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向水宽处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庄子『秋水篇』

行向水宽处

因为交通工具限制,以前对于滦河的理解仅仅局限于水利风景区的那一段。后来有了私家车,扩展了视野,才去过泡石淀、雪峰岛、窟窿山。

工具的诞生确实扩展人类的认知。

行向水宽处

行向水宽处

今年夏天登研山南眺,发现研山以南,滦河下游有一处水面非常宽阔的地方。打开手机地图,发现这里要比橡胶坝、如意洲所在地段河面还要宽。

行向水宽处

行向水宽处

之前在『四时|如意洲上』中写过,从洲北往北看河,已然有了茫茫大湖的即视感。不知道到了那里又会是什么样的景致呢?

于是闲暇时约上好友,到此地一探了究竟。

起初是走的下道,沿天祐堤路南行,过了研山便只有村庄小路。再往南,便是没有修缮过的老“大坝”。

本以为记忆中小时候的大坝早已消失,没想到改变的只是家门口的这一段。


行向水宽处

行向水宽处

大坝因年久失修,行车一路颠簸,但途中熟悉景色不禁让人回忆起童年到滦河沿玩耍的情景。

大概开了半个多小时,看看导航快到了,于是开车下坝,找了个宽阔的地方停了下来。

行向水宽处

行向水宽处

▲ 去往河边的路上,雨后的地面长出了青苔

行向水宽处

行向水宽处

从路上的简易房可以推断,这里原来是一处采砂场,估计因为政策的原因早已荒废多时,和雪峰岛北侧的形成的原因一样。

步行了十分钟,终于看到了滦河。

行向水宽处

行向水宽处

行向水宽处


行向水宽处

行向水宽处

采砂活动改变了河床样貌,形成了现在宽阔平坦的河面。赶上夏季水大的时候,河水充盈,一眼望不到边,就如庄子『秋水篇』中所描述的——“不辩牛马”。

行向水宽处

行向水宽处


行向水宽处

▲ 深秋的时候又去过一回,是这段水域偏北的一段

行向水宽处

就像看到天空、大海、草原,身处宽阔之处不免让人感到豁达舒畅。

行向水宽处

行向水宽处

仲秋时又去了一趟,走的是平坦的省道,更往南一些,已经进入滦南境内。

这里观河的视野本应更为宽广,只是过了盛夏雨季,水量骤减,草木也开始凋零,加上天空阴沉,不如上次体验好。

行向水宽处

行向水宽处

不过水落之后露出了铺满细沙的河床和沙堤,一时间让人仿佛置身敦煌大漠的月牙泉边,也不失为另一种奇妙的体验。

行向水宽处


行向水宽处


行向水宽处

行向水宽处

行向水宽处

"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清代洋务运动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左宗棠提笔题写于江苏无锡梅园的字词,说的是立志要高远、处事要平淡、心胸要宽阔。

行向水宽处


行向水宽处

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绝大多数人默默无闻,而后便永远消失,只有那些认识自己禀赋的人才过着一种双重的生活,他们既是演员又是观众。

行向水宽处

行向水宽处

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里说到:

君子之所以爱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素养,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鱼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业。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滉漾夺目。

行向水宽处

行向水宽处

自古以来,逍遥于山林皋壤以求心灵自在的思想为很多山水画家所崇奉,对郭熙也有至深的影响。

然而,作为宫廷内数一数二的画院画家,又备受一朝之主的青睐,要想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完全回归到“性本爱丘山”的本真状态,是几乎没有可能的。

显扬于世,就难免为名所困,而作为茫茫人海中的普通人就更难以免俗了。

行向水宽处

行向水宽处

不如多抽空拜访下大自然,感受一下天广地宽的辽远和豁达。

行向水宽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