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好的演技? 话剧演员演技一定更好?关于演技的那些事

近几年,不知出于什么样的原因人们开始热衷于讨论演员的演技,加上各种自媒体的推波助澜,台词声音大一点就是演技炸裂,年龄大一点,演技好一点的都是老戏骨,夸起人来只会一句眼里都是戏,

以演技为主题的综艺也是层出不穷,看似好像是对于影视行业的良性推动,实则并没有起到什么实质性的作用。

什么才是好的演技? 话剧演员演技一定更好?关于演技的那些事

综艺节目《演员请就位》

这样的大环境,看似将演技的概念传达给了更多的观众,却让更多的观众被带入更深层次的盲区,在一次次的讨论中,我们不乏看到背台词就说明很用功,青筋暴起就是情绪很到位,这个演员是话剧出身的,演技肯定好这些千篇一律的观点。

这些观点是否绝对,演技好坏的背后又包含了多少种原因,希望借着今天这篇文章来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话剧和电影,两种完全不同的表演

首先针对一个普遍的观点进行讨论,随着郭京飞、任素汐等一系列原本活跃在话剧舞台的演员,转战大荧幕后接连贡献令人惊艳的表演,让很多观众都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话剧演员的表演功力都是强过电影演员的。

严格意义上来说话剧表演和影视表演,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表演风格,这个转战的过程并不是说在话剧已经展现过实力的演员,就一定能够征服大荧幕。

什么才是好的演技? 话剧演员演技一定更好?关于演技的那些事

话剧《恋爱的犀牛》

从根本上来说,舞台的表演会让演员体验到更强的征服感,从大幕升起的那一刻开始,整个舞台的掌控就全部交到了演员的手里。承载舞台表演的剧院本身具备一定的空间性,就会要求演员的声音和表演可以清晰的传达给这个空间内的每一个观众,这时候就要考虑有些观众的位置离舞台比较远,就需要靠台词去带动情绪,什么地方停顿,停多久,哪些地方的台词需要加快,都需要演员来进行直接呈现,没有后期加工的可能。

什么才是好的演技? 话剧演员演技一定更好?关于演技的那些事

话剧《托儿》

这也就是为什么话剧演员转战大荧幕之后,观众可以从他们身上清晰的感受到较强的台词功底,其次观看过话剧的朋友肯定知道,有时候自己压根看不到演员的脸,更多的是被演员通过肢体表演去带动,这也就是导致话剧对五官的要求并不高,即便是四十多岁的演员也可以在舞台上去演绎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也不会让观众产生游离感。

同样,这种情况下,演员的整个身体都会暴露给观众,每一个动作细节都会被无限的放大,四十岁的中年人和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的动作细节是完全不同的,话剧对演员的肢体控制能力要求就会进一步提高,当剧本中涉及专业性动作的时候,也会要求演员能够可以达到标准地呈现。

什么才是好的演技? 话剧演员演技一定更好?关于演技的那些事

话剧《两只狗的生活意见》

其实这些细节在朱时茂和陈佩斯的经典小品《主角与配角》中都可以找到一些痕迹,我们忽略电视直播中被无限放大的表情,单纯去看二位在舞台上的的动作呈现,在小品的结尾处,陈佩斯自然而然的将汉奸那一套贼眉鼠眼的小动作表现出来的同时,双手捧枪献给朱时茂,让对方枪毙自己,陈佩斯在表情的基础上,配合上点头哈腰的动作细节,让这个段落的身份错位感尤为明显。

什么才是好的演技? 话剧演员演技一定更好?关于演技的那些事

小品《主角与配角》

这里还有一个细节,在这段表演中,二人用的道具枪有问题,朱时茂一直借助表演的动作契机去修复道具,舞台表演是没有修改的空间的,正式演出的时候,不论出了什么问题,都需要演员自己在舞台上想办法进行弥补,并且不能影响到整场演出的有序进行。

