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在疫情里失业?这篇文章告诉你如何走下去

我们从疫情的紧张气氛里暂时舒缓下来,生活看似回归常态,但改变却悄悄地发生着。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说,新冠病毒将永久地改变世界秩序;英国哲学家约翰·格雷(John Gray)说,现在我们处于历史的转折点,还有人说,疫情将引发新的文艺复兴,甚至改变我们的性格,让我们不那么匆忙,“把我们从时间推动的生活中解放出来,放弃以‘生产力’为指标的工作评价体系”。

早在几年前,畅销书作者、The Energy Project公司的创始人托尼·施瓦茨(Tony Schwartz)就在《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里呼吁老板们要“把员工当大人看,才能有高生产力”,他提出一个观点:你越是满足员工的需求,他们也会更加满足你的需求。当然,很多人认为这简直是“痴人梦话”。

时至今日,不管是“绩效”还是“生产力”,这类指标无非就是考核一个员工是否“敬业”的数据而已。人不是机器,在工作和生活越来越难有明确分界线的当下,我们在谈论“生产力”的时候,肉眼可见的工作量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甚至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是关于收益与付出。

你是否有效率?高效?有用?说得再确切点,你是否足够有效率、高效和有用?当今世界,技术让我们彼此之间轻松保持不间断连接。于是产生了上述这类问题,这类问题自然而然,但又可怕。

不间断连接带来了两个副作用。第一,希望我们随叫随到——这种期待来自上司、朋友、媒体等各方面。第二,在由设备所开创的连接一切的新世界中,效率被重新定义。你可以随时工作,变成了你应当随时工作。

然而,疫情让那个要求你时刻保持效率的世界突然停了下来——这可能是个好消息:《如何做到什么都不做》(How to Do Nothing)的作者简·奥德尔(Jenny Odell)认为,如果个人身份认同仅仅依托于自己对公司损益表的贡献,我们最终将迷失真正的自我。

“什么都不做”,并不是懒散或淡漠,也不是抛弃效率和利润,而是提醒人们开始重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智能设备被视为提高生产力的“神器”,但沉迷其中会带来了许多副作用:抑郁、孤独、隔绝、低同理心……定期离开智能设备一段时间,我们就更能冷静地思考自己使用这些设备的方式是否妥当。

另一方面,我们要重新思考所谓的“敬业”。敬业,就等于“不停工作,时刻待命”吗?传统晋升体系对理想员工的定义就是超时超量超负荷工作。在这种体系里,一个人能够成功,一定是因为他牺牲了生活的其他方面,才在工作单位取得了过人成就。

这样被选拔出来的人,如今都成了管理者。他们全都笃信一件事:要成为成功的专业人士,唯一的办法就是不停地工作,像照看孩子的日常家务、抚养孩子的感情投入之类,都必须外包给别人。

比如日本就存在一种严格僵硬的上班文化,这杜绝了弹性工作制,使上班族的日程几乎无法容纳家庭事务,比如不可能带孩子去做体检。

但事实上,几十年来的数据显示,在工作和生活之间达到理智的平衡,对雇员和雇主双方都有好处。

作为雇主,需要重新界定什么是“全职工作”,什么是“理想员工”。“理想员工”不能依然是“整天待在办公室工作,随时愿意为了工作牺牲个人生活”的人。新的理想员工应该在完成工作责任的同时也能承担家庭责任,比如育儿和赡养老人等。

而对更多的人来说,“改变自己”是这个时期最值得投入的事。实际上,我们已经在改变了:比如,现在,很多人开始学习烹饪,也许我们真的会重新爱上烹饪。

怕在疫情里失业?这篇文章告诉你如何走下去

我们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更渴望“娱乐”。历史上,在西班牙大流感和一战结束后,许多美国人渴望轻松的娱乐,汽车和广播因此流行起来。也许这次疫情结束后,人们会同样感到释然,寻求集体活动和享乐。

此刻,我们不仅孤独地在一起,还一起“孤独”( Not only alone together, but together alone)。试着在这段“独醒”的日子里,做一个“没效率”的人——事实证明,通过编写程序让机器完全模仿人类的知识和技能是非常困难的,虽然它们比人类更有效率,但人类具有管理和利用情绪的能力以及考虑到环境影响的能力,而这些是批判性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有效沟通、适应性学习和正确判断力的关键构成因素。

在一项调查中,93%的雇主表示求职者如果具有批判性思维、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远比他或她的本科专业更重要。

所以,你只能抱着“生产力”不放吗?要知道,学习能力强、能做正确的决策以及与他人合作良好……这类的“软技能”可能才是当下最需要的能力。

哲学家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曾经写道:“劳作、忧虑、艰辛和麻烦的确是几乎每个人的生活命运。可是,如果每个欲望一诞生就得偿所愿,人又该如何填满自己的生活,如何消磨时间?”换个问法就是,“劳作、忧虑、建议和麻烦”诚然不可避免,但这就是生活的全部了吗?

怕在疫情里失业?这篇文章告诉你如何走下去

我们需要做的,是遵循过去与当下的关系,调节我们看待未来的角度。希望所有与不可逆的时间搏斗的人都能勇敢地改变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