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歷史複習第15講《資本主義經濟運行機制的調整》

「最新」高考歷史複習第15講《資本主義經濟運行機制的調整》

——羅斯福新政與二戰後資本主義經濟的新變化

【課標】

瞭解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特點和影響,認識羅斯福新政的歷史背景。

列舉羅斯福新政的主要內容,認識羅斯福新政的特點,探討其在資本主義自我調節機制形成中的作用。

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等國家為例,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一、1929~1933年世界經濟大危機

1.在美國爆發的原因:①根本:資制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矛盾)。②直接:自由放任主義的經濟政策,供需(產銷)矛盾日益尖銳,生產相對過剩。③催化劑:貧富差距擴大、分期付款、銀行信貸、股票投機。

2.開始標誌:紐約股票(金融領域)暴跌,股市崩潰。

3.特點:來勢猛、範圍廣(波及各經濟部門、主要資國)、時間長、破壞大、影響深。

4.影響:(1)對資國:①重破生產力,經濟出現大蕭條。②社會出現全面危機,資制面臨嚴峻考驗。

(2)對世界:局勢大動盪——列強為擺脫危機,加緊爭奪世界市場,加劇列強之間的矛盾(關稅戰、貨幣戰、傾銷戰)、列強與(半)殖民地之間的矛盾。

二、拯救美國的羅斯福新政(1933-1939年,美國經濟運行機制調整成功的表現)

1、背景:必要性:①經濟大危機使美國資制面臨嚴峻考驗。②胡佛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和少量國家干預措施使危機加劇。

可能性:①羅斯福競選總統成功。②國家干預經濟的論調盛行(隨後凱恩斯主義誕生)。③蘇聯計劃經濟成效顯著。④準備措施:組建智囊團、獲得國會授權、爐邊談話解釋新政爭取人民支持。

2、內容:

「最新」高考歷史複習第15講《資本主義經濟運行機制的調整》

3、特點(新政“新”的表現):(總)國家全面干預經濟

(1)理論、政策:放棄亞當斯密的自由放任主義政策,採用凱恩斯主義,即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使政府承擔起保障經濟穩定和發展的責任。

(2)機制:儘量避免國有化形式、力圖保持資義自由企業(私有)制度;實行一些利於勞工階層利益的措施。

(3)模式:在維護資制前提下,對資義生產關係進行局部調整,把美國私人壟斷資義推向非法西斯式的國家壟斷資義,二戰後被廣泛借鑑。

4、成功的原因:①根本:適應了資義發展的客觀要求(將市場調節與政府幹預相結合);②物質基礎:雄厚的經濟實力;③政治保障:濃厚的民主傳統;④理論支持:凱恩斯主義;⑤外部經驗:蘇聯計劃經濟;⑥個人作用:羅斯福的素質。

5、評價:(1)對美國:①經濟上,渡過了經濟危機。【使美國徹底擺脫此危機的是二戰】②政治上,維護了民主制度。

(2)對世界:①開創了新體制、新模式——國家干預經濟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二戰後被廣泛借鑑;②標誌資義告別自由放任時代,進入以國家干預經濟為特徵的國家壟斷資義時期。

(3)侷限(實質):資義生產關係的局部調整,不能根除經濟危機。

三、二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新變化

1、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

(1)二戰後-70年代初,普遍接受凱恩斯主義,發展國家壟斷資義,政府大力干預經濟,出現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

國家干預經濟的主要方式有:①建立國企,形成國有制與私有制並存的“混合經濟”;②制定指導性的經濟計劃,如法國,它是西方唯一實行有明確經濟發展計劃的國家;③擴大政府開支、政府直接採購、利用財政政策調節生產。

(2)70年代,凱恩斯主義失靈,經濟陷入滯脹。直因:石油危機。

(3)80年代來,“新自由主義”,依據貨幣學派、供給學派理論,減少政府幹預經濟,將國家干預與市場調節相結合,大多采用

宏觀調控、微觀自主方針,使經濟得到恢復發展。

2、建立福利國家(制度)

(1)目的:緩和社會矛盾,鞏固資制。

(2)內容:免費教育,醫療、失業、養老保險等。

(3)實質:國家干預財富的再分配。

(4)影響:利:①低收入階層得到基本保障,緩和社會矛盾;②擴大消費(國內市場)。

弊:①加重財政負擔,甚至赤字嚴重;②降低人們工作積極性。

3、“新經濟”在美國的出現(20世紀90年代初,克林頓執政期間)

(1)含義:在經濟全球化形勢下,以高新技術為主導的一種新的經濟增長模式。

(2)特點:經濟持續增長,零(低)赤字、低通脹、低失業。

4、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

(1)原因:①科技進步,生產力發展,第一、二產業生產率提高;②公眾生活水平提高,消費需求的多樣化。

(2)作用:①推動第一、二產業的技術改造、結構調整,提高經濟競爭力;②拓展經濟活動領域,增加就業,擴大市場。

5、“人民資本主義”和“經營者革命”的產生髮展(瞭解)

(1)“人民資本主義”。指股份公司的股票不再只是少數資本家擁有,呈現出分散化的趨勢,普通職工也擁有股票,也被看作企業的所有者,但企業的決定權仍掌握在少數大股東手中。作用:利於大量吸收資金;緩和社會矛盾。

(2)“經營者革命”。指企業所有者退出經營第一線,而由專門的管理人員和科技人員從事經營。影響:利於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擴大“新中間階層”(新中產階級)隊伍。

「最新」高考歷史複習第15講《資本主義經濟運行機制的調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