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差评,仿佛看到《流浪地球》在诉说400多年前火刑柱的故事!

本来不想蹭《流浪地球》的热点,想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谁知,一部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幻片却在几天时间里遭到无数人无情地抨击,有些言论甚至上升到民族劣根性的维度,好好的一部《流浪地球》,瞬间变得毁誉参半。

看了差评,仿佛看到《流浪地球》在诉说400多年前火刑柱的故事!

《流浪地球》剧照

毫不夸张的说,《流浪地球》就像中国科幻电影的一个婴幼儿,虽有不少瑕疵,很多地方确实没有做好,但它真的该被如此残忍对待?

看了那些差评,我只有一个感觉,那就是《流浪地球》仿佛几百年前那些惨遭审判的科学家,像是伽利略,像是采科·达斯科里,像是布鲁诺。

可能许多人,特别是给差评的人,除了“伽利略”三个字有所耳闻以外,其他两人压根都不知道是谁。

采科·达斯科里是意大利的天文学家,生活在13世纪末——14世纪初,就像今天除了00后以外的所有人,都是从20世纪末走进了21世纪初。在那个时代,采科·达斯科里发现地球是个球状,在欧洲大陆的对立面,应该也有大陆,也有人类存在。这个发现违背了欧洲神学教义,于是在1327年被推上火刑柱,活活烧死。

看了差评,仿佛看到《流浪地球》在诉说400多年前火刑柱的故事!

布鲁诺,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意大利思想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在那个神学观念主导欧洲大陆的时代,布鲁诺却坚持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地心说。因此在1592年被捕,不久后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分子,在罗马鲜花广场“焚烧示众”。

伽利略的命运虽然好一点,没被绑上火刑柱,但也因为他研究的东西是个新东西,与当时的主流观点格格不入,落得个终身监禁的下场,晚景凄凉。

这些故事的人物跟今天的《流浪地球》极其相似,都是某一地区某一领域的开拓者,结果因为某些人约定成俗的观念被批判的一无是处。

就像这条评论:

编剧知道什么是天体物理吗?地球是不可能被推走的。

首先,《流浪地球》的设定是大刘同名科幻小说的设定,是个假设。的确,以现有的理论基础来说,地球的确推不走。

但别忘了,这是现有的理论。这里理论在几百年乃至几千年后的未来是不是适用?犹未可知。古人的主流认知还是天圆地方呢,如今还不是说地球是圆的?所以,大刘的这种假设,这是如今看起来不行。

科幻作品的意义不是为了迎合当下的主观认知,而是给未来开创一种可能。中国为什么在科幻领域如此薄弱?不是中国人没有才华,只是因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所受局限太多,说白了,就是不敢想象,所以造成了缺乏想象力的现象。

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在西方人观念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所以人家在科幻领域早在200多年前就有了科幻文学作品,比如玛丽.雪莱1818年创作的《弗兰克斯坦》。

要说幻想文学作品,中国并不比西方晚,比如先秦时代就出现的《山海经》,比如东晋时代的《搜神记》,比如我们熟知的《西游记》等等,但这些只能算奇幻作品,与科幻无关。

虽然《科幻世界》杂志曾风靡一时,但中国科幻真正掀起大浪还是要从大刘刘慈欣2015年获得雨果奖之后说起,许多人这才意识到,原来,我们中国人也可以做自己的科幻。

也就是在这种契机之下,电影《流浪地球》应运而生。

但是,作为中国第一部硬科幻电影,它的问世就像孙悟空的出生,承载了许多它不应该承载的东西。

看了差评,仿佛看到《流浪地球》在诉说400多年前火刑柱的故事!

《流浪地球》豆瓣影评

对于看惯了好莱坞科幻的许多人来说,它输出的价值观的确与固有的个人英雄主义格格不入,但却因此否定它,这不但不见得自己的观点有多新颖,反而显得可笑。还有人说中国人只配看这样的故事,难道中国人该看千篇一律的个人拯救苍生吗?

看了差评,仿佛看到《流浪地球》在诉说400多年前火刑柱的故事!

看了差评,仿佛看到《流浪地球》在诉说400多年前火刑柱的故事!

看了差评,仿佛看到《流浪地球》在诉说400多年前火刑柱的故事!

《流浪地球》的确算不上科幻电影顶尖之作,但是把它说得一文不值可就过分了。抛开它诞生的背后故事不说,仅凭它敢于试水这个举动,我们就应该给与它鼓励,让人们明白,我们中国人是可以做出科幻电影的。这是民族自信心,是作为一个国人该有的荣誉,而不是打着鞭策的幌子,以崇洋媚外的姿态去鸡蛋里挑骨头,去全盘否定我们传承几千年的文化底蕴。说得不好听,有些评论暴露出评论者的不仅仅是三观有问题这么简单,更可以说他是数典忘祖。

试想一下,如果采科·达斯科里、布鲁诺等人生活在今天,你是不是要批判他们无知?是不是要批判他们妖言惑众?

如果玛丽.雪莱还活着,你是不是要告诉他,弗兰肯斯坦是个外星人,机器人不可能有情感?

如果吴承恩还活着,你是不是要批判他说,人是不可能飞的,天上没有玉皇大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