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农村流传“宁可给人停丧,不能给人成双”,这句老俗语呢?

在我国民间,俗语似乎已经是主流的文化之一了。特别是农村地区,更是诸多俗语的发祥地。

为什么农村流传“宁可给人停丧,不能给人成双”,这句老俗语呢?


不少人说,农村俗语具有着话糙理不糙的特征,这也颇为恰当。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直抒胸臆的表述方式使得农村俗语源远流长、经久不息。那么接下来的这些农村俗语中,你都了解哪些呢?

1,宁受婆家一斗气,不受娘家一口气。

在农村,女人们聚在一起最喜欢说起这句老俗话,按理说,女人出嫁了,嫁到了婆婆家就是婆家的一份子了,平日里有个小磕小绊在所难免,但吵过闹过最终也就不了了之了,谁也不会挂在心里。但同样的争吵放在娘家就似乎不太可以了,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一次争吵很容易就引发一场大决裂,难以弥补。这句俗语尤为被农村过来人认可。

为什么农村流传“宁可给人停丧,不能给人成双”,这句老俗语呢?


2,李下不整冠,瓜地不系鞋。

本句是源于农村的农耕生产活动,顾名思义,本意是说在桃李树下不要伸手整理帽子,在瓜地里面不要弯腰系鞋,否则容易招来误解,被人认作偷瓜果。即使放在今日,很多农村的老人也常以此句警示子孙,做事一定要分清场合。

3,单留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农村人看重的事物无非就几样:健康,子女、土地等等。在这其中,农民世世代代相传下来的土地就是农民的传世之宝、命根子。是农民千秋万代得以养命糊口的依赖。

有时候宁愿损失钱财、甚至是生命,都不能损失半点土地,正如古语“祖宗疆土、当以死守”;土地不只是自己的,更是子孙的。单留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在今日已逐渐衍生出“做人做事要留余地,别做绝”的意义,这也是福荫子孙的处世之道。

为什么农村流传“宁可给人停丧,不能给人成双”,这句老俗语呢?


4,问路不施礼,多行二十里。

有求于人,就要以礼相求,礼貌是人与人之间共事的先决条件之一。问路是件小事,但即使是小事,我们也要展露给对方谦逊、坦诚的态度,这样我们才能少走冤枉路。

5,五十不交钱,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步,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

“岁数大了,服软了”,不少农村人常常这样感叹道。服从年龄是大自然的规律准则,到了什么样的岁数就要懂得“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到了五六十岁,就要逐渐少跟钱财打交道,到了七八十岁就要避免到处走动,少与外人打交道,这是对岁月的一种敬畏,更是对自身生命的一种

6,宁可给人停丧,不能给人成双。

相对于以上五条,这一条就有些“封建” 思想了,特别是很多农村老人,认为将房屋留逝去的亲人停丧能够增添屋宅的福德,而将房屋借给外来的夫妇留宿共寝,会招来祸端。这一思想至今仍旧在很多地区盛行,甚至有的地区连女儿女婿上门都被要求分寝。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确实有点不可思议了。

为什么农村流传“宁可给人停丧,不能给人成双”,这句老俗语呢?


这些农村俗语,可以说是农村千百年来筛选出来的经典。

那么,你都听说过哪些呢?又赞同哪些呢?欢迎您的畅所欲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