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俗語“二百五”的由來,它的故事,可惜十人九不知

你知道“二百五”有什麼意思嗎?它是一個俗語,有時候看到一個人傻頭傻腦的、做事魯莽又很倔強,可能會說他是個二百五。你理解錯了,二百五可不是爆粗口罵人的,它只是我們口語化的一句調侃。平時我們有說著“二百五”這個詞,你沒有好奇為什麼說這個人是二百五?

揭秘俗語“二百五”的由來,它的故事,可惜十人九不知

由來一:

在古時候有一個秀才,為了走科舉之路考取功名廢寢忘食,可讀書多年也沒能中舉。到了晚年,他終於看清現實,不再走科舉之路,淡泊名利。由於早年只專注於讀書沒有生兒子,晚年才有了兩個兒子。他給兒子起名,一個叫成事,一個叫敗事。一次跟妻子說讓兩個兒子寫字,大兒子寫300字,小兒子寫200字,他去集市上一趟,回來後要檢查。

揭秘俗語“二百五”的由來,它的故事,可惜十人九不知

等這位老秀才回來,問妻子兩個兒子作業的完成情況。妻子說,兩個兒子都寫字了,但是大兒子少寫了50字,二兒子多寫了50字,兩個人都是二百五。所以人們就用“二百五”形容做事做不好的人。又因為大兒子叫成事,少寫了字,二兒子叫敗事,多寫了字,“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這句俗語也由此而來。

由來二:

戰國時期,有一說客叫蘇秦。他精通縱橫之術,是著名的外交家、謀略家,名氣很大。後來因為名氣過盛,齊國眾大夫爭寵嫉妒被刺殺。他這一死,齊國國君可是少了個好幫手,很是生氣。想要為他報仇吧,又不知道仇人是誰。於是便讓人把蘇秦的頭割下來掛在城樓上,貼上告示說蘇秦是奸細,殺了他的人可以前來領賞一千兩黃金。

揭秘俗語“二百五”的由來,它的故事,可惜十人九不知

在金錢的誘惑下,有四個人前來說是自己殺死了蘇秦,要領賞金。齊王說這可不能冒充,四個人一口咬定是自己的功勞。齊王又問,一共有一千兩黃金,分給他們四個人,每個人能得多少?四個人說,一人二百五。齊王聽了就讓手下把這四個二百五拉出去斬了。所以,“二百五”就有了傻頭傻腦的延伸之意。

由來三:

你看古裝劇的時候,有沒有見過這樣的場景:皇帝在宮中行走時,前面有人拿著鞭子往地上甩,就是所謂的開路。“二百五”還和開路有關,不過不是用鞭子而是長杆。在唐朝長安,有一京兆尹位高權重,每次出行陣仗很大。為了他行走安全和顯示他的權勢,有人專門在前面拿著長杆趕走路上的行人為他開路。

揭秘俗語“二百五”的由來,它的故事,可惜十人九不知

別小看了開路的這個活,它也是一個官職,叫喝道伍佰,人們就用“伍佰”稱呼這個人。剛開始時喝道伍佰的是一個人,又增加了一個官員,人們並不是叫“兩個伍佰”,兩人一平分就叫了“二百五”。因為這開道官員只管拿杆子趕走擋路的百姓們,又是莽撞粗魯的,人們就用“二桿子”和“二百五”形容人做事莽撞粗魯。

當然,關於“二百五”的來歷沒有固定的說法。我所說這些也只是諸多說法中的幾個。有時候,人們會聽說或者無意識中說出一些俗語,又並非知道它的來歷和真正意思,就像今天的“二百五”,現在你知道它是什麼意思了嗎?

揭秘俗語“二百五”的由來,它的故事,可惜十人九不知

如今,在人們心目中,“二百五”已然是一個貶義詞。如果別人說你是二百五,你可以反問他“二百五”是怎麼來的。如果他知道,你也要清楚這只是一句調侃。如果他不知道,可以反過來科普給他、說他一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