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彝族服飾色彩探析

楚雄彝族服飾色彩探析

摘要】楚雄彝族服飾的色彩,是彝族服飾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它的色彩對比強烈、大膽、絢麗耀眼。從其服飾表現的色彩上,可以發現歷史演變、民族心理、宗教崇拜等方面在楚雄彝族服飾中所蘊涵的豐富內容。

關鍵詞】楚雄彝族;服飾色彩;民族文化


彝族是中國西南境內最重要的少數民族之一,她以其特殊的生產生活方式、多彩的文化形態、獨特的性格氣質吸引著越來越多研究者的目光。彝族服飾就是彝族文化的一個縮影和百科全書,彝族服飾的款式達300種之多,為中國民族服飾之冠。彝族服飾文化色彩豐富,用色或大膽炙熱、對比強烈,或含蓄優雅、色繹柔和,它既有歷史傳承性,又是隨社會發展而不斷演進變化的一種特質文化。在彝族服飾中,色彩的表現尤為突出,彝族服飾色彩不但是物質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且還負載了一個民族的精神文化,是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結合體。


“穿的是神話,繡的是歷史”,彝族服飾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它和人類的歷史一樣,有一個循序漸進、由簡單到複雜的過程,在彝族服飾中凝結著色彩的演變歷史。我們雖然已經無法還原彝族古時期服飾的色彩面貌,但可以通過大量的文字記載去追溯早期彝族服飾色彩的歷史淵源、民族崇拜以及現代色彩的運用。


一、楚雄彝族服飾色彩的歷史


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長期發展過程中與西南土著部落不斷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在6、7千年前,居住在我國西北河湟地區的古羌人,開始向四面發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國的西南方向遊弋。到3千多年前,這支向西南遊弋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為單位,在祖國的西南地區形成“六夷”、“七羌”、“九氐”,即史書中常出現的所謂“越嵩夷”、“青羌”、“侮”、“昆明”、“勞浸”、“靡莫”等部族。彝族與羌族同源共祖,具有共同本源的服飾風貌。


隋唐以來,彝族先民地區有烏蠻與白蠻的分化,烏蠻系由昆明部落發展而成,白蠻系以叟、濮為主體,並與其他民族融合而成。唐宋時期已形成並保留了古老民族的服飾形制與色彩。《新唐書·南蠻傳》說:“烏蠻⋯⋯土多牛馬,無布帛。男子髻髻,女子披髮,皆衣羊皮衣。”《宋史·敘州三路蠻傳》記述烏蒙山區的烏蠻服飾是:“俗椎髻、披氈、佩刀,居必欄棚⋯⋯。”其服飾承襲的椎髻披氈、跣足的基本特徵未變。披氈晝披夜臥,近代及當代仍是永仁、元謀、武定等縣彝族習俗。楚雄彝族先民多是唐宋時期的。“烏蠻”,即黑彝。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彝族服飾在明代起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明代中後期,大量的漢族遷移雲南,使得彝族服飾注入了不少漢族文化,呈現出千姿百態、各有千秋的局面。明代楚雄彝族各支系已開始顯示差異性,服飾色彩也豐富起來。時值晚清,人口增加、支系繁衍,由於歷史、地理條件的不同,此間彝族服飾呈現不同支系、不同地域的格局。康熙《雲南通志》記載了武定、楚雄一帶的服飾特點:


“羅婺⋯⋯男子髻束高頂,戴笠披氈,衣火草布⋯⋯婦女辮髮兩綹,垂肩上,雜以璀璨瓔絡,方領黑衣長裙,跣足。”隨著楚雄地區封建地主經濟的發展,彝族人口增多,支系分化更加明顯,楚雄彝族服飾在傳統特點的基礎上更為地域化和支系化。康熙《楚雄府志》載:“羅婺女不著褲,系筒裙,衣不開胸襟,從首領而罩之。”光緒《武定直隸州志》記載:“夷人,纏頭跣足,挽發捉刀,婦人辮髮用布裹頭。不分男女,俱披羊皮⋯⋯具或用筍殼為帽,衣領以海貝飾之,織火草麻布為生。”宣統《楚雄縣誌》也載:“倮倮有黑白兩種⋯⋯纏頭跣足,男帶刀,女辮髮,皆披羊皮⋯⋯衣襟飾海貝,繡花;績麻織布或市羊毛布、火草布交易⋯⋯。”