反观大荧幕的表演,不得不否认,有时候一张电影脸,就决定了一个演员的发展程度,这里所说的电影脸并不是说脸小,或者长得很精致,当脸部被特写到大荧幕的时候没有瑕疵,这样的说法怕是黄渤、葛优、雷佳音等实力演员都要骂骂咧咧的退出群聊。

电影脸是代表的是一种可塑性,可以保证这张脸不论呈现什么样的角色性格,都不会让观众觉得突兀和不合适,比如最近大火的年轻演员彭昱畅,单独看他的脸,并没有什么特别,很普通。人们也就很难将他与一些固定的形象联系在一起,这种情况就可以间接帮助他去塑造角色的时候比一些已经与偶像剧标签绑定在一起的演员更有塑造感。

什么才是好的演技? 话剧演员演技一定更好?关于演技的那些事

彭昱畅

这个问题在刘德华身上其实一直都有体现,早期的刘德华虽然演戏很拼,但是一直与影帝没有什么联系,大家对于他的角色基本都是一个字——帅,刘德华自己在演戏的时候,也会习惯于维持自己这个帅的标签,直到遇见杜琪峰,刘德华才学会用心去演戏,将那种外放的帅,收敛起来,刘德华才拿了自己的第一个影帝。

什么才是好的演技? 话剧演员演技一定更好?关于演技的那些事

电影《暗战》

前面提到过,很多话剧演员转战大荧幕并不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也包括面部的可塑性,因为常年的剧场演出,话剧演员对于肢体的控制力更强,表现欲也更强,这些习惯被带到荧幕上就会成为缺点。

这一点上其实郭京飞是比较典型的例子,虽然转战荧幕之后郭京飞能够带给了大家很多惊艳的表演,但是在电影上始终没有很好的表现,常年在话剧舞台上锻炼出来的动作技巧,经过大荧幕的放大会呈现出一种不合时宜的滑稽,太多的技巧并不适合在大荧幕上进行呈现,很容易适得其反,当郭京飞把这种滑稽感带到电视上的时候,反而更适合他,尤其是在近期的热播剧《我是余欢水》中,相信大家都可以看到与他在《都挺好》中呈现过的一些略显夸张的动作,并不会让观众感到不适。

什么才是好的演技? 话剧演员演技一定更好?关于演技的那些事

电视剧《我是余欢水》

综上所述,话剧表演和影视表演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表演风格,并不是说话剧演员转战荧幕就一定可以达到更好地效果,这其中需要契合的地方有许多,不能单一而论。

文艺电影演员演技更好,取决于导演的表现需求

除去话剧演员演技肯定好的说法,另一个经常被提到的说法就是,文艺电影更为磨炼演员的演技,比商业电影更容易出好演员。

这句话严格意义上来讲,并没有错,只不过我们所看到的电影表演并不取决于演员,演员在镜头前所呈现的所有表演都是为了导演,这里我们要弄清楚一个概念,是导演在塑造角色,而不是演员。

文艺电影大多都会偏向现实主义的创作,导演喜欢通过更大的景别和长镜头来完成自己的创作,当景别足够大的时候,演员暴露在镜头前的躯体就会越多,就会偏向于舞台表演,需要演员全身心的投入到影片的创作之中,不能漏掉自己每一个可以呈现的细节。

什么才是好的演技? 话剧演员演技一定更好?关于演技的那些事

电影《榴莲飘飘》

面对长镜头,则更需要演员在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调度中,可以把控住局面,什么时间走到什么位置,在什么位置说什么样的台词都不能出现问题,有没有感觉这些细节跟舞台表演越来越像?

