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缪《局外人》:别人的荒诞之举,或许才是自然之道

今日引述一本笔记,你接触到文章就会想这书就是你该读的,感谢读者的推荐,这一本荒诞又没有废话还幽默的《局外人》。

这个小说于公元元1942年首次出版,作者是当时法兰西第四共和国的作家,阿尔贝·加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年仅27岁的加缪,构思并完成了这个作品,因为战争,当时的人类流离失所,普遍感到迷惘痛苦,深陷恐慌和绝望之中。

加缪《局外人》:别人的荒诞之举,或许才是自然之道

在此,我们第一个关键词:荒诞。

战争本身是人类发明过最荒荡的事情,战争是对意义的摧毁,是对价值的摧毁,也是人类自身存在的摧毁。

存在是什么,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是否人类的命运注定是荒诞和绝望的?人类还能做些什么?这些哲学思考,就是加缪创作这个小说的出发点。

《局外人》的故事发生在阿尔及利亚,主人公默尔索得知母亲的死讯后,前往养老院参加葬礼,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表现的十分平静甚至冷漠,从头到尾没有流一滴眼泪,仿佛母亲死与自己毫无关系。小说开头第一句话,就奠定了全篇的基调,"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冷漠、凝练的语言。罗兰巴特将这种语言风格称为"零度"风格,一种直陈式、新闻式的写作,一种毫不动心的,中性的白色写作,可以说,这是一种方式的风格的写作风格。

葬礼第二天,默尔索就和前同事玛丽去约会,后来,默尔索邻居莱蒙,要求他一起帮忙向出轨的情妇报仇,几天后,默尔索在混乱中开了第一枪杀人,后来的又朝着尸体连开四枪,至此是,小说的一部分。

加缪《局外人》:别人的荒诞之举,或许才是自然之道

第二部分,默尔索被关进的监狱,在庭审的过程中,基于以下几个事实:默尔索在母亲的葬礼上无动于衷,紧接着就和玛丽寻欢作乐,并且最后冷酷的朝尸体开枪,找不到作案动机,法官认定他是一个毫无道德与人性的魔鬼,判处死刑。

小说最后,是默尔索很长的一段内心独白:很久以来,我第一次想起了妈妈,我觉得我明白了,为什么她要在外面又找了个未婚夫,为什么她又玩起了"重新再来"的游戏。那边,那边也一样,在一个生命将尽的养老院周围,夜晚,如同一段令人伤感的时刻。妈妈已经离死亡那么近了,开始看到解脱了,准备把一切再重新过一遍,任何人,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哭她。我也是,我也感到准备好把一切再过一遍,好像这巨大的愤怒清除了我精神上的痛苦,也使我失去希望。面对着充满信息和信斗的夜,我第一次向这个世界动人的冷漠敞开了心扉。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爱,我觉得我过去曾经是幸福的,我现在仍然是幸福的。为了把一切做的完善,为了使我感到不那么孤独,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

加缪《局外人》:别人的荒诞之举,或许才是自然之道

在此,我们引入第二个关键词,反抗。

默尔索是以荒诞反抗荒诞,他总是有这个世界保持距离,常常一副事不关己无所谓的态度。在社会观念中,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涂尔干所说的"社会失范"。在美版《局外人》序言中,加缪说默尔索,"远非麻木不仁,他有一种执着而深沉的激情,对于绝对和真诚的激情"。这似乎很矛盾,如何去理解这种隐藏在麻木之下的激情?默尔索从一开始就认清了社会和世界的荒诞、虚伪。作为反抗的方式,他选择了沉默,无所谓,和藐视的态度。他刻意与大众保持距离,他不屑于迎合道德规范,比如在葬礼上带着"孝子"面具进行表演,一个人不在母亲那里哭泣,难道就可以认定他是有罪了吗?

从小说最后的叙述来看,他无疑对母亲死亡,有更深意上的理解和感受,就像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妻子的葬礼上鼓盘而歌,异于常人的荒诞之举,却是由于认清了生死自然演变之道,道德规范不过是用来约束联结人群的,因为人类总是恐惧孤独和无依无靠的状态,必须有一个东西,将所有人凝固在一起,道德是一种,宗教是另一种。实际上呢?人们是否都是依靠这些东西,在自欺欺人?

加缪《局外人》:别人的荒诞之举,或许才是自然之道

在战争面前,加缪认清的所有这些人类构建出来的稳固、安全的联系都是那么脆弱和不堪一击。这个世界陌生而又冷漠,人类总有一死,却又总怀着对未来的期望。人类的命运本质上就是荒诞的,到头来也总是孤独的,认清这一点以后,难道只有绝望和痛苦,只有一死了之吗?

NO,不是,这也是加缪思想中最振奋人心的部分,不同于虚无主义。加缪认为人在认清自身命运后应当选择反抗。人唯一剩下的自由就是清醒的活在荒诞中,拒绝盲从和虚伪,在不妥协的反抗中,获得人类最后的尊严,在不自由中寻找更深刻的自由,全身心的投入当下的现实之中,燃烧自己。这就是加缪所说的那种执着而深沉的激情吧!

加缪的思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类,我们知道,地球上仍然有一群正感到迷茫的年轻人。在这里,我们想将这句话送给他们:没有生活的绝望,就没有生活的爱。

加缪《局外人》:别人的荒诞之举,或许才是自然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