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藏地随笔

四月进藏,一过折多山,算是进到了广义的“康巴藏区”,繁茂的人迹渐失,滚滚的车流在这里是看不到的。这里没有繁花似锦,没有车水马龙,代之而来的高低不平的土黄色草地绵延展开,阡陌纵横的丘陵草原起伏不断相接相连。浸透眼帘的荒芜夹杂着冷冷的西风,在不经意间化作了苍凉与恢弘涌上心头。车在飞驰,车内的音乐是赵雷的《成都》,歌很好,但与车窗外的景色似乎不怎么搭调。忽然,我的脑海里涌出一个词“马头琴”,没错,此时此刻应该有马头琴悲怆苍凉的琴音才对。于是,赶紧在车上翻找了良久,可惜没有找到。

过了金沙江,便是真正意义上的西藏,放眼看去,从山腰至山脚到处都是黑绿的矮松排列的密密麻麻,可能是季节的原因吧,山顶无一例外都是白雪皑皑,放眼望去像白头翁一样。山下的草地已有了绿意,微黄泛绿的小草嫩芽刚刚探出头,草地上偶有残雪未曾消融。于是,形成了绿、黄、灰和白相间的颜色,这是一种奇特的颜色组合,像是一幅绝美的油画,叫人心醉!

临金沙江不远第一个小县城叫做江达县,在地理位置上这是西藏最东边,也是317国道进藏的第一座县城,西藏人管这里叫藏东大门。县城规模不大,与内地的一个小乡镇的规模差不多,县城内人不是很多,建筑设施也没有那么先进。城内只有一条窄窄的并不干净的街道,沿着山势一路蜿蜒曲折盘旋出去。道路两旁以藏式建筑居多,这些建筑全都是依山而建,高低错落,远近相连。看上去颇有异族风情。

这里的山是险峻陡峭的。山连山,山靠山,山接山,气势磅礴一眼看不到尽头。山的挺拔,山的高度,山的密度,都是我以前未曾见过的。峰顶白云缭绕,如雾如烟,形状随着飘移速度不断变换,云雾渗透在奇峰陡峭怪石嶙峋之间,群峰在云间若隐若现,宛若仙境,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的天是碧蓝碧蓝的。从北国到南疆,从未见过这样的天,整个天空近在咫尺,碧蓝得像刚刚洗过的缎子一样地向四周蔓延出去,形成一个巨大的穹顶华盖,没有一丝杂质,没有一点瑕疵,干干净净爽爽朗朗的一色碧蓝,把碧空下的山、水、人和物笼了严严实实,令人不敢高声言语,生恐自己语声一高会打扰它们!碧空里,偶有几朵白云慢悠悠地游了过来,那云彩像刚刚打出来的棉絮一样令人炫目,白的无瑕,白的如玉,白的令人诧异。蓝天、绿水、白云和青山交相辉映,处在这样的环境里,用任何语言形容都是苍白无力的,只能惊叹!

这里的人是淳朴敦厚的。初见藏人时,往往都是冷脸,但一声“扎西德勒”他们会立刻笑脸相迎,再熟悉一些,他们高兴时不管你听懂与否往往会拉着你聊很久。特别是喝点酒啊,他们会高兴的载歌载舞,藏人嗓子好,歌声嘹亮婉转动人心魄。藏人身段也好,有藏族特色的舞蹈一旦跳起来便是热情奔放情动四方,引得人们情不自禁想加入他们。

藏人是乐于助人的。当你开车迷路时,会有藏人操着生硬的普通话热情地指指点点告诉你路径;又或你下雪误车时,会有藏人帮你把车牵引到正路上来。

藏人是团结一致的。团结的不分你我,过去的藏区,高原气候和生存环境恶劣,食物稀少奇寒无比。若仅靠一人或一家难以生存,必须相互帮助、相互扶持才可生存下去,久而久之,这种相互帮助的行为延续下来,成为了一种民族属性和情结,才有了藏人空前团结的现象。

藏人是坚毅快乐的。他们的性格里有种与生俱来的坚毅和以苦为乐,这与他们生活的地域密不可分。他们生活在广袤得罕无人烟的藏区大地,没有狼一样的坚毅执着,没有大地一样的广袤胸襟,没有水一样的柔韧不屈,是绝难生存下去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有了这样的天,这样的地,这样的水,才有了一代又一代快乐又坚毅的藏人。

都说进藏可以洗涤心灵,真的是这样,这种感觉是很美,在这里,你会发现,天是那么的开阔,地是那么的广袤,人是那么的从容。也只有在这里,你才会发现,山与水是可以那么的融合,自然和人是可以那么的和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