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我们为什么要称他们为英雄


平安回来了。

葛庆岗在2020年年初至今的微信朋友圈里只发过两条信息,其中一条就是:“只想告诉所有关爱牵挂我的人,已平安归来。”

4月6日,葛庆岗和战友们乘坐的飞机缓缓降落在首都机场的跑道上。作为在武汉“拼过命”的国家援鄂医疗队成员,他们受到了“过水门”的最高礼遇。


归去来,我们为什么要称他们为英雄

葛庆岗平安凯旋,他将这张照片,发往朋友圈

英雄两字是雄壮的,也是苍白的,而今天,借用主人公的休整时间,我连线采访了他,想通过他的亲身经历、真情实感,来丰满“英雄”这个词语,来深入了解“白衣执甲”……


开 头

他的经历,“围剿”SARS、“迎战”H1N1、玉树地震救援、伊春空难救援、援藏……如果没有细节的描述,且称之为英雄,苍白!

他的出征,大年初二清晨匆匆从值班24小时的岗位赶回家、匆匆收拾行李、亲人的简单告别、不舍的亲吻一下刚刚满月的小儿子……如果缺乏设身处地的思考,急称之为英雄,苍白!

他的出战,作为北医三院援鄂医疗队的队长的压力与责任、面对年轻队员的担忧、几十个小时的无休、无奈重症患者的离去……如果止步心理探触之外,强称之为英雄,苍白!

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去了解他和他们?



前线的细节告诉我们,为什么称他们为英雄

一次握手

有一天,葛庆岗查房,一位患者看到他的护目镜上有雾气,下意识抬起手想替他擦拭,手抬到一半立刻又放了下去,“他是怕感染我”,葛庆岗一怔,马上就握紧了患者的手。

我们没有在当时场景中,以下的很多描述我们也都没在场景中,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出,一位隔离病房中的患者,一位自认为身上带有病毒的孤独者,当医生紧紧握住他的手的时候,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和感动?

日常中,有的握手是礼仪,甚至有的握手是敷衍。而这次的握手,是信任,是鼓励,是手与手的接触,是心与心的碰撞。


一次换岗

这是葛庆岗的同事讲述的:“有一次,葛队,王主任带领3名护士进入隔离区,查完房原则上医生可以返回清洁区开医嘱,可是葛队突然发现一名护士的防护口罩和眼罩中间产生了一道缝隙,这就意味着随时可能暴露,他立刻要求该名护士离开隔离区,他留下接替护理岗。主任医师接替护理岗,我是第一次见到……”

如果不对这个过程加以说明,大家可能还没觉察出什么。

那就再进一步说明。进入隔离区,防护服不透气,1个小时的查房过程,全身湿透,初期除雾工作困难,护目镜会产生雾气,只能从镜面汇聚水滴后留下的缝隙才能看清外面的世界。葛庆岗却能从自己布满雾气的防护镜隔着对面护士的面屏看到护目镜和口罩之间的缝隙。

英雄别于莽夫。细心!还有对团队的关心!


心中的碰撞告诉我们,为什么称他们为英雄

离家奋战72天,同为两个孩子的父亲,我深知家庭责任与工作责任发生冲突时的那种内心的煎熬,我说:“仅凭这一点,我就做不到。因为做不到,所以更加钦佩。”聊到这个话题,电话两端都有些哽咽,停顿……

下面继续来自葛庆岗的讲述:“1月26日上午10:30,医院领导为我们举行了动员会和欢送仪式;说实话我真的不知道这些年轻的同志们能不能经受住生与死考验,我知道自己一定是北医三院医疗队最后一个离开武汉的人!”。

“刚刚抵达武汉,空冷的街头,凝固的空气中,偶尔驶过的救护车告诉我这是人间!”

“初到中法新城院区,空气中弥漫着惶恐的味道,一丝丝风动也会撩拨放大的惊恐;一些一线的同志昨天还在上班,可能今天就躺在工作的病床上,负责与我们联系的院区曾院长眼中满是焦虑的疲惫,他很久没有回家了,‘回家’也只是将爱人放在马路边的饭吃掉,然后又回到医院。”

“第一个病人去世,回驻地的车上,只有抽泣的声音……不求轰轰烈烈,没想过惊天动地!能将病人救活对我们就是最大的成就!最好的颜面!最高的赞誉!我是这么想的,虽然我没问过队员们,但我能感觉到,他们也是这么想的。我看到了他们在磨砺中的成长。”

“返京后,答应乔院长写一写亲历。写的时候,数次扔笔,掩面任泪水在指间滑过,只有亲历过,才能体味为什么……”

“有时候会有争论、争执,但那时已没有专家教授、没有领导、没有医疗队界限,就是拍桌子,也是为了表达对新冠病毒的认知,对成功救治患者焦虑的渴望!”

