和张仪都是名副其实的对手,这也是孙皓晖先生所著《大秦帝国》改编成电视剧时,苏秦被改为公孙衍的原因所在了。

说到这,可能有些朋友会有疑问,如何判断《战国纵横家书》要比《史记》准确呢?这也很简单,因为《战国纵横家书》是战国时期的产物,苏秦很多的言论以及与燕昭王的书信都有所记载,这里暂不论。

苏秦投靠意图复仇的燕昭王。

战国历史上一共出现了五次合纵攻秦,苏秦组织的那次是第三次,第一次和第二次分别是公孙衍和孟尝君组织的,第四次和第五次分别是信陵君和庞煖组织的,我们本篇暂且只说苏秦组织的这次合纵。

苏秦立志报效的国家是秦国,但却不被秦国重用,后来恰逢刚继位的燕昭王在燕国建筑黄金台,招贤纳士意图复兴燕国,苏秦等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投靠了燕国,并被燕昭王委以重任,此外,乐毅、剧辛等均在此时投靠燕国。

燕昭王为何要重金招揽人才呢,这是因为燕国爆发子之之乱时,齐国趁机进攻燕国,把燕国打的找不到北,如果不是其余诸侯的干预,燕国可能就轮不到秦国来灭了。

俗话说,士为知己者死,苏秦就把燕昭王当成了自己的知己,所以燕昭王的复仇也成为了苏秦的复仇,但此时齐国极其强大,燕国想要攻打齐国,还不具备实力。

苏秦把齐湣王推向了无底深渊。

综合实力打不过别人,只能动用外交手段,于是苏秦就带着燕昭王的秘密使命进入了齐国,说白了,此时苏秦的身份是不能见光的间谍。

苏秦到了齐国,齐湣王也大为赏识,国家大事也都会询问他的意见,但齐湣王没想到的是,苏秦看似为齐国好的谋划,正在一步步把齐湣王和整个齐国推进深渊。

苏秦先是联合韩、赵、魏、燕、齐五个国家一起进攻秦国,逼迫着秦王取消了帝号,并让秦国割地求和,但这次合纵攻秦并没有打起来,秦国也倒很识相,看着打不过,那就很爽快地割地。

但就在这个档口,苏秦却极力劝说齐湣王进攻富得流油的宋国,这正好说到了近几年比较嚣张的齐王心上,于是齐军回撤进攻宋国,合纵攻秦的队伍还没解散,苏秦实施自己的终究目标,联合诸侯伐齐。

诸侯合纵伐齐,差点灭亡了齐国。

在苏秦头头是道的劝说下,秦国立即加入了还没来得及解散的合纵攻秦的队伍中,合纵攻秦摇身一变成为了合纵伐齐,毕竟没有人愿意看到嚣张的齐湣王继续做大。

你还别说,面对合纵的进攻,齐湣王咬住的肥肉就是不肯丢,它没能向秦国一样,看着抵挡不住,立马割地求和,而是摆出了和联军决战的姿态。

这下就好玩了,此时的齐国虽然强大,单独对付秦国都吃力,更别说对付五国的联军了,结果齐国军队被五国联军打的一触即溃,韩、赵、魏、秦等四国大败齐国就立即撤退了。

但燕国却不干了,因为燕国要报当初差点被灭国的仇,于是燕王命令大将乐毅疯狂进攻齐国,连克齐国七十余城,齐国差点覆灭,要不是后来齐国除了一个牛人田单,齐国也撑不到最后被秦国灭亡了,苏秦终不负燕昭王之托,完成了助燕复仇的使命。

飞鱼说:

从攻秦到伐齐,诸侯态度为何转变那么快?皆因苏秦醉翁之意不在酒,苏秦入齐时就盘算着如何颠覆齐国的社稷,只是齐湣王没有看出来而已。

战国齐秦争霸,为何数次合纵没打崩秦国,一次合纵就打瘫了齐国?这是因为齐国和秦国截然不同的地理位置,秦国面对山东诸侯的合纵能利用函谷关和崤山的天险进行阻挡,虽然后来的庞煖绕过了函谷关,但战国末期的秦国已经气候,想灭亡秦国已不容易了。

反观位于东部平原的齐国,根本没有天险可守,虽有几条河流,但想要作为军事屏障远远不够,并且齐国背靠大海,退无可退,只能依靠城池的坚固来阻挡敌军。

此外,齐湣王的狂妄自大好战成性也是齐国一次就被打瘫的原因,秦国面对不敌之军,立即会割地求和,城池还能夺回来,被打残的国家却很难再次强盛了,齐湣王没这样想,所以他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连带着也葬送了强大的齐国。

齐国和秦国最不能比拟其实是综合国力,秦国经过变法,无论政治、军事、经济等都在强大,而齐国只是仗着有鱼盐之利比较富有而已。

读历史,写历史,我是飞鱼说史,欢迎关注,让我们一起探讨春秋战国那些事!


