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跟隨孩子成長的腳步,做不斷優化內在的活力父母

小時候,聽大人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兒子和媳婦對自己的媽媽不好,飯菜只給吃剩的,睡覺只讓住在耳房。然後,有一天,兒子的兒子說了一句話,他就趕緊對媽媽好起來了。這個孩子說的是:等我長大了,也這樣對你和我媽媽。

當時聽完這個故事,覺得這個孩子好聰明啊,一句話就解決了問題。

後來,當我已經為人父母之後,我才漸漸地明白了這其中的道理,其實這個故事說的是父母以身作則的力量,因為你怎麼做,孩子也會跟著學。

現在,當我讀完《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挑戰篇)這本書之後,我才真正地認識到,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作為父母,你是孩子學習的第一個人,孩子通過家長以身作則的方式所學到的,要比家長直接教給孩子的多得多。

可能很多家長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比如想要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就不能大人一邊看著電視、玩著手機,一邊讓孩子自己去讀書,你要有自己的閱讀習慣,為孩子創造了一個較好的閱讀環境,並且引入了適合孩子年齡段的書籍之後,通過不斷的親子共讀才能慢慢地讓孩子對書籍產生興趣,直到愛上閱讀。

但是,閱讀對於孩子來說,只是他們成長道路上很小的一個部分。現在的家長,相比於我們的父輩,在養育孩子的問題上,面臨著很多新的挑戰,網絡時代將我們的社會變得扁平化,孩子們可能已經習慣了網上的二維空間,而無法較好地面對現實中的立體三維空間;社會中太多不安全的因素使得家長和孩子都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安全感;此外學業、交友等方面帶來的壓力,也會影響孩子的情緒;獨生子女以及大人的溺愛,再加上現在物質上的富足,會讓孩子從小就產生很強的權利意識,很有可能會發展成以自我為中心,從而造成尊重的缺失。

而我們想要教給孩子擁有的一些傳統價值觀,比如正直、感恩、同情心等,這些都將影響孩子的內心。社會的發展現狀是否與這些傳統價值觀相沖突?家長應該如何以身作則?你是否還擁有一個孩子之外的世界?你與孩子如何才能擁有共同語言,並願意表達彼此?如何形成良好的親子關係?如果你對上述問題存在疑問,那麼,你可以在《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挑戰篇)中找到答案。


積極跟隨孩子成長的腳步,做不斷優化內在的活力父母

這本書的副標題是:找到表達彼此的語言。而這本書的英文原版書名:Modern Parents, Vintage Values:Instilling Character in Today’s Kids。可能更便於我們理解這本書的幾個核心要素:現代家長、傳統價值觀、孩子性格的塑造。這本書是寫給父母的一堂心靈成長課,在當下的社會,如何與孩子站在同一軌道,並保持相同速率,是為人父母極大的挑戰。在書中,作者給出瞭解決的辦法,我們不會永遠跟得上孩子成長的腳步,但我們可以不斷優化自己,永遠具備認識和表達彼此的意願和能力。

這本書的作者有兩位,賽西·高夫和梅麗莎·切瓦特桑,二人合著過多部作品,其中《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寫給天下父母的10堂心靈成長課,曾獲豆瓣讀書2014年度教育類好書。這本挑戰篇是二人合著的又一力作。書中的案例是兩位作者在《明日之星》諮詢部中接受前來諮詢的真實案例,以及作者小時候的真實經歷。書中這些人經歷的困難,在你和你的孩子身上,很有可能也會發生。

這本書分為三個部分,我認為可以先看第三個部分,這部分內容很短,但卻是家長在心靈成長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態度上的轉變。第一,你要擁有孩子之外的生活。第二,要不斷優化你的內在。第三,你並不能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內心。很多人在為人父母之後,尤其是母親,把生活的重心全部轉移到了孩子身上。其實我們需要有孩子之外的生活,有自己的興趣愛好,要有和孩子不一樣的追求,這一點很重要,你的孩子需要的是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父母,但同時,你還要意識到你並不能直接地影響孩子的內心,也不能把所有傳統的價值觀都灌輸給他們,然後創造出一個完美的孩子。

