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解的歷史密碼:李世民是鮮卑人嗎?

金匱之盟是否騙局?馬可·波羅來過中國嗎?韓非為何被殺?歷史上是否有香妃其人?諸葛亮是否造出木牛流馬?李世民是不是少數民族?嘉慶為何要殺掉和珅……本書彙集了大量歷史上懸而未決的懸疑迷案,試圖將歷史研究的科學性、知識性、探索性同民間傳說的趣味性融為一體,充分彙集關於歷史懸疑的各種說法,讓讀者在前人眾說紛紜的觀點中撥開歷史的迷霧,探究歷史的真相。


難解的歷史密碼:李世民是鮮卑人嗎?

李世民是鮮卑人嗎?

唐太宗李世民的確勝任了“濟世安民”的重任,堪稱一代明君賢主,然而他的身世之謎卻永遠被湮沒在簡略的正史記載之中。有考古學家根據《步輦圖》留下來的唐太宗李世民最早畫像推測,一代英明的君主李世民是鮮卑人的後裔。此言一出,立刻引起人們的議論,李世民是鮮卑人嗎?

李世民一家祖籍在今河北省趙縣,而李淵生於關隴,自稱祖居關隴,是西涼王李皓的後代,藉以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

然而這裡邊有幾個疑點:一是李淵一門在此之前到底如何,無法從歷史上考究得知;二是李淵自稱為西涼王李皓後代,到底是事實如此還是自抬身價?

根據可考證的歷史資料證明,唐太宗李世民的祖母,即唐高宗李淵的母親獨孤氏,是隋文帝的一名后妃的姐妹,屬於非漢族,所以李世民和隋煬帝之間還有著姨表關係。唐太宗李世民的母親竇氏也是鮮卑族人,而李淵一方的血統還沒有足夠的歷史證據進行論證。歷史上有以下幾種說法:賜姓大野部、河南破落李姓、老子李耳的後代等,其中最有可能性的說法是李世民是受胡人影響比較深的漢族人。現在一般的習慣說法是,唐太宗李世民是各民族的混血兒、民族大融合的產物,然而再進一步的研究卻步履維艱。認為李世民為鮮卑族後裔的觀點主要有以下論據:


難解的歷史密碼:李世民是鮮卑人嗎?

第一,立武則天為後印證了唐朝的胡俗。在胡人的風俗中有父死子娶母為妻的習俗,也有一家的男人共用一妻的故事。在昭君出塞的故事裡,王昭君在死了丈夫後就嫁給了自己的兩個兒子,而在唐朝帝王史中,也有一些類似的情況。唐太宗李世民、武則天與唐高宗李治之間的關係近乎亂倫。歷史上楊貴妃也是一例。楊貴妃本是唐玄宗之子壽王的妻子,卻被身為公公的唐玄宗討來做了妃子。這些為李唐王朝大臣們所不齒的關係是不是李氏家族身體裡流淌的胡人的血液在作怪呢?然而有的學者認為唐朝的這種風俗與胡人血統毫無關係。他們認為人性古今都是相同的,並且,在武氏十四歲入宮後唐太宗李世民都已經是五十多歲的老人了,而且行將就木,唐高宗李治自身也應該明白娶母本身就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但他可能因為意志薄弱受了武則天的擺佈,也可能是受了美色的誘惑,這不能牽強地和胡人的血統聯繫起來。

第二,從唐太宗的性格來判斷他的血統。李世民性格兇殘、野心勃勃,為李唐打下天下的戰功赫赫。貞觀年間,唐太宗平定東突闕,俘虜頡利可汗,解除了北邊的威脅;五年後,平定吐谷渾,俘其王慕容伏允;貞觀十四年,又平定高昌氏,於其弟置西州,並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魯番西)置安西都護府。晚年時,唐太宗戰志尤存,親征高句麗。唐太宗善騎射,一生過著不倦的戎馬生涯。這些都可以作為質疑他的血統問題的證據。在他的一生中,最大的政治風波莫過於使他得以登上王位的“玄武門之變”。這一段歷史為我們揭示出了一個性格兇殘、充滿野心的唐太宗李世民,與“貞觀之治”中的李世民判若兩人。然而有學者對將“玄武門之變”作為唐太宗李世民是胡人的依據持不同的態度。他們認為,自古宮廷皇室的權力之爭都是很殘酷的,這和他的血統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繫。唐太宗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也是形勢所迫,身不由己。

