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動物之草鴞

草鴞[xiāo](學名:Tyto longimembris)是中等體型的鴞類,體長35釐米,夜行猛禽。面龐心形。似倉鴞,但臉及胸部的皮黃色色彩甚深,上體深褐。喙堅強而鉤曲。嘴基蠟膜為硬須掩蓋。翅的外形不一,第五枚次級飛羽缺。尾短圓,尾羽12枚,有時僅10枚。腳強健有力,常全部被羽,第四趾能向後反轉,以利攀緣。爪大而銳。尾脂腺裸出。無副羽,間或留存。耳孔周緣具耳羽,有助於夜間分辨聲響與夜間定位。營巢於樹洞或巖隙中。雛鳥晚成性。

野生動物之草鴞

草鴞

一、外形特徵

草鴞是中型猛禽。體長32釐米,翼展116釐米,體重450克。上體暗褐,具棕黃色斑紋,近羽端處有白色小斑點。似倉鴞,面盤灰棕色,呈心臟形,有暗栗色邊緣。飛羽黃褐色,有暗褐色橫斑;尾羽淺黃栗色,有四道暗褐色橫斑;下體淡棕白色,具褐色斑點。嘴黃褐色。爪黑褐色。虹膜-褐色;嘴-米黃色;腳-略白。

二、棲息環境

棲息于山麓草灌叢中,經常活動於茂密的熱帶草原,沼澤地,特別是蘆葦蕩邊的蔗田,隱藏在地面上的高草中。有時也在幼松的頂部脆弱的樹枝上棲息。

三、生活習性

棲息于山麓草灌叢中,以鼠類、蛙、蛇、鳥卵等為食。叫聲響亮刺耳。白天,草鴞躲在樹林裡養精蓄銳,夜間卻非常活躍。草鴞的身體結構和功能都適應於黑夜捕捉老鼠。第一,草鴞的眼睛內的視錐細胞密度是人眼的八倍。加上草鴞眼睛的瞳孔很大,感光能力強,所以草鴞能看清黑夜裡活動的老鼠。第二,草鴞有一對聽力極強的大耳朵。不論在空中飛翔,還是在樹枝上"守株待鼠",老鼠在地面活動時發出的微弱響聲,都能聽得一清二楚。第三,草鴞的頭部可以自由地旋轉270度,也就擴大了視覺器官和聽覺器官的"掃描探測"範圍。第四,草鴞全身羽毛尤其是翅膀上的羽毛特別柔軟蓬鬆。飛行的時候無聲無息,能出鼠不意而捕殺之。加上它有鉤子般的趾爪和利喙,捕殺老鼠是百發百中。

草鴞性格兇猛、殘暴,抓到老鼠後,個小的整頭吞食,對個大的老鼠則先啄食其頭部,然後撕其身體,即使吃得飽飽的,見到老鼠也仍不會放過。一般來說,某一個地區老鼠多,該地區的草鴞每窩就會產較多的卵,反之則產較少的卵,很會"計劃生育"。

四、分佈範圍

草鴞分佈於澳大利亞、中國、斐濟、印度、印度尼西亞、緬甸、尼泊爾、新喀裡多尼、巴布亞新幾內亞、菲律賓、日本、越南。

地區滅絕:孟加拉國、斐濟。旅鳥:香港、日本。

中國安徽(屯溪)、浙江(溫嶺)、江西(泰和、峽江)、湖南、福建、臺灣、廣東、廣西、貴州、雲南。

五、繁殖方式

如果條件有利,草鴞可以在一年中的任何時間繁殖。但是,在澳大利亞北部沿海地區,通常會選擇在3月至6月間產卵。覆巢放置在地面上,隱蔽在密密的草叢或蘆葦中,每窩產卵3~8枚,乳白色。卵的大小約40毫米×30毫米,孵化時間約42天,和非洲貓頭鷹的孵化時間大致相當。雛鳥有白色的羽絨,先變成金黃色,再變成成鳥的羽毛。雛鳥兩個月後離巢自營生活,母鳥繼續餵養,幼鳥徘徊在高高的草叢間,到了晚上,它們回到巢中領取食物。當它們終於離開了窩,會換上略暗的羽毛,無法和成年雌鳥區分。

六、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很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2020年2月23日,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六橫公安分局民警及時救助一隻草鴞。

七、保護級別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瀕危等級:附錄II 生效年代:1997;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等級:二級,生效年代:1989;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