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20年,再看趙本山的《賣柺》,4個育兒心得與您分享

時隔20年,再看趙本山的《賣柺》,4個育兒心得與您分享

柺棍是什麼?是一種輔助行走的器械,通常是一根木製或金屬棍子。老年人和一些腿腳不便的人是需要拐棍的,而對於四肢發達的成人或者孩子來說,是不需要的。


成人和孩子,需要的是獨立行走和奔跑的能力,而很多時候,家長卻有意無意地充當了孩子柺棍的角色。


2001年,趙本山的小品《賣柺》大火,節目中,範偉本來並不需要拐杖,但經過趙本山的循循誘導,他真的誤以為自己的身體有問題,最後慢慢地依賴上柺棍。


時隔20年,再看趙本山的《賣柺》,4個育兒心得與您分享

其實,很多家長都在扮演著趙本山賣柺的角色,幫助孩子穿衣服、餵飯、洗臉,催促孩子做作業。


也許是覺得孩子太慢了,也許認為孩子不會做這些事情,於是父母用自己的方式來幫助孩子快速地解決問題,殊不知,這也讓孩子的能力變得越來越差。


送拐讓孩子失去責任心


孩子喜歡奔跑,父母叮囑小心跌倒,孩子的體育精神和勇敢精神就被父母削弱了。


孩子玩玩具,把玩具丟得滿地都是,父母幫著收拾,孩子越來越沒有責任心。


孩子不做作業,父母催促孩子做作業,學習本應是孩子自己的問題,但是在父母的不斷催促中,孩子變得懶惰、膽小,甚至喪失了對學習的責任心。


在孩子小時候,父母柺棍的時間越久,孩子就越依賴父母,於是就再也離不開柺棍。


現在,許多大學生會把衣服寄回家給爸爸媽媽洗,甚至有孩子到了大學不知道怎麼吃雞蛋,聽起來可能有些誇張,但確實是現實生活當中存在的事實。


小時候經常給孩子在生活和學習上送拐的家長,到後來就成為了孩子的柺棍,這樣既不利於孩子的茁壯成長,也拖累了父母自己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當我們在給孩子「送拐」時,孩子的獨立意識、自我意識和責任意識都在慢慢地失去。


時隔20年,再看趙本山的《賣柺》,4個育兒心得與您分享

「送拐」削弱了孩子的獨立能力


餓了吃飯,渴了喝水,冷了加衣,這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但因為父母無微不至的幫助,這些本能已經在很多孩子的身上逐漸減弱。


孩子放學回到家,還沒有覺得渴,一杯熱水已經遞上手。


到了吃飯時間,還沒覺得餓,一碗米飯已經端上桌。


到了初秋,還沒覺得冷,過冬的衣服早就被要求披上。


每一天,我們的周圍都在發生這樣的事情,父母希望孩子儘快把事情做好、做對,希望孩子不要凍著、餓著、冷著。表面上父母是在愛孩子、為孩子好,而恰恰是父母從小給孩子「送拐」,給予孩子過度的幫忙,讓孩子養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壞習慣。


父母以為「送拐」是愛孩子,但其實是在幫忙的過程中用好心做壞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接受的幫助太多,也就失去了自己體驗的機會、感受的機會、犯錯的機會、成長的機會。


當孩子逐漸失去這些鍛鍊自己、磨鍊自己的機會,也就在獨立生存的能力上落後同齡人一大截。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各方面能力都不太能與同齡人相比,孩子的自信心和價值感將進一步受到打擊。


能力和信心的不足,讓孩子恐懼於走向外面的世界,不敢接觸社會,久而久之,孩子變成了身體的巨人、思想的矮人,也就是一個巨嬰人。


時隔20年,再看趙本山的《賣柺》,4個育兒心得與您分享

「送拐」導致親子矛盾升級


知名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曾寫過一本書《巨嬰國》,裡面有說到,當下大部分成年人的心理其實都還只在「嬰兒」時期,雖然這本書備受爭議,但是這一觀點不無道理。


父母希望能守護孩子弱小的心,殊不知,真正的巨嬰就誕生了。成為巨嬰的孩子,此生註定要行走在祈求幫忙、博取同情的路上。


孩子在家長的「送拐」中長大,父母卻又開始不理解孩子,為什麼生活不能自理?為什麼不懂生活常識?為什麼不懂得父母的辛苦?


其實,在孩子身上出現的這種結果,恰恰是因為父母「送拐」太多,把孩子的動手能力剝奪了,把孩子的本能能力都削弱了,讓孩子成為一個沒本事、沒能力的人。


父母一手造成的結果,還要反過來責怪孩子能耐小脾氣大,父母和孩子相互不理解,結果就是親子矛盾升級。


時隔20年,再看趙本山的《賣柺》,4個育兒心得與您分享

父母的放手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父母一定要明白一件事,小時候的過度幫忙給了孩子成長的柺棍,成年以後孩子就很難不再依賴父母伸出的柺棍。


孩子從小就習慣了他人的幫忙,但是真實的社會是無情的、冷酷的、現實的,成年的孩子去哪裡尋找父母之外的柺棍來支撐自己呢?


孩子要有能力來做自己的事,做不好沒有關係,次數多了自然就會。只要沒有危險,完全可以放心大膽地讓孩子自己去嘗試,不僅放手讓孩子去嘗試,還要創造機會讓孩子去體驗。


作為父母,我們要學會做一個坐在路邊鼓掌的人,在背後默默地支持孩子、鼓勵孩子、欣賞孩子。


這個世上的路,歸根結底要靠孩子自己走下去。父母在孩子小時候的過度幫忙,思想上的「等」、「靠」、「要」,孩子的世界觀中就形成了依賴別人的固定思維。


等到孩子成年後來到真實的世界,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在沒人幫忙的情況下,孩子就只能扮演弱小者甚至受害者來博取他人的同情和愛護。


時隔20年,再看趙本山的《賣柺》,4個育兒心得與您分享


溫室的花朵,終將禁不住風吹雨打,動物園裡的老虎,根本就沒有捕獵的技能。


哪怕是現實社會的殘疾人,柺棍也只是是用來作輔助,真正的強者,一定是用自立和強大的內心成就美好的人生。


讓孩子自由地飛翔吧,就像雄鷹一樣展翅高飛,不要讓孩子做動物園裡的老虎,要做大自然裡搏擊長空的雄鷹,風雨再大,照樣笑傲長空。


雄鷹回到天空中,在天空中自由地飛翔,才是對鷹真正的愛。


時隔20年,再看趙本山的《賣柺》,4個育兒心得與您分享


父之愛教育的志向,是讓天下孩子像大山一樣立起來。我們相信,只要父母好好學習,孩子一定能夠天天向上的。


我們一起努力!


點擊藍查看


作者簡介:山立老師,中國著名的家庭教育專家。他的“激發孩子學習動力家庭教育的作用”在2019年被列入教育部“十三五”國家重點課題。他提出的“少指揮,少告訴,少幫助”,“真、正、愛、合、美”,“關係軌道理論”“孩子成長五大要素”“心動行動思維動”等理念深受學員喜愛和社會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