第三,李世民的唐昭陵獨特的墓葬顯示了突闕習俗。史書中關於昭陵記載,昭陵為唐太宗李世民的墳墓,有內外兩城。外城遺址已難以考證,門內當年建有獻殿,存放李世民生前服用器物。北門稱為玄武門,又稱司馬門。原有14個“蕃酋”的石雕像現在已不知何處,但是馳名中外的“昭陵六駿”浮雕還保存在西安碑林博物館石刻藝術陳列室裡。

“昭陵六駿”的確是李世民留下的又一個疑點:中國所有帝陵中,為什麼只有李世民的昭陵裡有戰馬石刻?唐太宗獨特的墓葬形式是否真的顯示了突闕的習俗?根據《突闕問題研究論文集》上面記載:馬是突闕人不可離開的伴侶,平時生活遊牧,戰時馳騁沙場。在突闕的葬俗中,有一種奇特的祭祀悼念馬功勞的習俗,一般有三種儀式。主人死後,隨從會騎著馬繞著死者墓地轉圈,然後把馬殺掉或者活埋到墳墓裡。然而李世民的墳墓昭陵至今未被打開,據稱也未被盜過,所以裡面的陪葬物品到底是些什麼現在只是猜測,或許若干年以後,我們可以從昭陵裡睡著的李世民自己那裡得到最真實的答案。

“狸貓換太子”乃小說虛構?


難解的歷史密碼:李世民是鮮卑人嗎?

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是兩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關於仁宗的身世,有一種至今流傳的說法,就是狸貓換太子的故事。

狸貓換太子的故事最早出於清代石玉昆編撰的《三俠五義》,《宋史》和畢沅編的《續資治通鑑》中也有這故事的影子,而狸貓換太子純屬子虛烏有。據野史傳說中記載,當年宋真宗最寵愛的妃子是劉德妃。這個劉德妃雖然只是個臨街撥鼓賣藝之人,但由於本人長得十分出色,所以被剛剛成年的太子趙恆,也就是後來的宋真宗看上,接著納入了王宮。昔日的太子趙恆登基成為皇帝之後,劉德妃更是從“美人”、“婉儀”,一直封到了“德妃”。只可惜劉德妃久久不能生育,劉為競爭皇后之位,便想出了“借腹懷胎”的詭計。她利用身旁一個長得有些姿色的姓李的侍女,引誘宋真宗上鉤。一次在劉德妃沐浴之時,真宗果真臨幸了這個李姓侍女,不久侍女就懷孕了,這時劉德妃也裝做懷孕的樣子,等到十月分娩的時候,兩個龍種先後呱呱落地。劉德妃採取了狸貓換太子的卑劣手段,讓真宗將李姓侍女打入冷宮,劉德妃自己卻如願以償地登上了夢寐以求的皇后寶座。