飞鱼说史


我是书史烟云,我来回答。东方六国就是一盘散沙,各自只想着自己的利益,虽然在苏秦的游说之下六国结成联盟,但这种联盟关系非常脆弱,秦国稍微使用反间计便可离间他们的关系,再加上秦国国力强大和关隘险要,六国即使心血来潮的联合起来也很难击挎秦国,东方六国自然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他们对攻打秦国一事上都保持消极态度。而齐国就不一样了,齐国是战国时期唯一一个没有变法的国家,本身军事实力就不强大,完全依靠老底才勉强和秦国比肩。后来齐国趁着其它国家都在攻打秦国时,偷偷地将领近的宋国给灭掉了,这直接惹恼了包括秦国在内的其它六国,齐国在六国的联合攻击下完全没有抵抗力,甚至差点就被与之有仇的燕国给灭掉了,齐闵王就是在这次国难中死在了外面,齐国后来靠名将田单才勉强复国,可谓元气大伤,再也没能力与秦国争雄了。





书史烟云


赳赳老秦,共付国难,可见秦国全民的士气,全国上下不管老少,全部都有这等观念和士气,想要打败士气之高的秦国谈何容易。


秦国上下团结,团结的力量,再加上,战未时期的几代秦国君王都还不错,有勇有谋。

所谓的“合纵连横”,在战国中期,合纵是指从北到南,燕、赵、韩、魏、楚等国联-合-起-来对付西边的秦国或者东边的齐国,连横则是指秦国或者齐国拉拢一些相对较弱的国家对付其它弱国。简而言之,合纵是“合众弱以攻一强”,连横是“事一强以攻众弱”。 齐秦争霸的前期,齐国一度占据优势。马陵之战后,魏国被齐国揍趴下,秦国突然对齐国发动桑丘之战,这是秦国自商鞅变法后第一次与齐国正面交战,结果却是惨遭失败。此后二-十-年,秦国再也不敢与齐国正面杠上,转而开展连横策略。 张仪、公孙衍、苏秦、陈轸是战国时期合纵连横“四大策士”。张仪主要是为秦国搞连横运动,公孙衍与苏秦则主要是做合纵攻秦的运动。

为何数次合纵都没有打败秦国。

第一:合纵伐秦的利益冲突太多,其实,这无非挣的就土地、城池,而各国和各国之间的实力就不一样了,所以,在出兵攻打秦国的时候,兵力会有很多的差距。

第二:就是因为各国的实力相差,在瓜分秦国的时候,就会出现分歧,每个国家都想要肥沃的土地,富裕的城池,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不团结的现象。

第三:不团结的话,就会出现,一个问题,每个君王都有自己的小心思,彼此就都会互相猜忌,在攻打的时候,各国都没有尽到全力。

所以,在合纵攻秦的时候,大家都没有使尽全力,彼此都有保留,存在利益冲突不能上下一气。

而为什么一次合纵可以打摊秦国。

秦国自秦孝公时期起,就开始求秦国的改变,就有了后来的(商鞅变法),秦孝公誓要图秦国的强大,而且决心很大,后有商鞅,秦国君王更是一心一意的支持商鞅变法。

后,在变法图强的秦国,开始训练军队,而且,在军事上的改变都有,每个人都可以自己建立军功,按照功劳来论功行赏,谁都有机会改变命运。所以当时的秦国从不愿意当兵,到后来的不管老少都积极参军的现象。在这一点改变上,大大的增加了军队的人数,和积极性,加上对军队的操练。

所以,后来的秦国,不是当年的秦国了,赳赳老秦,已经有了一个新的局面,政治上的改变,军事上的改变,法律上的改变,促使秦国越来越完整。

这些改变,对以后的秦始皇统一天下,打下坚定的基础,所以,秦国合纵可以一举打摊秦国,也是有原因的,那个时候的秦国已经有这个实力了。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史界之说


秦国多次面临合纵,而函谷关纹丝不动。齐国面临一次合纵则一朝崩盘甚至差点倒闭!这种问题回答的比较多了,今天就不说别的原因了,今天另类分析一下:

从人性的角度来讲,是欺软怕硬落井下石的人心丑恶导致的

自古以来人性弱点欺软怕硬,甚至落井下石!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俯视天下,吞八荒之志昭然若揭,随着魏国霸权衰落,楚国迁都之后内乱频频,天下战国唯齐秦两强国!

