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若安,有歸處

尋一方閒院,安放我心,

煮一壺清茶,平淡我心,

捧一把坭壺,內觀我心。


臘月之初,在北方一片白雪皚皚時,南方的城依舊豔陽高照。

心若安,有歸處

欽州的小院,禪院聽雨。雨未聽見,倒是遇見一場花雨落滿庭院,禪院的慢時光,慢到花開正好,而我恰好帶來那把剛出窯的柴燒坭興陶壺,與你共品一壺歡喜。

心若安,有歸處

心若安,有歸處

心若安,有歸處

心若安,有歸處

素而雅,小小一捧泥土在工匠手中展現出不一樣的樣子,與印象中的柴燒坭興陶給人呈現的滄桑厚重感不同,院子裡的柴燒壺顯得更玲瓏雅緻。珺嫄說,一個是明燒,一個是暗燒,自然是有區別的。

心若安,有歸處

心若安,有歸處

心若安,有歸處

明燒坭興陶與暗燒坭興陶,一個是豪情萬丈的江湖俠士,一個是內斂優雅的翩翩書生,有“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的俠客情,亦有“公子世無雙,陌上人如玉”的君子溫潤。或許,這也正是坭興陶工匠們為之痴迷並投入身心終身去努力追求的原因所在。

心若安,有歸處

心若安,有歸處

心若安,有歸處

可愛如陽光,溫暖著那一窯的坭興陶,看,窯工從窯內取出一件件柴燒坭興陶,溫潤的閃著金屬般的光澤質感,輕輕撫摸,好似能感受到窯火的溫度。

心若安,有歸處

心若安,有歸處

火焰與泥坯在窯內相互交融、自然結合,火焰在壺上留下道道火痕,或輕或重,或深或淺,仿若看到那火焰在窯裡呼嘯而過,漫長而短暫的一生,都印刻在每一個器皿上。

心若安,有歸處

讓人著迷的是,柴燒的所呈現的效果往往很難預測,唯有在打開窯口的那一刻,方摘下那神秘面紗。

回到禪院。清風吹過紫荊樹,花瓣和著午後陽光洋洋灑灑落在這一方小院裡,花架上的牽牛花也悄悄探出頭。時光且慢,我只想抓一把非遺大師手工制六堡茶放進壺中,樹下與你飲一杯清淨。


禪院聽雨 · 欽州茶氏

心若安,有歸處


圖文 | 茶氏
策劃推廣 | 茶氏文創

文創+非遺

心若安,有歸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