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彈”降臨——R7 4800H簡單測試

自2017年發佈以來,AMD的Ryzen銳龍系列CPU一路高歌,著實給了英特爾不小的壓力。特別是ZEN 2架構的3900X、3950X、3960X、3970X、3990X“五虎將”,以強大的性能和極具性價比的價格讓不少人直呼“AMD YES!”

然而,種種輝煌戰績只停留在桌面平臺,在移動平臺AMD一直沒什麼聲音,2019年Q1推出的R5 3500U和R7 3700U低壓CPU主打性價比,並沒有什麼讓人眼前一亮的地方;R7 3750H和R5 3550H更是讓人大跌眼鏡,以為期盼已久的標壓Ryzen移動版來了,結果只是低壓核心提頻拉功耗,整體性能還不如i5-8300H。在這一年的移動平臺上,AMD看似“棄療”了。

“核彈”降臨——R7 4800H簡單測試

直至19年年末,基於ZEN 2架構的移動版Ryzen開始走漏風聲;2020年1月初CES的AMD發佈會上,蘇媽展示了最新的R7 4800H的部分規格;1月下旬,外媒開始洩漏各種跑分情況。而在3月上旬,我終於拿到了一臺搭載R7 4800H的遊戲本。

是的,它終於來了。


一、架構展示

“核彈”降臨——R7 4800H簡單測試

ZEN 2架構早在桌面平臺的產品發佈時就已經為大家所知曉了,而移動平臺上的ZEN 2處理器,架構和桌面平臺差不多。ZEN 2移動版處理器最高規格是8C16T,由兩個CCX組成,剛好就是桌面處理器的一個CCD。每個CCX包含4個核心,每個核心分別擁有8-way 32KB的指令緩存和數據緩存、512KB的L2緩存以及1MB的L3緩存,兩個CCX合計就有4MB的L2和8MB的L3。這個架構和桌面版沒太大區別,只是L3直接砍剩四分之一,可能和IO Die整合進CPU中有關。

“核彈”降臨——R7 4800H簡單測試

ZEN 2移動版有了核顯,代號依舊是Vega,而非網傳的Navi,但同樣用上了7nm工藝,頻率進一步提升的同時,根據官方PPT,功耗依舊保持15W。

“核彈”降臨——R7 4800H簡單測試

整個Renoir APU架構如圖所示,注意Renoir支持的內存頻率最高可達DDR4 3200MH,LPDDR4x則支持到4266MHz,這給CPU和核顯提供了充足的帶寬。


二、R7 4800H規格簡介

“核彈”降臨——R7 4800H簡單測試

“核彈”降臨——R7 4800H簡單測試

R7 4800H,核心代號“Renoir(雷諾阿)”,FP6封裝(CPU-Z識別錯了),工藝製程為臺積電7nm。基礎頻率2.9GHz,最大加速頻率4.2GHz,注意Ryzen沒有所謂的單核最大頻率和全核最大頻率,只要功耗給得足夠,理論上全核心也能達到標稱的最大加速頻率。R7 4800H標稱TDP 45W,可調整範圍(cTDP)是35W~54W,在我測試的機器上,FAST PPT Limit為65W(類似PL2,不一定能達到最高,而且只有5秒)。重點來了:8核心16線程,直指英特爾的i9-9980HK。

“核彈”降臨——R7 4800H簡單測試

如前文所述,R7 4800H支持內存的頻率進一步提高,支持DDR4 3200MHz,目前英特爾移動平臺的標壓CPU支持的內存頻率還停留在最高2666MHz,搭載低壓CPU的機器倒開始陸續有3200MHz、3733MHz內存的產品出現。高頻內存主要對核顯機器意義較大,

對CPU的性能表現也有影響,所以要注意接下來的性能測試結果,都或多或少會有高頻內存的影響。


三、理論性能測試

“核彈”降臨——R7 4800H簡單測試

“核彈”降臨——R7 4800H簡單測試

部分性能測試結果如上圖,不出意外的很好很強大。由於核心規格已經是8C16T,跑分上不出意外,比肩i9-9980HK。但要注意在測試的機器上,R7 4800H只有5秒的65W“PL2”,長時功耗是54W,這樣的功耗設定,能追上PL2=107W、PL1=60W的i9-9980HK,不得不讓人感嘆7nm工藝以及ZEN 2架構帶來的能耗比。