在《宋史》中專門記載了李宸妃其人其事。李宸妃是劉德妃的侍女,在懷上龍子時,劉德妃就已被立為皇后,掌控後宮。在李宸妃生下後來的仁宗之後,劉德妃立刻就把孩子從李宸妃懷裡奪走交楊淑妃撫育,說是自己的親生兒子,並請皇帝把李宸妃生下的兒子趙禎立為太子,將真相一下子隱瞞了幾十年。真宗去世後,十三歲的趙禎即位,也就是宋仁宗。天聖九年,仁宗生母李宸妃病危,劉太后晉升她為宸妃。次年,李宸妃去世。劉太后本想只以妃子之禮下葬李宸妃,可是宰相呂夷簡卻上書給劉太后說,仁宗現在雖然並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李宸妃,可是在太后百年之後,一定會有人向仁宗稟告實情的,如果仁宗因此怪罪太后家人,那就不是誰可以控制得了的,所以應當以一品禮安葬李宸妃,那時即便誰要說什麼壞話,仁宗也不會拿劉家怎麼樣的。劉太后於是就下令以一品禮安葬李宸妃。宰相呂夷簡又暗中吩咐內侍押班給李宸妃穿皇后裝入斂,並使用水銀寶箱,劉太后也一一默許了。李宸妃的喪禮因此舉行得極為隆重。劉太后去世後,果然就有人告訴了宋仁宗他的生母其實是李宸妃。仁宗十分悲痛,他號啕大哭,甚至下了哀痛詔自責。他認為這一切都是劉太后的錯,是劉太后讓自己不能盡孝,不能享天倫之樂,於是,他下令包圍了劉太后孃家的府第。這時宰相呂夷簡急忙覲見,勸說仁宗,太后雖然不義,可是以皇后禮儀厚葬宸妃,就表明她已有自悔之心;雖然劉太后不是陛下的生母,可是對陛下仍有撫育之情,這種恩情陛下又怎能忘呢?

這一番話使仁宗冷靜下來,仁宗命李宸妃的弟弟李用和檢查了李宸妃的下葬,一看生母沒有鴆殺、殘害或者虐待的跡象,還穿了皇后服下葬,這才下令解除對劉姓親屬的包圍。

所以,從《宋史》中的記載來看,歷史上不存在“狸貓換太子”一事,李宸妃也沒有流落到民間。那麼,為什麼會出現包拯為李宸妃鳴冤這樣的故事呢?

石玉昆在《三俠五義》中把發生在宋仁宗皇礻右二年的假冒皇子案與狸貓換太子的故事連接起來。據《續資治通鑑》記載,當時有個名叫冷青的人,其母王氏曾在皇宮中擔任過雜役,出宮後嫁給醫生冷緒。及冷青長大,漂泊到廬山,竟多次聲稱他是皇子,是其母在皇宮中有孕出宮而生。有個好事的和尚,名叫全火道,把冷青帶到京城。冷青於是在大眾場合傳播,多次被人圍觀。當時任開封知府的錢明逸聽到此事,將其捕捉歸案,但冷青言之鑿鑿,喝令錢起坐,錢也為之起坐。為了不使事態擴大,錢以狂人為口實,準備把冷青發配汝州。推官韓絳認為事實不明確,冷青還是個不明來歷的人,於是,宋仁宗把這宗案子交給掌管知諫院的包拯審理。經過包拯調查,王氏確實在宮中打過雜,嫁給冷緒後,也是先生女而後生男。包拯以冒充皇子罪處死冷青,而決案的知府錢明逸也被降為蔡州知府。可見,宋仁宗從未被狸貓換過。小說本來就是移花接木的,我們不能把它當做真正發生過的歷史事實。

歷史上是否有香妃?

清末以來我國的稗官野史和民間傳說中一直流傳著一個關於香妃的傳奇故事。在民間傳說中,香妃是個傳奇的人物,1745年,香妃出生於新疆喀什的一個維吾爾族家庭,後來被小和卓木納為妃子,因為身上有一種奇香,所以被人們稱為香妃。後來,新疆的大小和卓木叛亂,乾隆皇帝派大將軍兆惠前去平叛,在後宮的香妃也被兆惠俘虜。兆惠為了討好乾隆皇帝,就把身有異香的香妃獻入宮中。乾隆見香妃“玉容未近,芳氣襲來,既不是花香,又不是粉香,別有一種奇芳異馥,沁人心脾”,但是宮中的太監叫她向乾隆皇帝行禮,她卻絲毫不睬,只是淚眼盈盈。