很多文艺片电影里会采用非专业演员,自然流畅的表演让人们惊叹,非专业演员的表演能力很难作为一个界定标准,文艺电影缓慢的镜头表现节奏,本身就在于力图打造一个更为真实的世界,导演选择非专业演员,很大程度也是因为他们就是这个角色本身,根本不需要表演,表现自己就足够了。

这种与非专业演员对戏的情况,也会进一步增加演员的表演难度,不论是气质还是个人经历呈现的人物效果,二者都有着很大的差别,需要演员最大化的去配合非专业演员来呈现,在《到阜阳六百里》中,秦海璐这些细节就做得很好,与影片中许多非专业演员的对手戏都十分自然,将自己完全带入到他们的群体之中。

什么才是好的演技? 话剧演员演技一定更好?关于演技的那些事

电影《到阜阳六百里》

与现实主义相对的,形式主义导演会更多的参与到摄影机的把控之中,在创作中,演员的表演就成了降级到第二梯队。

前苏联导演库里肖夫,曾经进行了一组十分有趣的镜头饰演,当他一个男演员的特写镜头跟不同的画面组接在一起的时候,观众从这个演员的脸上读到了三种不同的表情,然而这个演员什么表情也没有做,就是呆滞的坐在那里,这就是蒙太奇构成的可能性,导演完全可以通过多组镜头的组接来完成情感的传递和塑造。

在希区柯克导演的《惊魂记》中,在主演48秒的遇害时间里,希区柯克切换了78个镜头,这些镜头并没有拍摄任何直接的血腥画面,而是通过女演员的特写,不断落下的刀,流动的水和鲜血混杂在一起,不断喷洒的淋浴组接而成,却营造出来难以抗拒的恐惧感,在不过度依靠演员的表演这件事上,希区柯克是绝对的个中翘楚。

什么才是好的演技? 话剧演员演技一定更好?关于演技的那些事

电影《惊魂记》

所以,文艺电影更锻炼演员这个说法可以说是有根据的,更多的表现空间需要演员呈现出更为自然的表演,这也就需要演员付出更多。至于这种说法为什么不够绝对,是因为还要考虑时代和导演对影片需求带来的影响,默片时代的很多电影中也经常会因为远景和长镜头需要演员爆发出更强的身体控制能力和,与卓别林同期的知名喜剧演员巴斯特·基顿,就是通过对身体的超高掌控能力来达到征服观众的效果。

表演的流派决定了演员表现得方式

表演拥有着比影视更为久远的历史,在不断的进步之中,人们也为之总结了各种不同的表演流派。

不同的派别的表演形式对于角色的塑造也能起到不同的效果。

在表演派别上,大家最常听说的或许就是“方法派”。这个脱胎于前苏联著名戏剧表演家康士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发展出来的训练演员的系统和排练方法的表演流派,可以看做是“体验派”来到美国后的变种,在20世纪50年代的“演员工作室”中,培养除了多名优秀的好莱坞演员,而被广为流传。(对这个名字陌生的可以回忆一下周星驰的喜剧之王,那本《演员的自我修养》就是他的代表作)

“方法派”的重点是——表演时必须时刻活在角色里。主张人为表演时要探索角色的内在精神,然后与演员自己的情感所混合,简单来说就是在自己的记忆里找到与角色相似的情感,将自己与角色融为一体。

什么才是好的演技? 话剧演员演技一定更好?关于演技的那些事

电影《我要成名》

电影《我要成名》中,刘青云教霍思燕演戏就是教她去自己的内心去寻找一个相似的情感,然后将这种情感带入到自己的角色之上,由此来完成戏中戏要求的一个伤感的回眸。

“方法派”最早是来源于“体验派”二者可以说是一个妈生了一对双胞胎,由演员变成角色的目标是一致的,只不过到达终点采用的办法有着一定的区别。“体验派”对于表演的要求是无可替代的,演员不能去模仿不存在的感情。

什么才是好的演技? 话剧演员演技一定更好?关于演技的那些事

电影《机械师》

当一个“方法派”演员在争取现实主义和真实情感中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时候,就会偏向于体验派的表现。典型人物——克里斯蒂安·贝尔,早期的贝尔走的其实是方法派的路线,在不断的发展中,贝尔对于自我的要求越来越极致,在出演《机械师》的时候,为了塑造一个一年没有睡觉的失眠病人,贝尔用两周时间减重57斤,真正做到了从自我变成了角色,这种转变不是模仿来的而是一种真实的转变。

