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好好吃飯,彆著急使用“飢餓療法”,家長先做好這幾點

有句老話說的好:“為父母,方知養育兒女之難。”年輕的時候不覺得,自己成了爸爸媽媽後才發現養育孩子真是一件“磨人”的事情。每一件在成人眼裡理所當然能完成的小事,放到不懂事的孩子身上就成了大事。

拿吃飯來說,有時候為了把食物給孩子“填”進去,得連哄帶騙折騰一兩個小時,飯菜熱了又涼、涼了又熱。實在沒轍了,很多家長會使出“飢餓療法”,孩子不是不願意吃麼,餓上一頓,看你下次還敢不敢。

這種“飢餓療法”並不能“包治百病”,如果操作不當,反而會引發副作用。不僅想幫助孩子建立吃飯規則的事情沒做好,還會影響他的生理健康。因此,想解決孩子不好好吃飯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明確孩子不吃飯的原因,才能採取相對應的行動來改變孩子這種狀態。

孩子不好好吃飯,彆著急使用“飢餓療法”,家長先做好這幾點

為什麼孩子不好好吃飯?

1、身體健康因素

如果我們發現之前吃飯正常的孩子突然就變得不愛吃飯了,這種情況的產生就有可能是身體健康產生了變化。比如嗓子發炎、乳牙生長和脫落等的問題。

另外,缺乏鋅元素也是孩子好好吃飯的一大殺手。缺鋅會導致孩子舌頭的靈敏度也隨之降低,吃什麼都淡而無味,進而影響他的食慾。

孩子不好好吃飯,彆著急使用“飢餓療法”,家長先做好這幾點

2、自我意識增強

到了2歲左右的時候,孩子突然開始拒絕父母餵過來的食物。這種現象其實來自於他自我意識的成長和增強,對待特定食物,還有了喜歡和不喜歡的分別。

另外,如果孩子已經4、5歲,家長採取的餵飯策略依然是“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忽視孩子飢餓的自然節律,規定到了飯點必須吃飯,必須吃這麼多飯,孩子就會對吃飯產生厭惡情緒。

孩子不好好吃飯,彆著急使用“飢餓療法”,家長先做好這幾點

3、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力的發展和孩子生理的自然發育有密切關係。當他從嬰兒慢慢長大,感官發育也越來越完善。隨著對周圍環境認知能力的增強,孩子會表現出越來越強的好奇心,東摸摸西看看,一刻也停不下來。

尤其是剛開始從流體食物換成固體食物的時候,孩子的這種表現會更加明顯。吃飯的時候注意力是不集中,就會影響效率。不僅延長了吃飯的時間,還可能會讓他減少咀嚼食物的次數,加重胃腸道的消化負擔。遇到這種情況是需要父母及時幫他糾正的。

我們可以發現,孩子不好好吃飯的原因是非常複雜的,有些是因為心理成長帶來的正常影響,有些源於家長的過度控制,還有的是由身體健康和注意力發展引起的。所以,父母千萬不能一刀切,看到別人家用“飢餓療法”管用,就在沒有充分了解自家孩子問題的基礎上忙於實施。

孩子不好好吃飯,彆著急使用“飢餓療法”,家長先做好這幾點

那麼對哪些孩子不能使用“飢餓療法”呢?

1、孩子年齡太小

人類的孩子都是“早產兒”,為了順利分娩,所有孩子都不會在媽媽肚子裡將大腦完全發育成熟。2歲之前是孩子腦神經和外骨骼發育的關鍵期,此時千萬不能讓他餓著。反而要積極補充各類營養物質,幫助他的身體發育。

2、有過敏、哮喘或者其他基礎疾病的孩子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全球哮喘防治顧問及推廣委員會委員、首都兒科研究所哮喘防止教育中心陳育智教授透露,2000年~2010年我國0~14歲兒童哮喘患病率上升了50%左右,達到了整體兒童數量的3.01%。長時間患有這類呼吸道疾病的兒童,會因為反覆發病和用藥導致身體損傷,對飯菜“食之無味”,讓他沒辦法好好吃飯。