我们看秦国,与韩魏交战颇多,然则韩魏被打怕了,已成秦国附庸,与楚国始终若即若离,齐燕更不必说,太远基本没战事!因此从暂时的利益上讲,秦国宿敌并不多。

而齐国呢,齐湣王南败楚,观津战赵魏,私自吞宋,与燕更是世仇。尤其是私自吞宋得罪了所有诸侯!

从人性的角度看,齐国是仇人,我们必须要让他完蛋,即使我很弱小,大家一起上我跟着出一份力也是可以的!

而对于秦国,其实没有多大的仇,还是算了吧,再说秦国那么厉害谁敢带头啊?还是欺负欺负齐国算了,齐国完蛋了我们六家都差不多,谁也不敢打秦国了,谁也别笑话谁!

因此在面对六国伐齐的时候是这一种景象:

秦:兄弟们,最近齐国有点嘚瑟,我想削他!

韩:大哥威武,我去!

魏:大哥是你叫的?大哥是我大哥!

楚:都别逼逼了,我跟老秦是亲戚,虽然偶尔吵个架,但是牵涉到小齐那厮的事,我必须管。

燕:各位说的对,小齐真不是东西,老欺负我,上次还去我家抢东西呢!

魏:+1

韩:+1

楚:+1

赵:这事不能没有我啊,只要小燕别来我家偷东西,我也参加!

燕:赵哥,握个手吧!

秦:那既然这样,那咱一块去削他!

但是面对合纵攻秦是这样的:

赵:兄弟们,都在忙活啥呢?最近无聊想削一下小秦哦!

齐:切,就会吹牛逼,天天就知道打小燕,别人你敢打谁!

赵:之前误会,现在我爷爷给我留了骑士符文,很厉害,我想揍小秦,他有点嘚瑟!

楚:吹吧,你爷爷还不是饿死了!

赵:。。。

韩:偷笑!

赵:说正事呢,去不去!一起吧,好久没聚了!

燕:我不去,太远了!

赵:那你别偷我后路。

燕:好的

楚:都是亲戚,真不想去

韩:是的啊

赵:你俩啥亲戚?

韩:结拜大哥!

魏:我靠,咱俩一样!

齐:我觉得可以去啊!老赵,谁不去咱俩揍他!

魏韩:真无耻!那还是去吧!

齐:小燕,你确定不去?(阴笑)

燕:额。。。我去还不行吗?

赵齐:楚大力,就剩你了!

楚:哎呀,大家都没啥大仇,都瞎凑啥热闹,算了我也去!

赵:好,那咱一块搞他!

会后,韩魏给秦打小报告:

韩:秦大哥,不好了,老赵他们准备搞事呢?

秦:什么?多少人?

魏:让我说,没多少人,都是瞎吆喝,你别揍我跟小韩就行。我俩坐标(137-65),记住了啊,大哥!还有老赵在我左边,你使劲揍他!

秦:好,你俩表现不错!加个鸡腿!

韩魏:谢大哥!


古楼残卷


个人认为有这么几个原因,①地势之利,同是遭到群殴齐国地处平原无险可依,五国联军便于作战,而秦国居于关中四塞之地,又有肴涵之险六国联军很难攻入秦国,②战略外交上齐国没有秦玩的好,吞并宋国,阻碍五国相王,与楚国交战,入侵干摄燕国等等让齐国把四面国家得罪光了,秦国则不同战略目标清晰,针对诸侯合纵有自己的一套连横手段加以破坏反制,该拉的拉该打的打,甚至不得已时可以退还已占土地,分化离间拉拢威胁使用的很巧妙,③秦国除军力强大外将才也济济,司马错,樗里疾,甘茂,魏章,白起,蒙骜,王翦,反观齐国自孙膑,匤章之后几乎没有什么拿的出手的名将,


潇湘夜雨63052


内不稳 外强中干 再多的兵 不团结也是一盘散沙 各个诸侯国都想一统天下 而一起打秦国 各个国家都保留自己的实力 都想着打败秦国之后的后路 所以各自有各自的小算盘 🧮 导致不敌秦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