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裕太后和袁世凱談退位條件,萬事皆可答應,唯有一件事寧死不從

1911年,執掌朝政48年的慈禧皇太后崩逝,她的死使清朝徹底的分崩離析,中央威懾力降到最低 。外有列強的威脅,內有革命黨的起義,此時的內憂外患的清廷已經搖搖欲墜,只要一根稻草就能把大清王朝給壓垮,而這個稻草就是四川保路運動。


隆裕太后和袁世凱談退位條件,萬事皆可答應,唯有一件事寧死不從

慈禧的遺命光緒的侄子溥儀登基為帝,雖然慈禧臨死前重新強調後宮不得干政,但是在她死後已經沒有人把她當回事了,主少國疑,必須要有人來維持國家的運行,隆裕皇太后當仁不讓。可別看隆裕身為一國之母,她這個皇太后當著比一個普通女百姓還不如。她的一生十分悲哀,在他年輕時,就被慈禧選中並納入了光緒的後宮。雖然被立為了皇后,但光緒皇帝卻對她一點也沒感覺!以至於,新婚之夜,光緒皇帝連那個的意思都沒說,還說自己只把她當作姐姐看待。

光緒非常不喜歡慈禧,自然也順著不喜歡隆裕。但是隆裕她是渴望愛情的,她是希望自己可以得到光緒的尊重和喜愛的,但是這一天從來就沒有到來過。光緒最愛的人是珍妃,隆裕非常嫉妒,同時也是憤恨不已,但是直到珍妃死了之後,隆裕都沒有得到光緒的愛,而且之後的生活隆裕變得更加悲慘。這也許就是帝王家,一個女人被當做工具來使,一生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愛情。


隆裕太后和袁世凱談退位條件,萬事皆可答應,唯有一件事寧死不從

就是這樣一位深宮怨婦,在清末民初的歷史的天空中,成為當時與袁世凱並駕齊驅,左右歷史大勢的一位關鍵人物。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了,中原各省紛紛鬧獨立,脫離清政府。清朝頓時陷入土崩瓦解的境地。當時,慈禧與光緒已去世了,溥儀還是一個小皇帝,偌大一個王朝群龍無首,國家的命運就落在一個婦道人家身上――隆裕太后。她被作為政治工具嫁光緒已經是很不幸了,此時還要一個弱女子面對那幫如狼似虎的革命黨和那群亂臣賊子,隆裕太后如何應付得來?

1911年10月10日,近代歷史最為重要的革命爆發了,國民革命軍在武昌率先起義,沒過多久的時間,中國的14個省份也宣告獨立,這時候袁世凱也登上了歷史這塊大舞臺,他當上了清政府內閣總理大臣。這時候全中國都在喊著“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而更為深刻的是在大城市,“天下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的民主共和思想已廣泛深入人心。隆裕太后深知晚清是要滅亡了,但是就算是亡國,也要為了皇族爭取更多的利益。


隆裕太后和袁世凱談退位條件,萬事皆可答應,唯有一件事寧死不從

袁世凱和隆裕太后談到優待滿清皇室條件時,很多的條件隆裕太后都答應了,也做出了相應的讓步,但是唯獨對此事沒有讓步。當時袁世凱提出每年向皇室提供300萬兩白銀給予生活,但是隆裕太后卻偏偏不肯,要提高100萬兩,這點袁世凱很是氣憤,沒辦法最後只有答應隆裕太后,談定了400萬白銀的生活費。

隨著隆裕太后在退位書上簽字,大清王朝的歷史結束了,而迎來的則是中華民國。隆裕太后下詔退位後,整個人變得鬱鬱寡歡,心中充滿了許多的鬱結,1913年,隆裕太后過完人生中的最後一個生日後,便倒下再也沒醒來了。最後袁世凱為其舉行了隆重的國葬,很多的軍政大員到場祭拜。


隆裕太后和袁世凱談退位條件,萬事皆可答應,唯有一件事寧死不從

只是隆裕太后福薄,她享清福的日子並未長久。在清帝退位後的,她整日憂鬱不已,感覺沒有守好祖宗江山,愧對列祖列宗。1913年初春,壽誕之際的隆裕太后在紫禁城召見一些民國大員和外國使節,不免觸景生情,自此一病不起。同年2月22日,隆裕在長春宮薨。當時的民國總統袁世凱得知此消息後,頗為震驚。他親自臂戴黑紗,命全國降半旗致哀三日,以悼念隆裕太后。國內的軍政要員也都紛紛效仿,可謂是舉國哀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