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響起《紅旗頌》!

鎂光燈和華服退場,演出空間退縮為室內的一角,可是當熟悉的旋律一響,記憶的閘門就忽地被打開了,塵封的或不忍觸碰的回憶被喚醒,那些共同的情感被連結,多少人在閉目聆聽中熱淚盈眶,多少人在曲終後不忍“散去”。

光明日報評論員 | 今天響起《紅旗頌》!

經典總是這樣自帶磁場。可能沒人想到,經典會這樣出場。在五一國際勞動節前夕,分散海內外各地的46位中國音樂家“雲合奏”穿越半個多世紀的經典曲目《紅旗頌》,致敬和祝福每一個樂觀奮鬥者,致敬每一個為抗擊疫情作出貢獻的勞動者,不論國家和地域,不論年齡和膚色。而他們,值得站在世界的聚光燈下,接受所有人的敬意和謝意。

一曲《紅旗頌》,人們沉浸於它的大氣磅礴、豪邁壯懷,也讀得懂其中所沁的不屈不撓、拼搏奮進。曾經有那麼多個時刻,它給困境中的人們以信念和勇氣。這一次,對於處於疫情危機中的我們來說,也同樣。也許有人說,並不是所有人都知曉這首曲子的創作背景和故事,但音樂就是自有超越時間和空間的力量,在它描繪的情感世界裡,並不需要太多的旁白甚至對白。

疫情期間,一首首經典跨越高山和大海,隔空合唱或對唱或接力,完成心與心的連結,完成愛與關懷的匯聚。日本松山芭蕾舞團的《義勇軍進行曲》、捷克愛樂樂團的《茉莉花》、比利時鋼琴家尚·馬龍的《黎明的編鐘聲》及至今天在網上廣為傳播的《紅旗頌》,音樂中訴說的都已被傾聽,情感中閃爍的都已被看見。看,音樂沒有失去它的聚合力。音樂是人類共同的語言,精神是人類共同的財富。

光明日報評論員 | 今天響起《紅旗頌》!

2020年如此特殊的開場方式,讓我們看清了人類的脆弱,看清了人類面對不確定性衝擊的捉襟見肘,但也讓我們更深刻地意識到,面對未知和恐懼,每一顆內心都需要相伴的共鳴;面對風險和危機,作為共同體的抗爭才是我們取勝的最優解。很遺憾,我們要以這種近乎慘烈的方式來重新鞏固已有的認知:我們都在同一條船上,故此不得不重新共同建造它。

光明日報評論員 | 今天響起《紅旗頌》!

未來是人類共同的期待,抗疫是人類共同的戰鬥。或許最初恐懼的記憶已稍顯遙遠,但戰場的硝煙仍未散去。更需正視的現實是,新冠疫情所造成的壓力和影響,已經從公共衛生外溢至經濟、政治等領域。我們只有守望相助,齊心協力,實現全球合作與抗疫需求的匹配,才能最終戰勝疫情,也只有繼續堅定地走在一起而非走向各自封閉,才能維護人類共同的家園。在從深圳寶安區發往法國阿維尼翁市的防疫物資貨箱上,印著一句法國名言,翻譯為中文為:向前走,勝利終將到來。今天《紅旗頌》所唱響的,一直都在那兒。


內容:光明日報評論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