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的智慧------日日日出》12

3月14日

【原文:一苦一樂相磨練,練極而成福者,其福始久;一疑一信相參勘,勘極而成知者,其知始真。】

磨練之福久,參勘之知真

人生有時是苦、有時是樂,在這苦樂相尋的環境當中,我們應鍛鍊自己的身體,修養自己的精神,而由不斷的努力和體驗所得到的幸福才是真的幸福,這樣的幸福,一時也不會泯滅。如果能夠體念來之不易,善為保持,必定能夠永久。

研究一事物的道理,必須以誠摯的態度向上不斷追求,發生疑問的時候,就要質詢這個疑問,解決這個疑問,由互相參考發明的結果而得來的知識,是經過苦心努力的結晶,其所種的根基必定很深,這樣的知識才算是真正的知識。

知識是由讀書得來的,有時聽到旁人的言論,有時親察周圍的事態,也可以得到知識。但僅僅由讀書或見聞得來的知識仍然不免發生錯誤,必須廣求博覽,彼此對照,這其中一定會發生許多疑問,然後再進一步去質詢這些疑問,研究這些疑問,解決這些疑問,才能得到正確的知識。

一般說來,學問淺,疑問的地方也少,學問越向深處研究,疑問也就越來越多。這就是所謂‘學無止境,博學等於無學’的道理。自己認為很了不起,其實正是證明他沒有學識;真正的學者常常抱著沒有學識的感覺。

如果身為學生,對自己學業不起疑問,證明他對於學問的不熱心、不研究。反之,對於學問熱心研究的人,必定有很多的問題發生,而進一步去求得解決,這樣才能夠得到真正的知識。

3月15日

【原文:心不可不虛,虛則義理來居;心不可不實,實則物慾不入。】

虛心明義理,實心卻物慾

心如果能夠向於道,就能常常保持空虛,物慾和邪念就侵不進心裡來,物慾和邪念既然不能侵入,代之而入的當然是正義和真理的觀念,而心就成了有德的器皿。

同時,心又不可以不充實,‘充實’是充滿了正義和真理,整個心既然充滿了正義和真理,當然物慾和邪念就無隙可乘了。於是,所說出來的是善言,所做出來的就是德行。

3月16日

【原文: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故君子當符含垢納汙之量,不可持好潔獨行之操。】

厚德載物,雅量容人

在肥料多的土地上面,草木容易生長;反之,在貧瘠沒有肥料的新土地上面,草木反而不容易生育。同樣的道理,在泥水的裡面,有水草有山岩石,汙穢的水也流到裡面,魚生長在這裡面,既有藏身的場所,也有產卵的地方。對於他們的食物也不感覺缺乏,有的是草子蟲蝦;反之,一股透明見底的美麗的河流裡面,既無有岩石泥土,也沒有水藻蟲蝦,魚在這裡面當然就難以生存了。所謂:‘水之清者常無魚。’這句話源於漢代東方朔《答客難文》裡面的話:‘水至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君子只是清淨潔白、索然獨居,便不能成就大業。世間本來就是正邪善惡交錯的社會,人們立身處世在這社會,必須有清濁幷包的雅量;如果只是選擇潔白而排斥汙濁,就形成了孤立獨守,在小的範圍之內,與世不能相容,當然也就不能成就大的事業了。

3月17日

【原文:泛駕之馬可就馳驅,躍治之金終歸型範。又一優遊不振,便終身無個進步。白沙雲:‘為人多病未足羞,一生無病是吾憂。’真確論也。】

憂勞興國,逸豫亡身

孟子說過:‘憂勞足以興國,逸豫足以亡身。’又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睏乏其身,惡具體膚,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這是說人要建大功、立大業,必定先經過艱難險阻的環境,磨練他的身心,看他是否經得起困難的考驗,然後才能賦予他重責大任。好比說頑劣不馴的野馬在你叫他馴服駕車之前,必須請良師調教來操縱它,然後它才能馳騁千里。又比方說頑金不純粹,遇到了爐火鍛鍊的時候,噴出爐外向四下濺躍,經過冶金工人把它巧妙納入爐中一再鍛鍊,終於使它入於鑄造的模型之中,成了有用的器皿。

人要想成為偉大的人物,建立豐功偉績,必須經過一番磨練才能有事業上的成就,所謂:‘百鍊千磨真鐵漢。’我們不怕生來有任何毛病,只要能夠奮發修養,去掉了本身的缺點,沒有不能成功的。最怕的是一個人生來就悠遊歲月無所事事,這樣荒廢一生實在是可悲可憐。

明朝的學者白沙先生說:‘為人多病未足羞,一生無病是吾憂。’這誠然是至理名言,是比喻人有過能改不算是羞恥,怕的是無病悠遊的人,孔子所說的鄉愿也就是這一流的人,一個國家這樣的人多了,便沒有進步,那不亡國又將何待呢