值得一提的是,R7 4800H在象棋、R15、R20的單核分數已經和i7-9750H平起平坐;在另一項測試POV-Ray 3.7中,R7 4800H單核465.35,i7-9750H單核431.97,單核性能不再是Ryzen CPU的弱項了。

“核彈”降臨——R7 4800H簡單測試

長時間循環測試也是少不了的,我收集了部分機型的R15循環跑分進行比較,可以看到R7 4800H循環跑分要明顯領先,而且作為對比的i7-9700K和i7-9750H分別來自Alienware Area 51m和冰刃3sp,這兩的散熱和調教都很猛。不過在“核心即是王道”的R15面前,核心數不佔優的CPU只有被虐的份。

注意R7 4800H的R15跑分並不是“一帆風順”,有明顯的起伏,這是為什麼呢?

“核彈”降臨——R7 4800H簡單測試

結合上圖的曲線就可以明白了,觀察發現,所有1800cb左右的成績,CPU的頻率不外乎都能上到4.0GHz左右,功耗也能達到FAST PPT。但曲線的形狀仍然不太具有規律性,有些循環週期出現無法到達60W的情況。

“核彈”降臨——R7 4800H簡單測試

先放下R15,來看更加嚴苛的R20循環測試。這回我收集了同核心數的i9-9980HK、i9-9900K的數據,可以看到核心數相同後,GT76上的i9-9900K憑藉著測試時150W左右的功耗,跑分和R7 4800H拉開了500cb;而戰斧700上僅有60W的i9-9980HK(沒開強冷),成績比R7 4800H低了300cb;i7-9750H再次墊底。

“核彈”降臨——R7 4800H簡單測試

R20循環的情況比R15循環要規律得多,觀察發現從第二次跑分後,接下來每個循環,CPU的頻率都會先衝上全核4.3GHz的高頻,然後迅速降低到全核3.5GHz左右再回升,這種“過山車”頻率的原因則是每次衝擊高頻時,CPU溫度都會升至95℃觸發溫度牆,迅速降頻降溫後再回升。循環過程中,CPU功耗穩定值是54W,符合cTDP的範圍;降頻時最低下探到39W,對應分數則是從4210+到4160+。

對比R20,也就不難猜測R15為何沒啥規律還頻繁出現低分了:R15測試的壓力太小了,8C 16T完成的時間很短,在衝上全核4.3GHz觸發溫度牆降頻後,降頻週期還沒過,測試已經連著完成了2個,於是在第二個測試末尾再衝上4.3GHz,結果測試結束了,下一個測試開始時CPU頻率又掉了下來……不過有人和我一樣測試兩臺FA506IU的R15循環,全程都沒掉下1800cb,估計是散熱比較給力或者CPU體質較好。

“核彈”降臨——R7 4800H簡單測試

60W的i9-9980HK跑分比不過R7 4800H的原因,也可以從循環時的情況中找出來。在R20循環中,i9-9980HK高頻非常突出,但大部分過程是在3.4~3.5GHz的頻率下完成;R7 4800H則是在3.68GHz下完成,結果就是高了300cb。

“核彈”降臨——R7 4800H簡單測試

誇了那麼久,R7 4800H有沒有弱勢項目呢?有的。雖然ZEN 2架構補全了之前殘缺的AVX2指令集,但依舊不支持AVX512指令集。

“核彈”降臨——R7 4800H簡單測試

和目前支持AVX512的英特爾移動平臺處理器i7-1065G7相比較,R7 4800H還是靠規格強行“碾壓”過去,但單線程的領先幅度已經很小了。

“核彈”降臨——R7 4800H簡單測試

AIDA64 GPGPU測試中,R7 4800H整數性能的領先幅度也大幅縮小,64bit整數性能甚至不如i7-1065G7。在這些測試中,i7-1065G7“越級”挑戰比自己規格高得多的R7 4800H,雖然不太公平,但取得的成績已經不錯了。只能說英特爾移動平臺產品上市節奏還是太慢,支持AVX512的移動版CPU目前只有Ice Lake-U,標壓估計要等Tiger Lake了。


