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莽的唐代薛重


魯莽的唐代薛重

送別圖

無論古今,進入體制,一般來講都要有到基層鍛鍊的過程。薛能的表兄薛重及第進士後,也面臨著這個問題。開成元年(836)冬他被新任青州刺史陳君尚聘為評事[1]。臨行前馬戴作《雪中送青州薛評事》雲:

臘景不可犯,從戎難自由。

憐君急王事,走馬赴邊州。

嶽雪明日觀,海雲冒營丘。

慚無斗酒瀉,敢望御重裘。

首、頷兩聯記述了薛重赴青州的季節、行為、行旅方式與地域。頸聯以雪映泰山日觀峰,雲罩營丘山的明、暗對比意象,提示目的地青州是險境。尾聯記述了送別方式。送別不飲酒,“御重裘(獻厚皮衣)”除了季節因素外,含有保護的意蘊。這說明作者對薛重此次青州之行並不看好。然而,薛重並不領會其意,匆匆走馬上任。

等到了青州後,才知道陳君賞“貪殘不理”[2]。薛重此時才意識到跟隨這樣的上級將並無益於自己的發展。在職場雖身不由己,良禽擇木而棲,良士擇主而事,跳槽也是常態。及至開成二年十月,當朝宰相李固言兼任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使的時候[3],就投蜀而去。當時先他而來投奔李固言[4]的還有李珪郎中、郭圓員外、陳會端公、袁不約侍郎、來擇書記等。真可謂人脈興盛,人才濟濟。

李固言何許人也?大和五年(831),在朝廷處理宋申錫冤案中敢於伸張正義;在華州懲治惡霸,提拔窮人;在河中,廢除不當收費。一路行好事,深得文宗的信任。事實證明此次薛重的選擇是正確的。四年後,李固言回朝任職,薛重隨之。

魯莽的唐代薛重

送行圖

會昌三年(843)十月,武宗以李石曾任太原副使,又“諳練北門軍政”[5]故任命他為節度使,替代劉沔鎮守太原。二個月後,任命薛重為副使。臨行時,薛能作《送從兄之太原副使》相贈:

少載琴書去,須知暫佐軍。

初程見西嶽,盡室渡橫汾。

元日何州住,枯風宿館聞。

都門送行處,青紫騎紛紛。

首聯描述了薛重少時的藝術修養及成年後的職場履歷。頷聯記述了其一路賞華山,渡汾水的行旅狀況。據頸聯“元日(正月初一)何州住”的預判得知,薛重是會昌三年(843)十二月下旬出發前往太原。尾聯記述了為薛重送行的熱鬧場面。

無可同送詩《送薛重中丞充太原副使》雲:

中司出華省,副相晉陽行。

書答偏州啟,籌參上將營。

踏沙夜馬細,吹雨曉笳清。

正報胡塵滅,桃花汾水生。

首聯描述了薛重的職務升遷過程。頷聯描述了書至外地、輔佐首領的兩地工作狀況。頸聯以“夜馬”聲輕微,“曉笳”聲清越的夜襲意象起興,尾聯展望“桃花”開時傳來對胡作戰的捷報。史實上是以此影射太原發生的唐平劉稹澤潞之戰。

魯莽的唐代薛重

增援行軍圖

十二月二十八日,薛重正在赴職途中時,李石派遣橫水柵軍隊增援榆社(今山西榆社縣)的駐軍王逢。出征時每人應發粗綢二匹,由於前節度使劉沔將庫房搬運一空,軍用物質嚴重匱乏。李石就把自己的私絹拿出來充作軍用,即便是這樣,每位將士只分到一匹。並且,時已年終,戰士們要求過了元旦再啟程。監軍昌義忠不斷催促,戰士們十分氣憤,將領楊弁知道太原城防空虛,心懷不軌。會昌四年(844)正月一日,遂乘機發動兵變。誅殺都頭梁季葉,節度使李石逃往汾州(今山西汾陽)。楊弁佔領了太原。此時如果薛重還沒有到達太原,這次副使之職就落了空;如果薛重已達太原,難免噩運。薛能似有特異功能,其不祥的預感使他無法做出薛重欲住何州的預判,無奈之下遂以“元日何州住”進行設問。從史料無載薛重後續信息的情形看,恐怕預後不良。

若說薛重因莽撞首次擇主失誤,二次遇良主有幸得以升遷,而第三次對任職環境的失察則卻使他抱恨終生。就是說任職要做到三思而後行,除了要深入瞭解欲投奔首領的人品是否有益於自己的發展外,還要考察就職環境是否良好。否則,自身難保,何談事業。遺憾的是,古代職場,危機四伏,有時候選擇真的沒有二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