民國以來,楚雄彝族服飾在保持其傳統服飾物色的同時,更多地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因素,並逐步形成了多形式、多樣化的服飾特點。民國《姚安縣誌》卷七載:“彝婦老者,剃髮如尼僧,冬月披重氈,系以兩帶,如似負小兒然。少者喜紅綠,領帽飾以貝,耳環大如釗,有芋至三四兩者。”楚雄各地彝族男子服飾逐漸趨同漢俗,唯包頭為冠,腰挎兜肚,外套皮、麻褂子,由此逐漸形成當代彝族服飾特點,其色彩的變化也由單一的黑色發展變化為五彩斑斕。《西南彝志》中描述彝族“清綾蓋藍天,紅綾鋪赤地,黃綾獻彩龍⋯⋯精心的刺繡,繡出紅日影。”可見彝族服飾在色彩的表現上,更加的絢麗多姿。


時至今日,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彝族服飾無論是在用料上或工藝上都有了一個大的飛躍,使服飾色彩的表現手法更加多樣。楚雄彝族服飾色彩呈現出古樸大方、對比強烈、五彩斑斕的特徵。


二、楚雄彝族的著裝特點


彝族服飾的款式很多,其中以涼山和楚雄最具代表性,基本保持了獨立完整的傳統服飾文化體系。與涼山彝族的服飾相比,楚雄彝族的服飾,講求實用並具有與地城風光,呈現出紛繁多姿的款式。比較而言,楚雄彝族男子服飾顯得較為單調。永仁、元謀一些地區的彝族男裝仍保留著較古老的服飾特徵。頭纏黑布包頭裹成的“天菩薩”,又稱“英雄結”,是威武、英俊的象徵。身批“擦爾瓦”,又稱“披氈”。多用細羊毛線自織而成。染以黑、藍、白色料。其他地區的男裝多數與漢裝無異。僅牟定、南華、姚安一帶的青年男子喜著粉藍布窄袖對襟衣,紐扣為同色布條結結制,分4組排列於開襟處,穿大褲筒。老年男子用黑布包頭,穿右開襟窄袖長衫。近年來,除少數老年男子黑布包頭和穿虎頭鞋外,服飾與當地漢人同。


最為豐富多彩的是彝族婦女服飾,特別是生活於金沙江南岸、百草嶺、烏蒙山地區的理頗、納蘇及其他支系的服飾,變化萬千,絢麗多姿,是楚雄彝族服飾的精華薈萃之地。楚雄彝族多喜歡挎繡花掛包,掛包多用青土布縫製,上繡“石榴開花”、“丹鳳朝陽”等圖案。以楚雄彝族女裝圍腰上的繡花為例,不得不感嘆彝族姑娘的心靈手巧,雖然這些圍腰都以馬櫻花為主要圖案,圍腰的造型結構幾乎相同,可是上面圖案的構圖排列,馬櫻花的造型顏色卻是千差萬別、形神各異、各有千秋,這讓楚雄彝族圍腰綻放出獨特迷人的魅力。近20年來,隨著彝州的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楚雄彝族服飾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傳統的手工縫製被紉機加工取代,天菩薩、椎髻、大包頭、大耳環等。適應了當代生活被簡化許多。銀手鐲、圍腰、飄帶換成了手錶、圍巾。傳統彝族服飾只是在莊重場合和婚嫁、民族節日時才盛裝打扮。


三、楚雄彝族服飾中的主要色彩


黑色——所有支系裡共同使用的顏色,是其基礎色。但服飾中黑色的使用面積卻有很大的差異,以元謀的諾蘇為多,從帽子、上衣的底布到及地的長裙,無不使用黑色。其他支系服飾的黑色常見於坎肩、長褲和上衣、圍腰的底布。有少數服飾黑色只見於腰帶和腳邊。


紅色——服飾中的主要顏色,也是楚雄彝族服飾中最亮麗的顏色。主要是用在服飾的裝飾圖案上,是彝族刺繡中的主色。彝族服飾的裝飾手法非常豐富,從頭到腳,身上的每一個部位都展示了紅色的魅力。武定的密岔支常用大紅或玫紅色做上衣。最突出的是祿豐高峰一帶的格蘇女服,喜歡用深紅色的絲綢製作服飾,著紅繡花右開襟上衣,腰繫紅腰帶、繡花紅圍腰、紅素面長寬褲,全身上下以紅為主,在楚雄地區,很難發現一套不用紅色的彝族服飾。