對待這種情況,父母首先要做的是強健孩子的體脂,飲食健康、營養到位是首最重要的目標,千萬不能因為孩子不好好吃飯,就隨意使用“飢餓療法。”

孩子不好好吃飯,彆著急使用“飢餓療法”,家長先做好這幾點

3、沒有提前立好規矩的孩子

建立孩子飲食習慣的關鍵期在3-4歲,如果錯過了這個時機,孩子的年齡越大就越難以改正。如果7歲之後孩子的飲食習慣依然比較混亂。

此時家長覺得孩子“長大了”,不能再繼續追著他餵飯,因此開展“飢餓療法”,有時反而會出現負面影響。此時的孩子正處第二個反抗期,父母越是用規則“壓制”他,他反抗的越激烈,因此在6歲之前,我們一定要抓緊時間幫助孩子樹立良好的飲食規律。

雖然“飢餓療法”對很多孩子而言是不能使用的。但是無可否認,它依然非常有效。不過“療法”什麼時候用、怎麼用,對於家長而言是一項精細的學問。所以不到萬不得已,我們不能祭出這個“大殺器”,而應該採取與之相比更溫和的手段。

孩子不好好吃飯,彆著急使用“飢餓療法”,家長先做好這幾點

怎樣幫助孩子好好吃飯?

1、讓吃飯變得有儀式感

到孩子3歲後,我們就可以規定他吃飯的時間和固定的吃飯地點了。可以讓孩子和大人們一起吃飯,事前幫助準備餐點,並給予孩子“管理”其他家庭成員按時到桌的“權利”。

這樣不僅能夠順應孩子在這個年齡階段追求自我管理和管理周圍環境的需要,同時也能激發起孩子的參與感和控制感,養成按時吃飯的好習慣。

2、均衡飲食,不吃零食

從1歲後孩子吃輔食開始,我們就需要有意識地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保證他飲食口味的清淡,和營養結構的豐富,防止他養成挑食偏食的習慣。

3歲後家長需注意不要在正餐外給孩子吃太多零食,比如因為覺得水果、酸奶營養豐富,就哄著孩子在正餐外多吃。這樣到了要吃飯的時候,他就會因為沒有飢餓感而拒絕,久而久之就會養成吃飯需要哄的壞習慣了。

孩子不好好吃飯,彆著急使用“飢餓療法”,家長先做好這幾點

3、注重食物造型和口味

孩子對於多彩的顏色有天然的喜愛感。如果到了飯點他總是不樂意吃,還總是吐槽“怎麼又吃這個啊”,我們可以通過豐富食物的顏色來幫助他提高吃飯的興趣。

同樣的食物用不同的方法做成不一樣的造型,雖然東西沒變,卻更能吸引孩子把它們吃掉。比如炒菠菜不喜歡吃,可以換成造型可愛的菠菜包子;不樂意吃魚,可以吃魚滑、魚丸等等。

在吃飯問題上和孩子“鬥智鬥勇”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記住,所有的措施不是為了讓孩子習慣大人既有的飲食習慣,而是為了培養他均衡的飲食結構和飲食規律,增強身體素質,培養自覺自制的人格特質。

孩子不好好吃飯,彆著急使用“飢餓療法”,家長先做好這幾點

如果不瞭解孩子不好好吃背後的影響因素,有些家長就會認為他的行為就是“調皮”“不聽話”餓上幾頓就好,並美其名曰“飢餓療法”。其實這種做法第一不是真正科學的“飢餓療法”,第二也不能完成我們養成孩子良好飲食的目標。

因此,成熟的父母需要摒棄粗暴對待,有的放矢的解決孩子不好好吃飯的行為,真正為他的健康成長而努力。

你是怎麼化解孩子不好好吃飯這件頭痛事的呢?歡迎下方留言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