很多演员出演一些角色前,去体验类似的生活,也可以看做是一种体验派的表演,非科班出身的张震,为了能够完成对于自己饰演角色的塑造,所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不断地去学习角色的技能和背景,以此来达到跟角色的共鸣,让自己变成角色本身。

什么才是好的演技? 话剧演员演技一定更好?关于演技的那些事

电影《一代宗师》

在这一对双胞胎之外,还有另外一个较为偷懒的表演方式——“表现派”,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哲学家狄德罗在《关于演员的是非》中提出了这种表演方式,认为演员可以在各种人物性格中创造出一套标准流程,每次演出的时候,可以将这些细节流程直接兑现在需要表达的情感上,自我和角色是分离的,要求演员可以随心所欲的控制自己的角色。

之所以说表现派偷懒,并不是说表现派简单,表现派也需要演员有大量的时间去研读剧本,去观察不同的人物设计一套专门的流程,但是当这些都完成的时候,有一些表现派的演员就是变懒了,在同一套准则用到了所有类似的角色身上,也就导致明明演技就不差,但是感觉演什么都是同一个角色。

在演技综艺《演员请就位》中,凭借《十七岁的单车》一鸣惊人的李滨也跑到了这里来参加节目,他的表演风格就属于那种偏向于表现派的,我们可以看到他在自己被淘汰的那场戏中设计了很多小动作,来带动情感,连自己的对手也是完全被李滨带着走的,不能否认李滨的优秀,但是也不得不承认,李滨太依赖这一套东西,让自己的表演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表演痕迹,我想这也是其他导演犹豫的主要原因。


什么才是好的演技? 话剧演员演技一定更好?关于演技的那些事

综艺节目《演员请就位》

这一类上还有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周一围,在《演员的诞生》中夺得冠军之后,周一围明显开始认为自己那一套表演的方法很强,在塑造之后每一个角色的时候都会倾向于套用自己之前积累的表达方式,不断地去重复让自己成功的那套表现手法,导致原本备受期待的他如今也走入了演什么都一样,越来越油腻的表现误区之中。

什么才是好的演技? 话剧演员演技一定更好?关于演技的那些事

电视剧《创业时代》

好的演技不是唯一的,很多优秀的演员都是同时兼具多种表演流派,在面对不同的角色的时候采用不同的方式去塑造和整合,以便于将导演所想要的人物呈现出来。局限的认为某个流派更为厉害这种说法,显然就会成为一种最无力的偏见。

那究竟什么才是好的表演?

当我们理解了不同的表演方式,表演风格,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去分辨一个演员演技的好坏?

不用急,还差最后一步,我们首先要放弃对于临时演员和非专业演员的探讨,临时演员的功能主要是替摄影机提供景观和场景,所以《喜剧之王》中尹天仇每次想要创新的时候都会让导演很崩溃,就是因为他这种创新超越了对于临时演员的要求,影响了整部影片的背景设定。非专业演员,演技的好坏并不重要,只要与角色契合度够高,大家就能感受到他们身上的“演技”。

什么才是好的演技? 话剧演员演技一定更好?关于演技的那些事

电影《喜剧之王》

这里就明确了,我们主要的探讨对象是专业演员和明星演员,千万不要认为这是一个相同的类别。

谈再多的方法对于很多普通观众来说依旧很难判断一个演员的表演好坏,因为要明白,我们观看的影视剧的时候,到了那个瞬间,能带动你的不只是演员的表演,有时候你的情绪沉淀在剧本的故事节奏和音乐渲染的气氛之中,很容易就主观的认为这个瞬间这个演员的表现是真好。

