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没意识到高考前的心理有多"变态"!

魏莱:你只看到了我的狠毒,你不知道我被逼的扭曲


很多人说《少年的你》拍的是校园霸凌,但其实故事里霸凌的根源在于高考前的应激综合症。通俗讲,就是心理扭曲。

电影中的"紧绷"人生

电影一开头就是距离高考倒计时6个月的大牌子。学生们每一天从血红的计时牌旁走过的时候,神经都被拧得更纤细了一些。

在我国"高考定终身"的理念非常深入人心。即便现在学生们也有"出国读书"、"复读"等等高考的"补替"方式,但是高考之于学校、考生、考生家长的意义仍然不容小觑。电影里的胡小蝶就是死于这一点。

  • 胡小蝶
你没意识到高考前的心理有多

胡小蝶死得很突然。在"生前",她甚至没有在电影中出现一张完整的脸。但是整个电影都在勾勒她的形象以及心理。

用剧中魏莱的话来讲,"老师说了,她也就考上一个'三本'!她得工作多少年才能孝敬她妈那些钱啊。她妈再来学校一闹,能给几十万呢!"

魏莱的话说得很凉薄。但这确实是胡小蝶的心理活动。

当她无时无刻不在为高考而惶恐,为不甚明朗的未来而自责时候,逃避当然是一种方式。何况,每日生活在一个被孤立,被霸凌的环境中,"当下"的快乐也没有。

既然"未来"与"现在"都让人如此痛苦,不如一死了之。而这样,父母也许还能有笔补偿。

所以,魏莱口中的"她死了其实对谁都好"可能也是导致胡小蝶纵身而下的最后一根稻草。

  • 魏莱
你没意识到高考前的心理有多

魏莱是剧中的"反派",她纯良的皮相下藏着一颗凉薄又狠毒的心。

面对警官的盘问,她可以轻描淡写同学的意外死亡,认真"犀利"地分析这场死亡的利弊。

看到这里,观众会觉得魏莱就是那种"高智商、反社会"人格。然而,一个来电却让她激动了起来---打来电话的是她的母亲。她特别害怕让母亲知道她被带到了警察局,特别害怕家长对她表示失望。

这种对"失望"的恐惧延续到了后来。本来魏莱设局暴揍了一顿陈念,又撕衣服又拍裸照,算是出了一口"恶气"。但是当有"路人"说再这么大声就要报警时候,她又慌了。

她删"霸凌"视频,给"路人"道歉,给陈念道歉。只要陈念不报警,她表示"你打我啊?你拍我也行!"

当她说着就开始撕自己衣服、开始下跪的时候,我们能感到魏莱

的不正常。

随即,魏莱给出了这份"疯癫"行为的解释,"我一定不能让家长知道!因为复读,我爸已经一年都不理我了!"

原来冷酷如魏莱,也是家庭"冷暴力"的受害者。

根据剧情,我们知道,魏莱其实学习也很好(她的目标学校是清北)。但是仅仅是因为上一次考试的失利,她家长就对她冷暴力。所以临近这次高考,她的内心其实是很恐惧的。可以认为,霸凌别人,也是她派遣压力的一个方式。如果说从小生长的环境,让魏莱心态凉薄,但导致她彻底"变态"的,其实是高考以及再次高考的重压。

  • 李想和陈念
你没意识到高考前的心理有多

李想和陈念代表了很多高考生的普遍心理。

面对欺压行为,他们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所以,在霸凌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他们都是冷漠的旁观者。而一旦不幸爆发在自己身上。他们的想法又是惊人的一致,"熬过去"。他们以为只要能熬到高考结束,未来就可以一片光明。

可以说,高考寄托了他们全部的希望。为了这个有点飘渺的希望,

他们可以放弃当下的操守(对落难者冷眼旁观),放弃当下的追求(本来想交朋友)。但放弃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自我厌弃的过程。比如,陈念之所以去给跳楼后的胡小蝶盖上衣服,就是因为孤独的胡小蝶曾经想和她交朋友,而她彼时表示"不需要朋友",即便心里"挺喜欢她的"。

现实中的高考重压

我身边不止一个学生讲过在高考前的"崩溃"。

小唐是一个非常乖的女生,一米六不到的身高在一众东北人里面显得非常娇小。她人生中最离经叛道的一次经历就发生在高考前。"第二天"就要考试了,她头一天晚上12点以后穿着睡衣跑出了家门。

她说她也不知道为什么,也没有想去哪,就是感觉要无法呼吸,所以就突然冲出去了。

等到她精疲力尽终于停下来时,发现跑到了一个不认识的地方。她又开始慌。结果一回头,看到她爸爸在不远处喘得厉害。

在"重压"之下,很多人都有一过性的想不开。一跃而下是一种冲动,拼命奔跑也是。

和电影中的主人公们比起来,小唐是幸运的。她有时刻关注她的父母。所以即便想"逃避"高考带来的压力,她还是被来自家庭的爱"拽"回来了

如何纾解高考焦虑

从故事到现实,我们看够了"血淋淋"的青春。不免生出感概,如何才能纾解因高考而带来的焦虑?

  • 放弃高考体制?

有人评价,高考是人生中为数不多的"公平"机制。它避免了阶层的固化,是寒门学子少有的上升通道。所以,在有更好的选拔机制代替前,高考不可被抛弃。

  • 多种学习形式进行补充

虽然高考的作用非比寻常,但是在现代社会,家长也应该看到多种补充形式。

1、 技校

技术工人、手工艺者其实也有很好的就业前景。对于这类人群,读大学不是必须的选择。家长应因材施教,不应该仅仅因为"攀比"而对没兴趣继续深造的孩子强加压力。

2、 出国

随着出国目的地的增多、出国读书形式的多样以及费用的降低,这个选项越来越多地进入了家长们的视线。

以韩国为例,在韩国(非首都)读书的费用和在国内读"三本"或者"艺术类"的学费相近。同时,对于中国高中毕业生而言,进入韩国的大学并不需要高考成绩。这其实是为高考生减负的一个方式---即便在国内高考失利,你仍然可以入读大学。

3、 不搞"特殊化"

每到高考之前,小区里的广场舞都会减小几个分贝;到了高考当天,更是各方支援:"出租车服务队"、市民志愿者……所有的这些都给高考生一种感觉:高考真的非常重要!这当然是对考生的服务和支持,但同时这也是一种压力。如果当考生感到自身成绩不高或者努力不足以匹配这份来自全社会的关注时,他们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心理问题。

所以,家长可以从自身做起,在平时的言行举止中,透露出"高考就是一种人生经历。"对于经历,有过就好。从而减淡高考的"魔力"。


后记

《少年的你》是一部现象级电影。虽然上映之前诸多波折,但是公映之后,触动了人们的神经。大家都在讨论校园霸凌的发生与遏制……但是,作为霸凌的一个诱因,"高考"这个副主题虽然贯穿了全剧,但在反馈中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关注。

其实,霸凌与被霸凌者心理的扭曲都自有原因。我们不可小觑任何一个诱因。关于高考,在此前,我们其实并没认识到它对于某些特定的孩子,有着压倒性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