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襲還是神作---Grand Seiko冠藍獅9SA5機芯?

抄襲還是神作---Grand Seiko冠藍獅9SA5機芯?

2020年是Grand Seiko誕生60週年,都知道精工肯定要放大招,但是誰也沒想到Grand Seiko冠藍獅放出了驚人之作9SA5---36,000vph的80小時長動力機芯,日本品牌平日相當保守,可真放大招時簡直就是革命。

Grand Seiko歷史悠久,1969年,該品牌推出了其61GS型號的首款36,000vph高頻機芯。9S系機芯是在1998年晚些時候推出的,最先是9S55,但並不是Hi-Beat,常規的28800vph振頻,動力50小時。然後是2006年的三日鏈的9S67,具有72小時動力; 2009年才推出高頻9S85機芯,高振頻的優點是精度高,缺點就是動力消耗快,動力只有55小時。


抄襲還是神作---Grand Seiko冠藍獅9SA5機芯?


現在Grand Seiko向前邁了一大步---9SA5,據品牌宣稱該機芯的開發旨在“在精度,功率和尺寸之間達到完美的平衡”,想想看,對比勞力士3235機芯振頻28800vph,動力為70小時,歐米茄8XXX系機芯振頻更低25200vph,動力就沒超過60小時,而精工做到了36000vph高頻機芯實現了80小時動力!

抄襲傳聞?!

本來3月份Seiko要在東京辦新品發佈會,由於疫情給取消了,我正感嘆無法去現場親手把玩新款時,微信群中不少表友起了異議:看9SA5機芯圖痛感精工文章一大抄---同時抄襲了歐米茄 勞力士 愛彼 寶璣 朗格五大品牌!還煞有其事的給出對比圖


抄襲還是神作---Grand Seiko冠藍獅9SA5機芯?

據說新擒縱樣式抄襲歐米茄同軸擒縱

抄襲還是神作---Grand Seiko冠藍獅9SA5機芯?

據說螺絲擺輪樣式以及上繞遊絲抄襲寶璣

抄襲還是神作---Grand Seiko冠藍獅9SA5機芯?

據說擺輪夾板樣式抄襲愛彼和勞力士

抄襲還是神作---Grand Seiko冠藍獅9SA5機芯?

據說自動擺陀樣式抄襲朗格

似是而非的話語初聽上去還很蒙人,但經不起推敲:

任何機芯設計部門都是根據指標選擇適合自己品牌實力的技術路線,其技術路線決定了機芯的大致框架,也就決定了產品的基本外觀;

而我們表友判斷新機芯的關鍵應該是看其是否達到技術指標,不管是動力,或是可靠性,而不是看樣子!只有腕錶外觀才需要特別注重樣式傳承。

雙衝擊擒縱系統

首先談擒縱,瑞士槓桿擒縱結構定型以來,一直處於壟斷地位,少有品牌敢在此搞創新;只有歐米茄勇敢的買下喬治·丹尼爾(George Daniel)同軸擒縱的專利,在全線產品推廣開來,經過20年的應用,逐漸趨於成熟穩定;這回Seiko推出了雙衝擊擒縱系統(Dual Impulse Escapement),這是一種結合了棘爪式和瑞士式槓桿的擒縱機構。

抄襲還是神作---Grand Seiko冠藍獅9SA5機芯?

儘管這個新擒縱外形使人想起了歐米茄的同軸擒縱機構,但雙衝擊擒縱系統的功能有所不同:以單方向直接傳輸動力至擺輪,所以新型擒縱機構的工作效率更高。而另一方向,如同傳統擒縱系統般經由擒縱叉傳輸動力給擺輪。而且,同軸擒縱的擒縱輪有上下兩層(所以叫「同軸」),9SA5卻只有單層,這一點造成了兩者本質上的不同,相形之下愛彼在千禧表中曾應用過的新型擒縱才真的是跟9SA5最相近的。

抄襲還是神作---Grand Seiko冠藍獅9SA5機芯?

AP新擒縱

精工開發團隊解釋說,同軸擒縱機構不適合高頻振動,因為太重了。輕巧的雙脈衝擒縱機構由精工擅長的 MEMS工藝製成---本質上是一種沉積少量金屬以構成部件的方法-導致複雜的鏤空零件更輕巧,因此慣性更低,對比歐米茄同軸可以發現,歐米茄還沒做到(勞力士3235也只是鏤空了擒縱叉)。

當年精工提高9S機芯頻率時,精工並沒有增加擒縱輪的齒數,而是在輪系中增加了一箇中間輪以提高擒縱輪的轉速。精工工程師解釋說,扭矩損失增加了,但擺輪的性能卻穩定了。9SA5的情況也是如此,在輪系中增加了一箇中間輪,從而消除了擺輪的不穩定行為,即使運動劇烈。

無卡度遊絲螺絲擺輪

精工以及冠藍獅的機械機芯傳統上都是採用快慢針調節精度的,儘管這為精確度調整留出了很大的餘地,但是缺點是快慢夾遊絲的摩擦會導致金屬疲勞,因此不適合於保持長期精度。關於這一點,幾年前我去精工錶廠參觀的時候,就已經跟品牌吐槽過---‘你們又不是沒有技術,幹嘛不採用更高級的無卡度遊絲擺輪?’,日本人只是禮貌的微笑回應我。。。。。。


抄襲還是神作---Grand Seiko冠藍獅9SA5機芯?

