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和我的祖國》中聽見深情和澎湃,“上海之春”昨晚啟幕

昨晚,隨著慷慨激昂、大氣磅礴的管絃樂序曲《紅旗頌》奏響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第36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正式啟幕。這臺以“我和我的祖國”命名,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70華誕主題音樂會,圍繞“新中國七十週年”的重大主題,展示70年來從“上海之春”舞臺推出的上海乃至全國的著名音樂家為祖國譜寫的最為優秀的音樂作品。

在《我和我的祖国》中听见深情和澎湃,“上海之春”昨晚启幕

圖說:第36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昨晚啟幕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無論是激情澎湃的《長征交響曲》或是暖人心扉的《唱支山歌給黨聽》,無論是深情雋永的《祖國,慈祥的母親》或是如今唱遍祖國山河大地的《我和我的祖國》,都讓現場以及直播平臺數萬觀眾內心被深深打動,幸福感、自豪感油然而生。

誕生54年《紅旗頌》震撼依舊

《紅旗頌》自1965年5月首演以來經演不衰,是我國音樂舞臺上上演率最高、電視廣播中播放次數最多的音樂作品之一。昨晚,當熟悉的旋律再度奏響,不少觀眾不自覺地坐直了身板,眼中閃著微光。一曲奏罷,掌聲四溢。

在《我和我的祖国》中听见深情和澎湃,“上海之春”昨晚启幕

圖說:作曲家呂其明(右)和陸在易開啟第36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序幕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演出前,中國作曲家、《紅旗頌》創作者,89歲的呂其明提前來到現場。雖說近年來,呂其明並不常出現在公眾視野,但每年的“上海之春”,老人總要來“捧場”。對於“上海之春”,他自稱既是擁護者、參與者也是受益者。”“上海之春”誕生於1959年,當時是丁善德受到了“布拉格之春”音樂節的啟發,提出上海也可以搞這樣的國際音樂節,這一提議在當時音協黨組會議上被提出,呂其明就是擁護者之一。而此後,包括《紅旗頌》在內呂其明的很多作品,都是在“上海之春”首演並逐漸被觀眾所熟識,成為經久不衰的經典。

回想起《紅旗頌》首次演出時的那份激動,呂其明記憶猶新:“那是1965年5月,《紅旗頌》首度被奏響在上海文化廣場,當時還不是如今的下沉式劇院,但現場七八千人的壯觀場面我至今記得。”問他,《紅旗頌》誕生整整54年了,為什麼每次奏響還是這樣震撼人心,老人的回答誠懇也質樸:“我想,唯有從心裡流淌出來的音樂,才能感動人心;只有紮根民族土壤的作品,才有生命力。”

在《我和我的祖国》中听见深情和澎湃,“上海之春”昨晚启幕

圖說:呂其明在講述他當時創作《紅旗頌》時的經過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我和我的祖國》將現場氣氛推向高潮

音樂抒情詩《中國,我可愛的母親——為大型合唱隊與交響樂隊而作》是作曲家陸在易的作品。取材自方誌敏烈士的不朽名著《可愛的中國》《清貧》,歌詞主要選自趙麗宏同名長詩。這是中國合唱史上第一部用自白形式寫成的交響合唱作品,通過烈士就義前的心靈獨白,展現了中華兒女對祖國的一片赤子之情,被視作一部不可多得的“滌盪靈魂之作”。

廖昌永是這部作品的首唱者,第一次演繹時他還是大三的學生:“當時真的很忐忑,也很榮幸,陸先生居然把這樣一部深沉又有分量的作品交給我這樣的新人來歌唱。”那次非比尋常的“首唱”同樣也是廖昌永首度站上“上海之春”的舞臺,回想自己從一名普通學生逐漸成長成熟,無不伴隨著“上海之春”這一平臺的扶持和鼓勵:“真心希望未來會有更多優秀的藝術家從這個舞臺揚帆起航。”

在《我和我的祖国》中听见深情和澎湃,“上海之春”昨晚启幕

圖說:廖昌永、魏松(左)和方瓊在演唱《我和我的祖國》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昨晚的音樂會以“我和我的祖國”為名,而當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響起,也將現場氣氛推向高潮。如今這首帶有圓舞曲旋律的歌曲唱遍大江南北、大街小巷,昨晚的演唱者廖昌永、魏松和方瓊也都曾上百次演繹這首歌曲,然而,三人不約而同地表示,這首歌唱上百遍也不厭倦。魏松說:“每次唱,都能找到新的感動。”方瓊說:“歌曲的節奏很有時代感。”而廖昌永則表示:“這歌聲讓人充滿自信和希望,洋溢著滿滿的幸福感。”(新民晚報記者 朱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