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解道德經:“無為”就是用良心作為

正解“無為”:無為不是不作為,而是不用小我意識去作為,而應該以“無我無私”為大原則。那既然不從小我(自我本位)出發,那麼應該從什麼出發去作為呢?

正解道德經:“無為”就是用良心作為

今天談無為應用的一個層面:從良心出發的作為。

良心就是我們的清淨本心、赤子之心

我們從小就經常聽到一句話:摸著你的良心問問。其實這是一句很有智慧的話,這也是一個做人做事的方法論。遇到問題、苦惱,回到良心上來求答案。可惜在生活中,說這句話時,我們往往是用來指責對方的,而不是自己遇到問題,摸著自己的良心問問自己。

要真正能應用這句話,我們要非常清楚的知道“良心”到底是什麼?

簡單來說,良心就是每個人最原初的本心,就是沒有被社會所汙染的清淨心,良心就像是從最源頭流水的泉水,這個泉水是最乾淨的。

良心就是赤子之心,老子認為最本初的赤子之心是擁有美好德行的,道德經上說:含德之厚,比於赤子。這句話告訴我們:含有豐厚德行的人,其心會迴歸到像兒童一樣的純真可愛、天真無邪。這顆天真無邪的心,就是一顆真心、沒有任何虛假成分。因此,老子告訴我們要“復歸於嬰兒”,返璞歸真,做一個真人。

良心就是愛心,是一顆慈悲大愛之心。老子說:吾有三寶,持而盈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這裡的“慈”就是一顆愛心。

良心是老子所認為的最高心靈品質,是超越後天培養的德行,因為我們本自具有,是需要喚醒的,而不是被後天訓練出來的,因此道德經才說: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失禮而後法。這裡的道、德、仁、義、禮、法,是代表從高到底的心靈層次,這裡的“道”就是指良心,失去了最原初、最清淨的良心,才需要後天的德行培養,甚至來到最後需要法律的約束。

那良心到底從何而來?這顆良心不是從心臟來,是每個人一出生就攜帶著的,是超越肉體的無形存在,就好比是我們個人一出生就被安裝上了一顆“宇宙芯片”。而且是每個人被安裝上的是同一顆芯片。良心只有一個,你的良心,我的良心,他的良心,是一個良心,我們與聖人的良心是一個良心,這就是六祖壇經中說的: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佛性就是最原初的良心。

每個人的良心本體雖然是一樣的,但因為受汙染的程度不同,所以良心展現出來的就不同,良心就像是太陽,人與人之間良心的差別就像是各地烏雲大小的差別,被汙染的厲害,就好像是這個地方烏雲密佈,而另一個地方可以烏雲比較少,有的地方是晴天。但太陽就只有一個,只要烏雲散去,太陽就出來了,就可以發光發熱。

良心是我們的偉大導師,是我們做人的導航儀

上面闡述了何謂“良心”,那我們講“無為”就是從良心出發去作為,因為良心是自然本性,最原初的、沒有小我意識干擾的作為。

那為什麼良心能告訴我們答案?

因為良心是所有智慧和美德的源頭。王陽明說: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就是聖人所懂的一切道理,在我們的良心裡都存在。李嘉誠在2017年汕頭大學畢業典禮時引用了王陽明的一句話“千聖皆過影,良知乃吾師”。孟子說:萬物皆備於我。就是說我萬物宇宙的真理,我都具有。

每個人可能會良心都有驚鴻一瞥,我們終會發現,那些對我們人生而言最重要的做人做事道理,都是不用學的,只要回到良心,我們本來就知道。孟子說:不學而知,不慮而能。

致良知,就是遇到問題求助於自己的良心。把良心作為做人做事的出發點,作為判斷是非的基準線。把自己是否真正安心,作為最終的依據。

稻盛和夫在創業初期,沒有任何創業經驗,不懂的很多,作為領導人要不斷做出正確的決策,所以逼他回到了一個原點問題:作為人,何為正確?其實,這就是在叩問自己的良心。不斷的捫心自問,良心就會告訴我們到底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

如果我們一切從良心出發,那就可以發現良知其實是我們人生最佳的導航系統,他可以把我們導航到人生的正確方向上,讓我們始終做正確的事。從良心出發做事就可以做到孔子講的“隨心所欲不逾矩”,怎麼做都是對的。而且從良心出發,做事的副作用最小,讓自己獲得真正的安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