那麼,有了這個態度上的轉變之後,我們再回過頭去看前面兩個部分,這兩個部分的內容有著教科書一般的嚴謹結構,但是貫穿其中的真實案例以及幽默的表達會讓你讀起來並不枯燥。

第一個部分,作者概括了現代家長面臨的五個主要的挑戰,看一看你是否處於同樣的困境。比如網絡給孩子在真實生活中的社交帶來的障礙,社會上的不安全因素帶來的焦慮,孩子被賦予的權利感是否已經無法掌控?孩子是否尊重你和他人?你和孩子是否都存在焦慮、抑鬱、低自尊、高壓和憤怒等情緒問題?

我就選擇“尊重的缺失”這個章節來說明一下作者的論述結構。首先作者以幾個真實的案例表明了現代的孩子和家長在尊重方面所面臨的問題,一方面孩子說尊重自己的父母,但是卻很想逃跑;另一方面,家長不知道在孩子和自己頂嘴或作出其他不尊重自己的行為時該如何應對。然後作者列出了威廉姆·格拉瑟提出的學習金字塔的理論,也就是學習方式對效果的影響。


積極跟隨孩子成長的腳步,做不斷優化內在的活力父母

可見,如果家長能夠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幫助孩子去體驗,甚至給他們機會去教導別人,效果會更好。

接下來,作者從四個方面分別以兒童和青少年的角度闡述瞭如何教導尊重、贏得尊重、以身作則和獲得尊重,這裡作者給出了非常具體而且實用的建議。可以說,你如何對待你的父母、兄弟姐妹、朋友或陌生人,你的孩子就怎麼對待這個世界,因為孩子會觀察並效仿你的言行。所以說,作為父母,首先需要審視自己的一言一行,並且做出積極的改變。

此外,就像“信任”對於婚姻關係的維繫至關重要,“尊重”對於親子關係來說也是如此,如果沒有尊重的底線,那麼一切關係都會崩塌,這一點適用於所有年齡段的孩子。家長除了要以身作則,還需要言傳,那就是要由你為“尊重”作出定義,你的孩子需要清楚地知道如何對待其他人——你,家人,朋友,服務員等各式各樣的人。而且孩子還要知道如果沒有達到你的標準需要承擔怎樣的後果。最後作者指出,不管你的孩子有多大,尊重永遠是一個你可以去教導的東西。

看完了現代家長面臨的一些新的問題以及應對的方法,我們就可以接著看第二個部分,這裡作者重點介紹了同情心、寬恕、感恩、正直、責任心、耐心、自信和禮儀這8個傳統價值觀,並指出這些傳統價值觀才是影響孩子內心的真正力量。在介紹每一個傳統價值觀的時候,作者都採用了相同的結構,首先是定義,然後從兒童和青少年兩個角度,分別闡述他們面臨的這種價值觀的特點、障礙和建議。在閱讀這一部分的時候,會讓我們回想起小時候的一些經歷,也會在審視自己目前的言行方面感到非常的慚愧,因為在當下的社會,保持正直可能就已經是我們所面臨的一個挑戰,此外你還可能會發現,在某些方面,你本身一直就存在著問題,可能是小時候沒有人教給你正確的做法,導致一直到現在都未曾解決,比如同情心問題、對待他人的禮儀問題。而書中的這個部分,就是你用於審視自己的內心,並優化的過程,你還將瞭解在孩子的不同成長階段,你和孩子所要面臨的困境和挑戰,至於如何解決,需要你去書中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挑戰篇)這本書是寫給父母的一堂心靈成長課,這本書就像是一面鏡子,可以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言行,優化內在,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現代的社會與傳統的價值觀並不衝突,這些傳統的價值觀反而是能夠影響孩子內心的真正力量。此外,本書還會讓我們充分地瞭解在孩子的不同年齡段,成長上的特點以及可能會面臨的問題,併為我們提供瞭解決之道,讓家長清楚地知道該如何去應對。伴隨孩子的,應該是充滿活力、不斷進步,積極地跟隨孩子成長腳步的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