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徙远方:“湖广填四川”,远离故乡的楚人,最终扎根于巴山蜀水

“湖广填四川”在历史上有据可查,并且持续时间长、影响也广泛,在历史上楚人这样迁徙远方,并最终扎根巴蜀,大规模的有几次,零散的就更多了。笔者这篇主要想谈谈,

元末明初“湖广填四川”,因为这一次是历史上比较大的一次,可以从一个中国历史上唯一建都重庆的元末割据政权说起。另外,明朝在平巴蜀之后,面对地广人稀的事实,因麻城归附早,麻城孝感之民成为强制迁徙对象。下面主要分两点大概讲下过程。


迁徙远方:“湖广填四川”,远离故乡的楚人,最终扎根于巴山蜀水


1

来自湖北,定都重庆的割据政权,灭亡后带来大量楚籍军民于四川定居。

《明史》:明玉珍,随州人。身长八尺余,目重瞳子。徐寿辉起,玉珍与里中父老团结千余人,屯青山。及寿辉称帝,使人招玉珍曰:‘来则共富贵,不来举兵屠之。’玉珍引众降,以元帅守沔阳。

公元1351年,元末腐朽的统治,激起了农民起义的风起云涌。其中活跃于荆楚地区的南翼红巾军,是由徐寿辉、邹普胜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起事于鄂东,在攻下蕲水(今湖北东南部)后,建立“天完”政权。虽然说南翼红巾军主要是以徐寿辉为代表,但是实际控制权在邹普胜手上。邹普胜是来自湖北麻城的铁匠,在发动起义中起来重要作用。

明玉珍就是当时投靠徐寿辉参加农民起义。

《明史·明玉珍传》:久之,玉珍帅斗船五十艘掠粮川、峡间,将引还。时元右丞完者都募兵重庆,义兵元帅杨汉应募至,欲杀之而并其军,不克。汉走出峡,遇玉珍为言:“重庆无重兵,完者都与右丞哈麻秃不相能,若回船出不意袭之,可取而有也。”玉珍意未决,部将戴寿曰:“机不可失也。可分船为二,半贮粮归沔阳,半因汉兵攻重庆,不济则掠财物而还。”玉珍从其策,袭重庆,走完者都,执哈麻秃献寿辉。寿辉授玉珍陇蜀行省右丞。至正十七年也。

由于这时湖北战乱,环顾周围,只有四川相对稳定,是一个好去处,所以民间自发就有很多向四川移民。元末农民战争的第七年,明玉珍在川、陕劫掠粮,趁着四川防守的空虚,攻取了重庆。至正二十年,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为帝,明玉珍不服陈友谅,自称陇蜀王。随后,明玉珍称帝,国号大夏,定都重庆。疆域最盛时,东至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西至云南中庆(今云南省昆明市),南至播州(今贵州省遵义市),北至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


迁徙远方:“湖广填四川”,远离故乡的楚人,最终扎根于巴山蜀水

元末夏政权疆域


1366年,明玉珍病故,庙号太祖,享年38岁。子明升继位,后大夏国为朱元璋所灭。

从夏的建立,到最终被明朝灭亡,大量的楚籍军民入川,这些在很多地方县志都有记载。并且明玉珍在四川除了随军移民,还在荆楚招募了很多移民,充实人口。在夏被明灭亡后,夏主被远迁朝鲜,而大量的夏军民,被四川就地安置。大夏政权,主体大多是荆楚之民,所以这也是“湖广填四川”人口来源之一。

2

明初的四川,人口凋敝,主要原因是:一是宋元战争造成的人口减少,在整个元朝是没有得到有效恢复的。二是夏政权入蜀时间太短,并且环境一直都不稳定,对四川人口恢复有限。

而麻城在明初一直是作为战略重镇经营的,洪武初,明太祖颁布“迁民策”,位于

麻城的东南磨子场的孝感乡,是迁民的聚集地,在宋元以来,人口都很兴旺。而迁入的荆楚之民,不仅仅只是作为劳动力的存在,也起到了稳定社会经济的作用。这段历史,在民国的《泸县志 招民榜文示》可见,明初的移民多为麻城孝感之民。

《泸县志 招民榜文示》:可归而不归,意或曰“悬弧志远,何必怀此江城;乐土堪怡,聊以栖迟衡泌。”独不闻万派寻源仍会海,千枝落叶必归根。又不闻梁燕营巢知旧宅,老狐泥首不忘邱。何必舍己之父而谓他人之父,舍己之母而谓他人之母。丧家狗尾,篱下频摇;鹪宿枝头,自矜得所。祖宗墟墓,睨如紫寨骷髅;世守田园,抛若边陲赤地。扪心自问,能不憬然?(粤)[奥]稽西汉,曾移侠士郭解,以实关中之旷土;迨我国初,亦移麻城孝感之民,以实富、荣二邑。今固不能移外籍之民于江阳,亦安得空江阳而游尔民于外籍。

3

这个开始于元明时期的迁徙远方,“湖广填四川”已经成为了一种历史记忆,饱含着对身世来源的追索,祖籍更成为了一种心灵的寄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川渝人,远赴湖北麻城寻根问祖,发出了“君从何处来”的追问,在历史的天空回响。

迁徙远方:“湖广填四川”,远离故乡的楚人,最终扎根于巴山蜀水


参考书目:《明史》、《泸县志 招民榜文示》、新闻报道《千名川渝移民后裔麻城寻根祭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