赵丽颖在《楚乔传》中有一个号称演技炸裂的表现,就是45集时候高呼那句我带你们回家,很明显赵丽颖最大的问题出在沉淀上,及格,但与优秀还有很长一段路。

前面提到过不论哪个流派其实都需要去理解角色吃透这个角色背景,赵丽颖其实也属于讨巧类型的,她在处理相似情绪的时候,会自然而然的运用自己早些年积累的一些展现手法,这段戏我们可以尝试关掉声音,看一下动图,赵丽颖的眼神缺乏的那种更深层次的悲壮感,更偏向于情绪逼到顶点的呐喊。

什么才是好的演技? 话剧演员演技一定更好?关于演技的那些事

电视剧《楚乔传》

网上不少朋友都在《我的团长我的团》中找到了一句由段奕宏演绎的一模一样的台词,一队人死伤惨重,段奕宏说出这句话的时候,眼含热泪,嗓音嘶哑,声音并不大,却能让人感受到来自于人物内心的坚定,这条回家的路是惨痛的,但是我不会放弃。

从这一点上看,很多演员其实都知道如何通过声嘶力竭,或者夸张的动作来放大自己的表演情绪,演技的好坏,是要去感受这个演员在所有情绪都被导演推到顶点的时候,传达给你的感染力。

什么才是好的演技? 话剧演员演技一定更好?关于演技的那些事

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

我们把前文提到的很多例子重新进行第二遍的梳理,你会发现,当你忘不掉一个演员的帅,你看到某一段情绪的高峰的时候,你的印象里依旧是这个演员的名字,那基本就可以判定这段表演并不算成功。

曾经依靠整容般演技这一通稿迅速翻红的赵又廷,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里出现了大量的哭戏,很多观众也是在这个时候被洗脑,认为赵又廷其实演技还不错,我们可以尝试回忆一下,你想到这部剧的时候,当赵又廷出现哭戏的时候,你能否从这个哭戏中感受到源自人物内心的情绪,并没有,我们会被过于夸张的面部表情吸引走大多的注意力。

什么才是好的演技? 话剧演员演技一定更好?关于演技的那些事

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可以说这是现在很多观众对于表演的误区,认为声嘶力竭,符号化的表演就是演技炸裂,如果把演技分级的话,这种类型的表演可能只能是刚刚及格,稍有不慎就能跌落六十分。

可以对比,张一山一直被很多观众认为是演技炸裂的新生代演员,个人也十分喜欢他,但是在网剧《柒个我》中,张一山的面部表情也是十分外放,导致表演痕迹过重,人们能够清晰的从每个人格身上感受到一股表演的气息,《柒个我》种有一个女性的人格,找一个类似的例子来做对比,我们可以找到张国立在情景喜剧《编辑部的故事》中的表演,单看个人造型,正常的直男服装,留着胡子的男人外形,感受不到什么特殊,当他拿起杯子的时候,微微翘起的兰花指,单手扶着门框,含情脉脉的看着葛优的时候,你能清晰地感受到内心住着的那个女人。

什么才是好的演技? 话剧演员演技一定更好?关于演技的那些事

最差的或许是那些毫无面部表情变化,眼睛一瞪就能代表所有情绪的演员,选择这一类演员有时候也是一种无奈,20世界初,美国电影界就流行以明星制度为中心,大家心里也都明白,一个充满号召力的明星,要比一个专业演员吸引力来得更快。

还有一个典型的误区,就是一个人可以演绎两个完全不同的角色就会被认为是演技好,《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杨幂一人分饰两角,两个脸谱化的角色根本不需要过多地打磨,只要采用完全不同的说话语气即可,早年间就有演员表示一个人去演两个完全不同的角色,反而更轻松,差异很明显。

说了这么多,其实判断一个演员的演技并不难,不要被营销号带着走,认为那些歇斯底里的大喊,就是演技炸裂,有得情绪式很隐忍的,收放自如才是一个演员最高明的地方。

静下心来去看片子,去感受你看到的是一个角色,还是演员自己,答案就已经呼之欲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