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話明清]于謙,救時,難救自己

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不斷的風起雲湧,朝代興亡更替不斷,每當這時候,總能湧現出一些英雄,他們有的挽救國家於危難之中,有的以死報國,彪炳史冊,留下千古美名。

在明朝歷史上就曾出現過這樣一個英雄人物。他在明朝生死存亡之際,臨危受命,力挽狂瀾,扶大廈於將傾,救萬民於水火,挽救了大明王朝,他被史學家稱為“救時宰相”,他就是于謙。

[大話明清]于謙,救時,難救自己

于謙

在“土木堡”之變後,瓦剌大軍直逼北京城下。關鍵時刻,于謙挺身而出,出任兵部尚書,並擁立朱祁鈺為帝(即明代宗,年號景泰,故也稱景帝),于謙率領城內僅存的幾萬老弱之師,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巨大勝利,也成就了“救時宰相”的美名。

但是,這樣一位民族英雄,卻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明朝皇位相爭的犧牲品和朝廷官員內部鬥爭的受害者,最後以悲慘的結局收場。

皇位相爭的犧牲品

北京保衛戰以後,明朝實際上出現了兩個統治者。一是明英宗,另一個就是代宗。雙方都有各自的支持者。表面上看起來風平浪靜,實際上各種明爭暗鬥已經開始了。這種爭鬥的苗頭在是否迎接明英宗回京這一件事上就已經顯露出來了。首先,在經歷了大戰之後,代宗剛剛坐穩皇帝的寶座,也嚐到了權力帶來的甜頭。此時如果英宗回來,該怎麼辦呢?所謂“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代宗怎麼捨得輕易放棄好不容易到手的皇位?又怎麼會甘心放棄權力呢?所以代宗起初並不願意迎接英宗回朝,當時代宗的藉口是:“若大兄仍居皇帝之位,則降尊就卑,是罔天矣,這種罔天之事,朕豈敢為”。最後經不住于謙的勸說,又礙於情面,勉強把英宗接回來了,但代宗對自己的這位表哥根本就不放心。

[大話明清]于謙,救時,難救自己

明代宗朱祁鈺

再說英宗。英宗回到北京後,日子並不好過。看起來是自由了,其實跟囚徒沒有區別,只不過是換了個關押的地方而已。作為太上皇,他沒有任何權利。他被代宗囚禁在了南宮,不僅派錦衣衛把守,還給宮門上鎖,甚至連鎖芯也被灌了鉛。從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淪為階下囚,英宗怎能甘心久居人下?做為一個曾經的國家最高統治者來說,皇權的誘惑力絕非一般權力可比。所以一旦有機會翻身,他絕不會放過。

同朝兩個皇帝,一個留戀權力,一個懷念權力,雖然矛盾暫時被掩蓋了,但早晚會像火山一樣迸發出來。一旦迸發出來,鬥爭是非常殘酷的。而代宗又是一個缺乏謀略,性格軟弱之人。他以為英宗接回來了,且被軟禁,在自己眼皮底下不會出什麼事了,以為萬事大吉。但是問題就出在這,代宗雖然囚禁了英宗,但他和于謙對英宗支持者的並未嚴加防範。最終英宗的支持者利用代宗病重的機會發動政變,不但成功復辟,還將病重的代宗給勒死了(這一歷史事件被稱為“奪門之變”)。做為代宗的擁立者和輔佐者,于謙自然無法倖免於難。于謙在明英宗被俘之後十八天,就擁立代宗,這在英宗看來,于謙對於自己的忠誠度是值得懷疑的;最嚴重的是,在戰時瓦剌曾以英宗為質,提出講和,但于謙以“君為輕,社稷為重”為由拒絕,始終不同意與瓦刺講和,這一切的行為在英宗眼裡就是于謙不顧自己的生死安危。即使後來于謙主動勸說將明英宗迎回,但明英宗對於謙一直心存怨恨。因此明英宗繼位的當天就下令將於謙處死了。

[大話明清]于謙,救時,難救自己

明英宗朱祁鎮

朝廷官員內部鬥爭的受害者

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後,朝廷論功行賞,于謙自然是首功。以于謙的功勞,只要他不犯特別大的錯誤,再加上代宗對他的信任,代宗不會輕易罷黜他的宰相職位,其他人別說取而代之,自然晉升之路也就沒有了。再加上于謙本來就是一個胸懷大志,並且敢說敢做的人。于謙對於朝廷中許多性格比較懦弱的大臣或者皇親貴族都十分的鄙視,自然也招致了這些人的憤恨。比如在北京保衛戰中立下赫赫戰功的石亨。石亨因為土木堡戰敗後獨自逃回北京,不但被撤職,還被下獄。在於謙請求下不僅免於責罰,在戰後還被封侯。但僅僅因為于謙彈劾過他,所以他不但不感激於謙,反而懷恨於心。正是由於于謙的正直,朝廷中的許多官員都曾被于謙參劾過,由此也加深了這些官員們對於謙的憤恨之情。

作為朝廷的重臣,于謙的清正廉潔也是出了名的。並且在百姓心中也是非常有威望的。所以想除掉于謙而又不引起民怨是十分不容易的。因此,石亨、曹吉祥、徐有貞等(這些人也是“奪門之變”的主要策劃者和參與者)絞盡腦汁捏造事實,到處羅織罪名,最後給於謙捏造了一個“勾結藩王”的罪名。要知道,在古代,大臣私交藩王是大忌,是可以按謀逆罪處理的。最終於謙以謀反罪被處死了。

于謙死後,不但他的家產被抄沒,家人也被流徙千里。

可惜這樣一個拯救了國家的民族英雄,卻以這樣的結局收場,不禁讓人感慨萬千。

史書記載,稱于謙之死:“天下冤之!”,據說于謙受刑的時候連天氣都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