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農村流傳“寧可給人停喪,不能給人成雙”,這句老俗語呢?

在我國民間,俗語似乎已經是主流的文化之一了。特別是農村地區,更是諸多俗語的發祥地。

為什麼農村流傳“寧可給人停喪,不能給人成雙”,這句老俗語呢?


不少人說,農村俗語具有著話糙理不糙的特徵,這也頗為恰當。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直抒胸臆的表述方式使得農村俗語源遠流長、經久不息。那麼接下來的這些農村俗語中,你都瞭解哪些呢?

1,寧受婆家一斗氣,不受孃家一口氣。

在農村,女人們聚在一起最喜歡說起這句老俗話,按理說,女人出嫁了,嫁到了婆婆家就是婆家的一份子了,平日裡有個小磕小絆在所難免,但吵過鬧過最終也就不了了之了,誰也不會掛在心裡。但同樣的爭吵放在孃家就似乎不太可以了,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一次爭吵很容易就引發一場大決裂,難以彌補。這句俗語尤為被農村過來人認可。

為什麼農村流傳“寧可給人停喪,不能給人成雙”,這句老俗語呢?


2,李下不整冠,瓜地不繫鞋。

本句是源於農村的農耕生產活動,顧名思義,本意是說在桃李樹下不要伸手整理帽子,在瓜地裡面不要彎腰繫鞋,否則容易招來誤解,被人認作偷瓜果。即使放在今日,很多農村的老人也常以此句警示子孫,做事一定要分清場合。

3,單留方寸地,留與子孫耕。

農村人看重的事物無非就幾樣:健康,子女、土地等等。在這其中,農民世世代代相傳下來的土地就是農民的傳世之寶、命根子。是農民千秋萬代得以養命餬口的依賴。

有時候寧願損失錢財、甚至是生命,都不能損失半點土地,正如古語“祖宗疆土、當以死守”;土地不只是自己的,更是子孫的。單留方寸地,留與子孫耕,在今日已逐漸衍生出“做人做事要留餘地,別做絕”的意義,這也是福廕子孫的處世之道。

為什麼農村流傳“寧可給人停喪,不能給人成雙”,這句老俗語呢?


4,問路不施禮,多行二十里。

有求於人,就要以禮相求,禮貌是人與人之間共事的先決條件之一。問路是件小事,但即使是小事,我們也要展露給對方謙遜、坦誠的態度,這樣我們才能少走冤枉路。

5,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步,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

“歲數大了,服軟了”,不少農村人常常這樣感嘆道。服從年齡是大自然的規律準則,到了什麼樣的歲數就要懂得“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到了五六十歲,就要逐漸少跟錢財打交道,到了七八十歲就要避免到處走動,少與外人打交道,這是對歲月的一種敬畏,更是對自身生命的一種

6,寧可給人停喪,不能給人成雙。

相對於以上五條,這一條就有些“封建” 思想了,特別是很多農村老人,認為將房屋留逝去的親人停喪能夠增添屋宅的福德,而將房屋借給外來的夫婦留宿共寢,會招來禍端。這一思想至今仍舊在很多地區盛行,甚至有的地區連女兒女婿上門都被要求分寢。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確實有點不可思議了。

為什麼農村流傳“寧可給人停喪,不能給人成雙”,這句老俗語呢?


這些農村俗語,可以說是農村千百年來篩選出來的經典。

那麼,你都聽說過哪些呢?又贊同哪些呢?歡迎您的暢所欲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