藍——也是彝族服飾中最常用的顏色,與黑色相同,多作為底布。上衣和褲子都常用藍色,但與黑色交錯使用。或上黑下藍、或上藍下黑,很少整身都穿藍色。做底布的顏色一般稱為陰丹藍,有些較深偏於青、近於黑,作為上衣和裝飾布條的顏色多傾向於湖藍色。


黃色——是彝族服飾色彩中的點睛之色。黃色在服飾中的使用面積不大,但每一個裝飾部分都有一兩條黃色穿插其中。它是刺繡圖案中常用的顏色,與大量的紅色相映生輝。頭飾上、圍腰邊、挎包上、及地的長裙中都有用黃色。


白色——多作為底布,上繡圖案裝飾於胸前、袖口、圍腰上和褲腳邊。山區服飾中的一般面積使用不大,河谷、南華一帶的羅羅支系也用來做衣褲的基布。彝族人還常在白色的底布上,繡上圖案做一個精美的挎包。


總的來說“黑、紅、藍、黃、白”構成了彝族服飾中的主要色彩。服飾多黑底,裝飾配色大量使用紅、黃、藍、綠等色,其中以紅色為主。彝族服飾大多選用黑、青色布料為基色,裝飾的鑲嵌色布和刺繡花邊、圖案,多選用紅、黃、藍等顏色。很少用別的過渡性色,色調鮮豔而且和諧。總結色彩在楚雄彝族服飾中的運用情況,楚雄彝族服飾色彩總體上形成以下特徵:


古樸大方,凝重典雅——基本保持著傳統彝族服飾風格,色彩崇黑尚紅。服飾上也就以黑、藍為主調,配以紅、藍相間的百褶裙,多鑲黃、紅、綠色粗條花圖案於上衣。大面積的深色配以鮮豔的紅、黃,整個色調凝重古樸。


五彩斑斕,明豔富麗——較之傳統彝族服飾風格有所變異,雖以深色為底布,但運用各種刺繡手法,將紅、黃、藍、綠、白等多色裝飾於全身。色調和層次十分豐富,色塊之間形成極大的對比和反差給人的視覺衝擊力強,具有代表性。


明快素雅,秀麗和諧——較之傳統彝族服飾風格有很大變異,服飾多以淺色調為主,色塊之間和整套服飾配合協調,給人以和諧悅目的審美感受,表現出一種明快的秀美。


四、紅色與民族神話傳說


彝族崇尚紅色,紅色的土地世世代代的養育培養了他們。紅色象徵著彝族人對火的崇拜,彝族視紅色為生命之色,寄託了濃厚的情感。彝族著名的創世史詩《勒俄特依》、《查姆》以及神話《天地萬物的起源》和傳說《火把節》等均記載了在開天闢地、與自然界鬥爭的漫長歲月中,彝族人民對太陽與火的敬畏和崇拜。太陽與火被視為生命之源,世間萬物賴以生存之本,自然成為彝族崇拜和祭祀的對象。有的彝族女衣衫後襬、肩峰、袖口等處均有繡火焰紋,與彝族先民的火崇拜有密切關係。火焰下襬、太陽圖領口、彩虹包頭均含有優美動人的神話故事傳說,彝族的傳統節日——火把節就是這歷史見證,足見紅色在彝族人心中所佔的特殊地位。


