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這3個觀點不是“無為”,是要你敢作敢為,很多人理解錯了

一提到道家,很多人第一反應可能都是無為、不爭。甚至還有人認為道家過於消極,那真實的是這樣的嗎?你真的懂道家思想嗎?其實道家的這3個觀點不是“無為”,是要你敢作敢為,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道家的這3個觀點不是“無為”,是要你敢作敢為,很多人理解錯了

無為而不為

《道德經》多次提到“無為”,很多人都容易把“無為”理解為“不作為”,而完全忽略了“無為”的後半句:“無為而不為”

所謂的“無為”是一種更高效更高級的“為”,老子推崇的是“不求而得”、“弗為而成”的自然而然,發自天性的興趣,故而可以全身投入,而不是心懷目的。“頭懸樑,錐刺股”的一意強求,這二者之間,誰更高效,不言而喻。

道家的這3個觀點不是“無為”,是要你敢作敢為,很多人理解錯了

當然,也有人說“無為而不為”的進一步解讀是:自己無為,讓別人替己有為。

不敢為天下先

還有人說道家的“不敢為天下先”,是缺乏上進心,思想太過保守。《道德經》說:“不敢為天下先”,原意是不敢站在天下人的面前號令天下,也就是說不敢用個人意志,去替代天下人的想法,不過我們現在所認知的“不敢為天下先”,卻是指不敢於嘗試,不敢於挑戰,不敢於出頭。

道家的這3個觀點不是“無為”,是要你敢作敢為,很多人理解錯了

小國寡民

還有人說道家反對社會進步過分強調“小國寡民”。《道德經》中有說道: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道家的這3個觀點不是“無為”,是要你敢作敢為,很多人理解錯了

結繩記事,是因為無事可記;不用工具,是因為沒有戰事;不乘舟輿,是因為社會安定,一個安定的社會,大家是安居樂業而“與鳥獸居”,這不正是我們一直在追求卻達不到的目標嗎?

我們不能抽象去看《道德經》中的某一章,要全面去看老子的思想,才能讀懂小國寡民的小和寡。其實,這個小在老子心中預示著大,寡就是無是少或者窮。

道家的這3個觀點不是“無為”,是要你敢作敢為,很多人理解錯了

小是大的基礎,寡是多的累積。只有重視小,發展小,把小做好,才能越來越大。才能避免兩極分化,才能均貧富,才能保持社會的穩定

出門見山水,抬頭見鳥獸,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道家從來都不是隱士文化,而是積極應世,敢作敢為。

道家是一門深意的學問,絕不是字面上理解的那樣!學會了,你的人生一定就不一樣了。

道家的這3個觀點不是“無為”,是要你敢作敢為,很多人理解錯了

後世西方哲學家對老子的思想給予極高的評價,並受此啟發得到了很多科學的見解,而我們學校的課本把它定性為消極遁世,這實在令人感到悲哀。

一位偉大的邏輯辯證法聖人就這樣被學校的課本抹殺了,我們連自己祖先的思想都不能領悟,還談什麼參透宇宙蒼生?

道家的這3個觀點不是“無為”,是要你敢作敢為,很多人理解錯了

你可能沒讀過《道德經》,但你的為人處世,肯定會不經意間的暗合著它。

所以,讀《道德經》,能讓你理解自己。德國電視臺的一項調查表明,每4個德國人家裡就有一本《道德經》。

因為老子《道德經》的厲害之處,是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重新梳理自己的思維方式,提升自己人生的領導力,任何一個認真對待生活的人都應該讀一讀道德經,“一以貫之”,每一個人都應該做自己的領導者。

道家的這3個觀點不是“無為”,是要你敢作敢為,很多人理解錯了

閱盡世間萬本書,不如讀懂一本《道德經》。

只可惜,這麼一部好書,卻讓很多人望而生畏,因為文言晦澀難懂,多數人選擇迴避,但是今天老張這本《道德經》有全篇的註釋和翻譯,還有對於一些難理解地方的析評。

道家的這3個觀點不是“無為”,是要你敢作敢為,很多人理解錯了

不論男女,不論在什麼年齡階段,

身處什麼角色,為學,為商,為政,還是為人父母,都能從其中汲取到所需要的“處世智慧”。

道家的這3個觀點不是“無為”,是要你敢作敢為,很多人理解錯了

這套《道德經》,有原文,有註釋,有賞析,閒時靜下心來,品一杯香茗,讀一本好書,沉澱自己的心靈,何樂而不為呢?

如果您想購買這套註釋版道德經,點擊下面的商品卡,就能直接購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