3月18日

【原文:人只一念貪私,便銷剛為柔,塞智為昏,變恩為慘,染潔為汙,壞了一生人品。故古人以不貪為寶,所以度越一世。】

一念貪私,萬劫不復

明朝王陽明先生主張致良知,他說:‘良知無待他末盡人皆有,只是被物慾汨沒了它。’可見人不能動心,要是貪心一動,良知就泯滅,良知一泯滅,就失去了是非與邪正的觀念,剛毅之氣化為烏有,光明的智慧也變成昏暗了。對人施行恩惠的仁愛之心,也變作殘酷刻薄的念頭,清清潔潔的品德也染上了汙點,如此一念之差,使一生的人格破產。

古來的聖賢教人不起貪心,提倡天下為公的大道理,也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聖賢能過超人的生活,居於常人之上,受到後世的無比尊崇。

3月19日

【原文:耳目見聞為外賊,情慾意識為內賊。只是主人翁惺惺不昧,獨坐中堂,賊便化為家人矣。】

心公不昧,六賊無蹤

一切外界的誘惑,多半是由耳、目的接觸而來。所謂耳之於聲,目之於色,耳所聞的是種種悅耳的聲音,眼所見的是種種美麗的形色,在這耳習目染不知不覺中,人的本身就受了誘惑,這耳與目兩者對人的修養來說,是外在的最強大敵人。不僅有這外在的敵人,還有內在的敵人,那就是為了貪得利慾的念頭而起的一種意識,因為有貪的念頭,心的修養就失去了真宰,走入了迷途。

這內、外兩種敵人,實在是可怕的兩個賊。一旦遇見了機會,他就乘人的缺點向人進攻,人處在這種危險的環境,一點都不能鬆懈,必須加以注意和防範,這就得出人體的主角—心靈—也就是人的精神,本著嚴肅的態度,不眠不休的警覺,使內外的賊不敢任意侵犯,進而可以降服他們,使他們聽命於心,為心來工作,化惡行為善行,變惡念為善念。

3月20日

【原文:圖未就之功,不如保已成之業;悔既往之失,不如防將來之非。】

勉勵現前之業,圖謀未來之功

古人說:‘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話的意思是把以往的得失當作將來的借鏡。也就是追溯以往而策勵將來的意思;至於說到為了將來事業上有所成就,那就更不能不從現在的事業上著手;如果目前事業毫無基礎和成就,未來的前途也絕對不會出現什麼奇蹟。即使有好的機會給我們,也因為我們對於這機會在過去沒有基礎而把握不住它,難免會發生錯誤,遭受失敗。所以,想要開展新的環境,計劃新的事業,不如先把已成的事業好好的經營,使它有相當的基礎後,再去發展新的事業。

有些人追悔過去的過失,有些人宣揚過去的得意,但如果僅止於追悔與宣揚過去,而不覺悟到將來過失的重演或是得意的時候已不能再來,那就無補於將來事業的成就。我們必須以已往的成敗為人生之借鑑,防止將來錯誤再發生,不再蹈過去的覆轍,那才是有益之舉。

3月21日

【原文:氣象要高曠,而不可敕狂;心思要縝密,而不可瑣屑;趣味要衝淡,而不可偏枯;操守要嚴明,而不可激烈。】

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

人應當保持這樣的一顆心:第一,人必定要高潔廣大,氣質卑鄙的人絕不會受尊敬,也不足以擔當起大的事業;然而,眼睛只知道向上面看,和世間的事物脫了節,這種行動就超出了常軌;心思考慮一件事情當然需要精密審慎,但也不能只注意到小的問題而忽略大的方面,對於某種事物發生經過應當從多方面去了解它,而後才能獨樂其樂。

反過來說,對於任何事物都不感覺興趣的人,所謂過於清冷淒涼的思想,就好像是槁木死灰沒有一點生氣,對於人生更不相宜。其次,心要有固定見解,把持一個主義,嚴肅固執的做,否則就容易動搖。但是,如果太固執了,也容易走上偏激的道路,同樣是不合中庸之道。

3月22日

【原文:風來敕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

不著色相,不留聲影

佛家說:‘象由心生,象隨心滅。’

當風來的時候,這是竹子與風有因緣而遇合,風過之後綠盡了而一切皆空,所以說:‘風周而竹不留聲。’如果聲音永久不停息,那萬事的因緣就永久不散,一切諸法之象不空,天地宇宙將來也容納不下這一切。

所以,一切諸法是空象,都是過而不留的。雁過寒潭而潭不留影,也與竹不留聲的意義相同。這兩件事使人看過之後,有一個大覺和穎悟,那就是:萬事萬物無論是常是短是苦是樂,到頭來都有個散場的時候;所以,君子應隨緣而住,事情來了就現出心象去服務,事情去了立刻寂靜下來,以保攝自己的本性,不便本性失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