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栖居

古代的人,是依靠各自的文化传统塑造的,古希腊人是自由的传统,中国人则是仁礼结构作为我们称之为中国人的内涵。而现代的科学技术就是所有现代人的天命(Geschick命运、命定),人类也从目的沦落成手段。人们天才的利有技术,将政治、宗教、教育、商业、体育等各个领域内容,所以的文化都是以娱乐的方式包装出现,同时人也沦为一种在

文化资本的统领下的资源而不再有其内在的意义和价值。于是高端的市侩主义,阿伦特称之为“文化市侩主义”或“有教养市侩主义”,文化由此也异化成为一种更高的货币形式,可以换取更高的社会地位和尊严,就在这交易的过程中文化也就失去了她温情脉脉、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润化之德,而变得粗暴、庸俗。

诗意的栖居

当你向平庸低头时,请务必记得平庸之恶 汉娜.阿伦特

高晓松的名言: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被多少职场中人奉为经典,其中有太多的心酸和无奈。对于一直藏在心底却又无可奈何远去的青春和理想,就像自己逝去的恋人一样“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自己已是面目全非。唯有那对远方的期待,依旧在萌发、生长。

诗意的栖居

诗和远方

比远方更远的地方是在我们心里,我最喜爱的田园诗人“陶渊明”早就说过“心远地自偏!”这句话已经说出了远方的全部意境。一个平静、泰然、安详的家园就座落在自己的心里,不必去外求万里之外远方。“远”在这里不是一个形容词,而是动词,是指一个人的在回归本元道路的行动。所以远方也并不仅仅是一个关于远处的故事和知识,还是一个身体力行,知行合一的真诚探索的过程。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阳明心学由此指示出“知行合一”的重要功用“生知安行者、学知利行者、困知勉行者”按照各人不同的根器,分别晓以方便之法,遵照行之,即可以成圣了。

诗意的栖居

知行合一

当“诗意的栖居”个词,被房地产开发商包装,充斥于坊榆巷陌间时,最后一丝诗意也被毁掉了。穿过现实和历史的迷雾,我释然地看到德尔斐神庙上镌刻的阿波罗神谕“认识你自己!”是的,只要简简单单的回归大地,那是承载天空的处所,那是诸神壮丽的舞台,那是我之为我的家园,在家园里我会把那些已经成为资源的东西(包括我自己),庇护着放回到他的原处本质上。

“我如此熟谙你, 泪水夺眶而出。我看见,在我的外表一个勃然的生命在我四周遍开万物…”(荷尔德林•在柔媚的湛蓝中)

诗意的栖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