我猜那時候精工已經暗地裡開始研發了,現在9SA5終於應用了無卡度遊絲,取消了看著低端的快慢針,這是現代Grand Seiko腕錶中首次使用,無卡度遊絲地關鍵在於遊絲生產的品質一致性,這也是無數假表必然栽的坑!而且,9SA5中的遊絲為上繞遊絲,而不是扁平遊絲,這是改善遊絲等時性的妙招。

這裡我要提醒看圖不仔細的表友,對比圖中的寶璣遊絲為硅遊絲,其特性無法上繞---寶璣為了保持寶璣上繞遊絲地聲名,特地用個連接器連接兩段硅遊絲而成的上繞曲線!

而且精工並未採用傳統寶璣上繞曲線---那個彎上去幾乎就是直著橫跨遊絲圓圈過去,相反,精工在運行了80,000多次計算機模擬以確定理想曲線---我猜這是要建有限元模型來分析了,傳統憑經驗的手藝對比就落伍了。

至於螺絲擺輪樣式,我不覺得算啥抄襲,如果你選擇了四臂擺輪的話,誰都會設計成重量儘量分佈在外緣,可調節螺釘凹入在擺輪外圍,現代工業衝壓件成品就那種樣式,當然你可以選擇更多打磨拋光曲線啥的,但寶璣和精工都選擇了不再過多調整衝壓件外形,我想一定有其工藝設計道理。


擺輪夾板&鏤空擺陀

抄襲還是神作---Grand Seiko冠藍獅9SA5機芯?

這兩個就都是典型雙標了,手錶主力機芯中3135先應用了橫跨式擺輪橋板,8500後來採用類似的橋板就沒人說歐米茄炒作業?這就是為了獲得最大的穩定性和抗衝擊性,擺輪使用擺輪橋支撐在兩側,而不是僅固定在一側的傳統單臂擺輪夾板。這種還吐槽的話,就是腦殘了。


抄襲還是神作---Grand Seiko冠藍獅9SA5機芯?

中心擺陀現在幾乎都是鏤空樣式吧,把質量儘量設計分佈在擺陀外緣,我個人還覺得愛彼1159簡單款擺陀更像朗格那個擺陀呢!


新型自動上鍊更薄

現有9S自動上鍊機芯夠堅固,但缺點就是太厚。現在,SII工程師通過擴大9SA5主機板的直徑(機芯直徑為31.6mm),並將自動上鍊機構和輪系放在同一層上,使用特殊的超扁平齒輪系,最終機芯更薄---厚度為5.18mm,比該品牌目前的9S Hi-Beat機芯薄15%。

抄襲還是神作---Grand Seiko冠藍獅9SA5機芯?

9SA5自動上鍊機構是當前9S系列的標準換向器,但通過平行放置可減小厚度。新機芯中換向器變得越來越小。越小慣性越低,並且上鍊效率極佳,但在長期使用時很容易磨損。但是,精工擁有足夠的專業知識進一步減小其尺寸。

抄襲還是神作---Grand Seiko冠藍獅9SA5機芯?

9SA5還採用了雙發條盒設計實現了約80小時的長動力儲備,對比原來高頻9S85是單發條盒55小時動力。通過並行排列緊湊型發條,既節省了空間又節省了動力。發條的扭矩幾乎與現有的9S機芯相同。精工現在沒有公開發條的材料,我猜還是現在9S使用的SPRON530。

瞬跳日曆

儘管9SA5進行了眾多技術創新,Grand Seiko仍未忽略手錶的實用功能–日期顯示已從“慢爬日曆”升級為午夜瞬跳日曆。

新機芯的挑戰

9SA5面臨的挑戰之一可能仍然是抗磁性,目前的規格為4,800 A / m(60高斯),因此與勞力士10,000 A / m藍鈮遊絲差距都不小,更不用提歐米茄普遍抗1.5特斯拉的硅遊絲了。

另一巨大挑戰就是可靠性,瑞士新技術機芯向來容易吃藥,遠的比如歐米茄2500A的偷停,近的比如勞力士3235,那個號稱削薄了一半的發條盒壁---前兩年還在改進專利把壁厚改成隨半徑可變厚度的樣式呢!

抄襲還是神作---Grand Seiko冠藍獅9SA5機芯?

但我比較對精工有信心,因為從歷史上來看,精工印象沒有拿消費者當小白鼠的黑歷史,任何新技術都是自己家實驗測試完備了才對外推出,遠的比如發明幾十年的魔術槓桿,精工的就耐用,哪怕這幾年歷峰或lvmh學習應用類似上鍊結構的就是沒精工好用容易磨損;69年精工的自動計時首次應用垂直離合,也沒聽說反饋啥大bug---對了,勞力士4130後來用垂直離合,咋沒表友說抄作業呢?或者90年代末的Spring Drive,也沒聽到過什麼吃藥傳聞。

最後,我想再提的是,機芯就像發動機,關鍵是參數高,可靠好用,能實現就是神作,不用care這個引擎蓋像寶馬,那個螺桿像賓利,現如今,以為反向測繪機芯(發動機)外形就能造出賽道之王是不是很搞笑?你要是能抄出沃德十佳的寶馬B58發動機,國家會獎勵你一公斤重的黃金勳章,你能抄出羅爾斯·羅伊斯Trent 900,國家立馬請你當院士了!

Hi-Beat 9SA5機芯具有許多很酷的功能,可以肯定是現在最好的Grand Seiko機械機芯。如果一年後沒有什麼可靠性傳聞,那它就是立在眾神之巔了---比一眾瑞士機械機芯振頻高還動力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