紅色象徵著去災滅邪,給人帶來幸福,同時也象徵著彝族人像火一般熱情和對光明的崇拜。


五、鮮紅的馬櫻花


在雲、貴、川三省區有關彝族起源說中的重要典籍文獻都曾記載彝族始祖可卜篤幕時洪水氾濫,他按天神指點,用馬櫻花樹做成獨木舟,躲過災難,使彝族得以繁衍生息。為此,彝族先民認為馬櫻花樹救了他們始祖,使篤幕部族得到繁衍發展。彝族先民用此樹做成祖靈牌,並用山歌歌唱馬櫻花。因此,馬櫻花也就成了彝族自然崇拜的重要組成部分。馬櫻花已經不是普通的植物,繡在服飾上的主要原因是馬櫻花自古就可以保護彝族人民平安,從而被彝族人民繡在服飾上,以表達他們對馬櫻花的美好期待和對其的感激和熱愛之情。馬櫻花除了被彝族奉為最美的吉祥物,還是戰勝邪惡的象徵。現在,在楚雄彝族自治州還流傳著關於彝族女英雄“咪依魯”的傳說,人們為了懷念咪依魯這位獻身除惡的姑娘,每逢二月初八(咪依魯的殉難日),就採來馬櫻花插在門頭,插在牛角上,把馬櫻花視為吉祥幸福的象徵。同時,在這一天人們還都要穿上色彩鮮豔的盛裝,頭上插著鮮紅的馬櫻花,帶上美味佳餚,來到山頂團聚,呼親喚友,舉杯助興,共祝吉祥幸福。


在楚雄婦女的服飾上,幾乎都有馬櫻花的裝飾圖案,各個地區的馬櫻花形狀略有不同,並根據圖案所在的部位不同,結構也有所不同。但讓人驚訝的是,在馬櫻花圖案刺繡的用色,彝族對火的崇拜緣於他們對太陽的崇拜,也就是對能量,光明的崇拜。因此,他們選擇了火紅色是毋庸質疑的。其次,在彝族馬櫻花的傳說故事裡,馬櫻花就被賦予了鮮血和生命的內涵,流動的血液是生命的象徵,而紅色馬櫻花的顏色正好和血液一樣,它就是生命的代表,象徵著興旺、繁榮。楚雄地區的馬櫻花以紅色最為常見,每到花開時,那種滿山紅豔的壯觀景象,給人一種生命的力量。


六、黃色與民族文化生活


黃色如太陽發出的光芒,因而溫暖亮麗的黃色成了彝族的喜愛之色。中原王朝歷來尊崇黃色,歷朝歷代的帝王都自詡為真龍天子,而其身著的龍袍就是黃色的。宮廷之中凡是為顯示尊貴、威嚴、至高無上的地方,無一例外都使用黃色。遠在西南夷地的彝族同樣喜愛黃色,它代表太陽之色,視其為富足、豐收美麗、光明和寶貴的象徵。小涼山的彝族就有尚黃的習俗,逢年過節他們喜歡用黃色的母雞來祭祖,祈求祖先之靈來保佑糧食的豐收、人畜的興旺。彝族長詩《我的么表妹》中,為了形容表妹的美麗寫道:“表妹周身亮堂堂,像菜花一樣一片金黃”,還有,當嬰兒出生時,為了求得吉利還宰殺黃色的母雞來祭祖。彝族有一首抒情長詩《媽媽的女兒》這樣描寫道:“女兒出生這一天,宰了黃母雞;磨了黃養子,籽粒顆顆都飽綻,麵粉細細味香甜。祝來日,養子永遠黃澄澄;雞婆永遠黃生生,女兒前程金燦燦,”總之。在彝族的觀念中,黃色是與美麗、吉祥、繁衍、光明等聯繫在一起的。


在漫長的歷史中,彝族人民在色彩符號上逐漸形成了自成體系的色彩符號,奠定了民族傳統色彩的基礎。色彩的視覺識別性功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和肯定,發展為文化符號審美和意象審美文化,成為了本民族的色彩崇尚並代代傳承。


服飾色彩作為一個民族的色彩符號,是服飾文化的最要特徵,瞭解了這一特徵,就瞭解服飾文化在歷史中的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中國彝族服飾畫冊編寫組.中國彝族服飾[M].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 2000.

[2]程志方.雲南民族服飾[M].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 2000.

[3]玉臘.百彩千輝——雲南民族服飾[M].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 2000.

[4]鍾仕民, 周文林.中國彝族服飾[M].昆明:雲南美術出版社, 2006.

[5]鄧啟耀.民族服飾:一種文化符號[M].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1991.

[6]冉衛紅.服飾色彩[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 2002.

[7] 程志方, 李安泰.雲南民族服飾[M].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 2000.


(原載:《楚雄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11期,文字來源於搜狐網,本網轉載僅供公益展示,如有意見和建議,請和我們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