後來,乾隆皇帝帶著香妃到江南遊玩散心,到了杭州的時候,乾隆企圖強行臨幸香妃,香妃一急之下竟取出一柄刀光閃閃的匕首來,想刺殺乾隆,乾隆給嚇了一跳,從此再也不敢強迫香妃,可是後來這件事情傳到了慈寧宮皇太后的耳中,皇太后恐怕乾隆被害,就趁著乾隆外出遊玩的機會,將香妃召入宮中,逼她自盡了。香妃臨終的時候留下遺言說,我死後請把我的屍體運回新疆,我要長眠在家族的陵墓裡。乾隆回宮後,見香妃已死,大哭了一番。後來,因懷念香妃又讓宮廷畫家、意大利人郎世寧依照香妃生前的樣子畫了一幅“香妃戎裝像”掛在宮中,然後又依照香妃的遺言,派圖爾都的妻子蘇黛香等人將香妃的遺體護送回新疆,蘇黛香一行人在路上陪著靈柩整整走了三年才到達香妃的故鄉喀什,後來香妃被安葬在阿帕克和卓陵墓內。這座墓後來就被當地的人稱為香妃墓。

當然這只是傳說故事中香妃的形象。真正的香妃是什麼樣子的呢?據著名歷史學家孟森教授在1937年考證,其實香妃就是歷史上的容妃。這個結論在當時引發了極大的爭議。這件事一直到了1979年,河北省遵化縣馬蘭峪的清東陵裕妃園寢內的一座墓自然坍塌,在露出的木板上刻有“奉至仁至慈的安拉之名”的阿拉伯文字。後來,考古學家最終確認此墓就是乾隆的維吾爾族妃子容妃的墓。後來,又將墓中出土的文物同孟森教授的考證一對照,發現孟森教授所說的“香妃就是容妃”的結論可能是正確的。

後據學者考證,容妃生於雍正十二年(1734)九月十五日,比乾隆小二十三歲,是新疆回教的始祖派噶木巴爾的後裔,其族為和卓,故稱和卓氏。1758年,大將軍兆惠率領清軍進攻大小和卓的叛軍時,被大小和卓以重兵圍困,形勢十分危急。是容妃的五叔額色尹和哥哥圖爾都,率領布魯特騎兵出擊喀什噶爾,迫使叛軍分兵救援。兆惠才得以乘機反攻,獲得大勝。後來,在圖爾都等人的協助下,清軍終於平息了打下和卓木的叛軍,額色尹也因功被清朝封為輔國公。容妃就是在這一時期隨著哥哥等人進京的。

此後不久,她就被乾隆召入宮中封為“和貴人”,時年二十六歲。和卓氏入宮後,很得乾隆的寵愛,很快就被冊封為容妃。容妃進宮以後,一直堅持遵守伊斯蘭教的習俗,她在宮中被允許穿著本民族的服裝。為照顧容妃的飲食,乾隆皇帝為她配備了一名叫努伊瑪特的維吾爾族廚師。容妃在乾隆宮中的地位很高,在皇后死後,她的排位已經在各妃中名列第三了。乾隆五十三年(1788)容妃病逝,終年五十五歲。容妃病逝之後被葬在河北清東陵的裕妃園寢內。

但是,也有人對此結論提出異議。容妃原名為買木熱·艾孜木,出生於回疆貴族,而傳說中的香妃則名為伊帕爾汗,出生於回疆的一個貧民家庭。另一方面如果認定河北清東陵的容妃墓就是香妃墓的話,那喀什噶爾的那座被當地人稱為阿帕克和卓的香妃墓又作何解釋呢?另外,如果容妃就是香妃的話,為什麼史學家沒有在清宮檔案及其他的歷史典籍中找到一點關於容妃有“體香”的記載?所以,人們認為現在還沒有充足的證據證明容妃就是傳說中的香妃娘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