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近千年印度洋偶極子變化規律

Nature:近千年印度洋偶極子變化規律

Nature:近千年印度洋偶极子变化规律

印度洋偶極子(Indian Ocean Dipole, IOD)是指印度洋西部和東部海表溫度差,通過海氣耦合作用,對印度洋盆周圍地區氣候和環境產生重要影響。簡單的類比,可以把IOD看作是印度洋的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Saji et al.(1999)發現並定義了IOD事件(圖1):當正IOD(positive IOD, pIOD)事件發生時,西印度洋海溫偏高,東印度洋海溫偏低,會導致印太暖池海溫偏低,印度洋沃克環流減弱,引起亞洲、澳洲、非洲氣候的變化(例如東非的暴雨、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南部乾旱)。有研究指出:pIOD發生時,導致澳大利亞乾旱,有助於叢林大火的發生(Cai et al., 2009)。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是pIOD事件,同年澳大利亞的叢林大火持續數月。

Nature:近千年印度洋偶极子变化规律

圖1 6次IOD正相位的海溫分佈(Saji et al., 1999)

關於IOD事件的變化歷史、發生機制以及未來可能的變化,雖然開展了大量的研究,目前對上述科學問題的認識,還不全面。IOD作為一種氣候震盪現象,會受到自然氣候變率和人類活動的共同作用。器測資料表明,自1960年以來,pIOD事件的頻率顯著增加,其原因可能是全球變暖導致的,氣候模式的結果揭示出未來全球增溫的場景下會導致pIOD事件的頻率增加(Cai et al., 2014)。Abram et al.,(2008)基於印度洋珊瑚重建IOD過去160年的變化歷史,揭示出1960年以來pIOD事件的頻率顯著增加。過去280年雲南地區季風降水重建結果表明,自1970年以來乾旱事件增多,原因在於pIOD事件的增多(Xu et al., 2019)。上述pIOD事件增多的原因仍有爭議,人類活動導致,還是自然變率的結果,還很難說。一方面氣候模式會高估pIOD事件的頻率和強度(Abram et al., 2020),另一方面現代觀測記錄受到人類活動和自然變率的共同影響,很難區分二者的貢獻。因此,長序列IOD變化歷史的重建,獲取其自然變率的變化,對評估其現在和未來的變化尤為重要。

Nature:近千年印度洋偶极子变化规律

圖2 利用印度洋東部珊瑚氧同位素重建了過去千年IOD變化歷史(Abram et al., 2020)

Abram et al.(2008)利用印度洋東部和西部珊瑚重建東西印度洋的海表溫度,進而獲取了IOD在過去160年的變化歷史。由於無法在印度洋西部獲取千年的珊瑚樣品,也就無法基於印度洋東部和西部的海溫差重建IOD近千年的變化。Abram et al. (2020) 發現印度洋東部珊瑚氧同位素與IOD關係一致性很好,可用於重建IOD的變化。因此,Abram 團隊利用該地的珊瑚氧同位素重建了過去千年IOD變化歷史(圖2),成果發表於Nature。

研究結果表明:pIOD事件發生的頻率確實在1960年以來有顯著的增加,但近年來pIOD事件的強度並沒有超出過去1000年自然變率的範圍。1997年是近年來最強的pIOD事件(圖3a),但其強度仍弱於1675年的pIOD事件(近1000年強度最大的pIOD事件,圖3b)。1675年氣候外強迫因素並沒有顯著變化,發現該年的pIOD事件與外強迫因素(例如火山活動等)無關,揭示了即使在沒有氣候外強迫要素的顯著影響下,氣候系統內部就可以產生極端的pIOD事件。

Nature:近千年印度洋偶极子变化规律

圖3 印度洋東部珊瑚氧同位素記錄的1997年(a)和1675年(b)pIOD事件(Abram etal., 2020)

Abram 團隊又對IOD的變率(以30年標準差來衡量)進行了分析,發現近50年來IOD的變化幅度增大,但並沒有超過過去1000年的自然變率(圖4b,藍線)。17世紀中下葉IOD的變化幅度為近1000年中最大值,高於近50年的變化幅度,而17世紀中下葉全球溫度明顯低於近50年(圖4a)。通過地質記錄和氣候模式IOD變率與ENSO變率的對比,發現地質記錄和氣候模式裡IOD變率與ENSO變率具有較好的一致性(圖4c),揭示了印度洋和太平洋海溫變化的耦合關係。

Nature:近千年印度洋偶极子变化规律

圖4 不同記錄的對比。a.全球溫度變化;b.IOD(藍色)和ENSO(紅色)的變率(30年滑動標準差);c.地質記錄重建IOD和ENSO的變率關係;d.東西太平洋溫度差;e.中太平洋型ENSO與東太平洋型ENSO的比值;f.顯著性估計(Abram et al., 2020)

上述研究的開展,首次重建了過去1000年IOD的變化歷史,揭示出無明顯氣候外強迫變化下,氣候系統也會產生極端的pIOD事件。

Nature:近千年印度洋偶极子变化规律

主要參考文獻

Abram N J,Gagan M K, Cole J E, et al. Recent intensification of tropical climatevariability in the Indian Ocean[J]. Nature Geoscience, 2008, 1(12): 849-853.

Abram N J,Wright N M, Ellis B, et al. Coupling of Indo-Pacific climate variability overthe last millennium[J]. Nature, 2020, 579: 385–392.

Cai W,Cowan T, Raupach M. Positive Indian Ocean dipole events precondition southeastAustralia bushfires[J].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09, 36(19).

Cai W,Santoso A, Wang G, et al. Increased frequency of extreme Indian Ocean Dipoleevents due to greenhouse warming[J]. Nature, 2014, 510(7504): 254-258.

Saji N H,Goswami B N, Vinayachandran P N, et al. A dipole mode in the tropical IndianOcean[J]. Nature, 1999, 401(6751): 360-363.

Xu C, AnW, Wang S Y S, et al. Increased drought events in southwest China revealed bytree ring oxygen isotopes and potential role of Indian Ocean Dipole[J]. Science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9, 661: 645-653.

(撰稿:許晨曦/新生代室)

校對:張 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