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 年景

如果你恰巧出生在一个团结和睦的大家庭,那么你感受到的年味儿一定是浓郁又和美,就像我小的时候那样。


旧时 年景


那时候,每逢过了小年,我便要要求父亲带我回老家。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回老家就意味着自由。爷爷早就给我买了小鞭炮,任由我像小子一样满村的去跑去撒野。姐姐们也放假在家,他们要和大娘一起准备年货。从腊月24开始,就要切肉、备菜、打扫房屋,我不必参与,却也喜欢跟在姐姐的屁股后面凑热闹。九十年代的春节,对孩子来说最具有吸引力的依然是丰盛的餐桌、多样的零食、簇新的衣裳和为数不多的压岁钱,压岁钱和新衣服要等到除夕,可是零食和好吃的却不用等许久。


旧时 年景


在等待大娘准备年货的这几天,我早就可以大饱口福了。老家里每逢过年都要炸酥菜,早早地,大娘就要准备好莲藕、萝卜、白菜还有肉馅,从早晨开始,先是把莲藕和肉馅做成耦合,还要把萝卜白菜剁碎制成丸子。在我的老家有一种很有名的丸子的吃法叫滑丸子,是用白菜和肉剁成馅儿然后再裹上一层层的淀粉上笼屉去蒸,蒸出来的丸子晶莹剔透嫩滑无比,吃的时候用葱花爆锅放入水中加醋和香油一烩甭提多好吃了。做完这些准备工作,院子里土灶中的火也旺旺的烧起来,大铁锅中倒进足量的油,等油温上来把藕合、里脊肉裹上面糊翻炸几遍,色泽金黄的酥菜就好了,院子里的炊烟和锅里的热气相互纠缠着飘上天去,家家户户的院子里也都飘出了诱人的香味来。


旧时 年景


九几年的家庭用车还未普及,回老家过年就成了一项大工程,从除夕夜到正月初七这几天都是要在老家住,为了解决这好几家人的住宿,二大娘便会提前收拾出屋子,房屋不宽裕,要保证一家一间房,小孩子就只好被分配去大厨房,两张小床并在一起四个姑娘挤在一起,我和妹妹打通腿,两个姐姐一个被窝,没有暖炉只能使劲儿的加盖被子,棉衣棉裤是要放在被子的夹层里的,一来是为了保暖,而来第二天起床时也不至于太凉,姐妹四人挤来挤去,一会你蹬到了我的肚子,一会我压倒了你的头发,嘻嘻哈哈一直闹到疲累了才啃睡去。


旧时 年景


忙完年货、置办好吃食又收拾好屋子,除夕也就在眼前了。一大家子在一起过年,总能资源最大化,谁家的好东西都要带回老家一起分享,而小孩子就是最大的受益者。有一年叔叔带回一大箱的车厘子,通红的车厘子让我们几个孩子瞪直了眼睛,趁着大人不注意就去偷吃,等到除夕夜想拿出来摆盘的时候发现已经所剩无几,大人们也因为过年的关系,只是宽容的笑了笑。是啊,那个时候的经济条件刚刚好一点,谁家的孩子不缺嘴呢?在除夕夜的年夜饭之前还有一项重要仪式就是放鞭炮,只要听到谁家院子里响起鞭炮声,就知道这家人要开始吃年夜饭了,谁家的鞭炮声响谁家来年的日子就过得越红火。小孩子趴在窗户上看大人咧着身子放鞭炮,捂着耳朵哈哈大笑,一阵爆竹声过后,满地通红,年夜饭也被正式端上了桌子,旁的不说,鸡鸭鱼肉肯定是少不了的,爸爸们杯子里倒上了白酒,说着这一年的事,平时从不端酒杯的妈妈们也会小酌几杯,孩子们却只顾着吃,并不曾理会大人们口中的生活真意。


旧时 年景


酒杯交错间,大人有了些许酒意,孩子们却早就吃饱离席去一旁疯闹了,在春节联欢会的歌舞声和窗外此起彼伏的爆竹声中,年味儿就这样弥漫在房间里,酒不醉人人自醉,微醺中撤下了一年的紧张与劳累。

撤去年夜饭桌,和面的案板又已经摆好,而这个时候,春节联欢晚会的开场舞也热闹起来。姐姐和妈妈们包着除夕夜里中最重要的一顿饺子,五更这顿饺子算是当年的最后一餐,却也是新年的第一餐,所以一定要吃素馅儿的,意味着来年肃静安康。爸爸们出去串门,妈妈们包着饺子看电视,我们就在旁边玩,没有什么有趣的玩具,一条丝巾翻出的花就能让我和妹妹玩一整个晚上,一边玩还会一边偷瞄着钟表,因为零点的钟声一响,我们就可以领到压岁钱了。终于,电视里周涛和朱军拱手向全国人民拜年了,五更的饺子也下了锅,新一轮的鞭炮声过去之后,小孩子纷纷跪在地上向爷爷和叔叔大爷磕头,然后就要等着为数不多的红包递过来,簇新的票子递过来时,我和妹妹就已经计划好了用处。然后一面吃着饺子一面发着一定要坚持守岁到天亮的誓言,却在不一会就瞌睡起来,被大人抱到床上。


旧时 年景


正月初一第一天,叫醒你的不一定是太阳,却一定是前来拜年的人们发出的寒暄声。村子里爷爷辈分最大,前来磕头的人一波一波,爷爷就那样端坐在椅子上,接受着大家的祝福和敬意,而这时,年前买的瓜子糖果也被尽数拿出来接待客人,我和妹妹也会赶忙爬起来,换上新衣服,跟着妈妈们到处去拜年,顺便品尝别人家准备的糖果和饼干。初一这天有很多风俗要遵守,比如说不扫地,不洗碗,还有就是不能打孩子,我和妹妹拿着头一天收到的压岁钱去各个小卖部扫货。说是扫货,其实也就是买点插炮气球,瓜子泡泡糖,因为过年的原因,店主也都很大方,抓给的瓜子要比平常给的多一倍还要多。新衣服的口袋里满满当当,更觉得满足。


旧时 年景


忙完了初一的热闹,初二的下午就要去送家堂了。每逢除夕家家户户要迎家堂,表示对逝者的思念,而初二下午年过完了,就要去送家堂,村里送家堂的队伍一个接一个,我和妹妹跟在队伍后面瞧热闹, 不知不觉就走了很远的路。


旧时 年景


初三是回娘家的日子,出嫁的姑姑们都会回娘家,带着礼品年货,又是热热闹闹一大桌。初四休息一天,初五迎财神,亲朋好友总要喝一杯,于是鸡鸭鱼肉的又要重新准备一桌。就这样,初六、初七每天都是热热闹闹、饕餮盛宴一般,年就在唇齿享味之间过完了。

渐渐长大了,姐妹们相继出嫁,总不能在一处过春节,老家的饭桌也小了。就像父亲说的,你们都长大了,我们也就老了,过年越来越没了盼头。不想今年的春节因为这场新冠肺炎疫情,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反倒多了,大家在一起吃着笑着,再回想当初,竟已过了好多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