“能将所有队员安全的带回北京,我终于能够喘口气!睡个踏实觉了!在经历中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必须说的是90后已茁壮成长起来了!三院的希望!医学可期!”

为病人的血氧饱和度升高1%而兴奋不已!

为淋巴细胞降低0.1而垂头丧气!

为肺部CT还没有好转而唉声叹气!

为危重病人病情波动而彻夜难眠!

为就差那么“一点儿”而顿足哭泣!

为康复出院的病人送上祝福珍重!

或担忧,或悲怆;或守住落寞,或释放开怀;或面对问题的执着坚毅,或直视困难的百折不挠……各种声音在心间的碰撞后,仍然目向远方,这是英雄。


归去来,我们为什么要称他们为英雄

臃肿的防护服,只能透过胸前的“葛队”看出是本文的主人公



危境中的拼搏告诉我们,为什么称他们为英雄

国家队的任务就是救治危重症患者。

刚刚到达武汉时,葛庆岗团队进驻的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当初没有那么多危重病房,得把普通病房改成危重症传染病病房。于是,他与北京协和医院、北大第一医院、北大人民医院等6家医院的国家医疗队负责人一起,主导危重症传染病病房的改建工作,从病房改造筹建到1月28日首次带队进病房,他36小时没有休息,并将这个病房打造成了传染病病房的“样板间”。

英雄之名,必然需要奉献与付出,还需要众人的认可与共鸣。

2月1日,经过5天摸索,葛庆岗带领队员将自制病例模板、病程模板、交班模板、临床路径、护理模板等隔离病房运行管理机制,提请国家医疗队讨论后,加入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HIS系统中并在整个院区推广应用,有效保证了病房平稳有序运行。

北医三院援鄂医疗队在与兄弟医院开辟两个危重症病房后,独立接管了一个50张床位编制的危重症新病区。葛庆岗协助定制《工作手册》,内容涵盖了病房制度、诊疗常规、操作规范、管理流程等,为新病区规范的同质化服务提供了有力保障。

积极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羟氯喹、俯卧位、超声指导等等;竭尽全力救治病患,气管插管有创呼吸、吸痰、气管镜、血滤……

2020年2月3日,在葛庆岗看来这是一个值得铭刻于心的日子:6小时!24个病人!这是一个记录!这是一个壮举!

英雄,不是讲出来的,是在生死考验的环境中,在充满血、泪、汗的打拼中铸就出来的!

生死考验中总有种支撑,如果问那是什么?信念!


结 尾

葛庆岗今年的另一条朋友圈信息发于3月13日,是当时北医三院援鄂团队的一组拼图,他附言:14位全能战士驰援荆楚,危难时刻重症情怀。

我索要到了队员对葛庆岗所说的心里话,脑中也浮现出他们说这些话时候的轻松表情和欢快声音:

“葛队辛苦了,抽空休息一下吧,团队需要你!”

“葛队战神,战无不胜。”

“葛队,面对严峻形势时,用自己的方式给我们带来点点快乐,让我们紧张的心理能够放松下来。”

“葛队,我心中的英雄,崇拜、敬佩,坚定我的信念,谢谢您在关键时候保护我。”

“好人一生平安,谢谢您给我人生的启发。”

……


纵然经历了驰援武汉一线的归去来,纵然目睹了生命中的归去来,他依然是他,他们依然是他们,他们明天还会踏上平凡的岗位,他们还是生活在我们的身边,他们还会出现在充满艰难与危险的另一条前线阵地中。


归去来,我们为什么要称他们为英雄

“葛队”的真容


恰好看到有位好友在朋友圈里对刚满百日的孩子写下了这样一句话——非常时期,百日之际,愿你像此次疫情中英雄人物一样:既有真才实学、又有奉献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