四、應用和遊戲測試

理論測試做得再多,也可能離我們的實際應用場景有點遠,因此我測試了R7 4800H(華碩FA506IU)使用Ps、Pr時的性能表現,以及遊戲中的性能表現。

“核彈”降臨——R7 4800H簡單測試

Ps Benchmark測試中,搭載R7 4800H的FA506IU比Y9000X和小新Pro13高,這是理所當然的,但被搭載i9-9980H的MBP16拉開明顯差距。

“核彈”降臨——R7 4800H簡單測試

可以看到在大部分具體項目上,FA506IU所需的時間都比MBP 16要長,計分的項目中分數也比不過MBP 16。

“核彈”降臨——R7 4800H簡單測試

一開始我還納悶為啥會差那麼多,直到我看到了這張圖……注意看Core 7的頻率,其它核心都是頻率瞬間大起大落,只有它較為穩定地維持高頻,典型的“一核有難,7核圍觀”……這種情況能比得過單核高頻佔優勢的i9-9880H才怪呢,更何況MBP還有Mac OS的優化加持。

“核彈”降臨——R7 4800H簡單測試

“核彈”降臨——R7 4800H簡單測試

“核彈”降臨——R7 4800H簡單測試

Ps尚且如此,遊戲就更不用說了。我簡單測試了三款單機遊戲:刺客信條、地鐵和全面戰爭三國,都使用自帶的Benchmark測試。同時,我也在Y7000-2019上進行了同樣的測試,後者的CPU是i7-9750H。

“核彈”降臨——R7 4800H簡單測試

對比的結果同樣讓人略感遺憾:R7 4800H在這個簡單的遊戲實測中並不佔優,基本都落後i7-9750H一兩幀,原因想必大家也心知肚明——大部分遊戲並不偏重多核,而更偏重單/雙核高頻,這顯然是英特爾的強項。

“核彈”降臨——R7 4800H簡單測試

“核彈”降臨——R7 4800H簡單測試

拿運行全戰三國時的情況來舉例,同樣只有Core 7的頻率比較穩定,反觀i7-9750H,全核心頻率都穩定維持高頻。結合功耗的變化(第二張圖右下角)來看,R7 4800H峰值功耗只有54W,平均25W,功耗隨使用率改變。注意此時8個核的頻率只有Core 7正常,其它核心頻率波動很大,所以功耗就下來了。

“核彈”降臨——R7 4800H簡單測試

而Y7000-2019的曲線是這樣的,注意峰值功耗到了79W,平均48W,保證了核心在高負載時有足夠的功耗維持高頻。從這點上,不難看出英特爾在

功耗和頻率的控制上更勝一籌。

“核彈”降臨——R7 4800H簡單測試

“核彈”降臨——R7 4800H簡單測試

最後的Pr測試,R7 4800H終於挽回尊嚴,發揮了它真正的實力。在Benchmark中,它與MBP 16中60W的i9-9880H不相上下;在實際渲染過程中,使用OpenGL加速的FA506IU比Y9000X快了26分鐘,使用CUDA加速後快了6分鐘,換算成百分比都在30%以上。

小結一下:對於不需要多核、無多核優化,但很依賴高頻的應用,比如大部分遊戲,R7 4800H不會遜色於對手,之前理論測試也證明了它單核性能已經提高,但同時它多核的優勢也無法體現,反倒因為8C16T的規模使得自身很難衝擊高頻,容易受限於機器本身的功耗策略和散熱能力。


五、核顯簡介和測試

測試AMD的CPU,核顯是不得不提的一項。AMD的核顯向來是強於對手英特爾,這次也不例外。

“核彈”降臨——R7 4800H簡單測試

“核彈”降臨——R7 4800H簡單測試

這個核顯GPU-Z暫時無法完整識別,HWiNFO64也只認出個代號,根據現有消息名稱是Vega 7,和ZEN+的CPU上的核顯同樣的命名方式。7組CU,GPU-Z給出的流處理器數量是448,也就是一組64個,和之前的Vega 10同樣的數量,不知道信息是否準確(我不太瞭解AMD的顯卡……)。

核心頻率相比之前的Vega 10提高了200MHz,固定顯存被華碩限制在512MB,位寬依舊是128bit。

“核彈”降臨——R7 4800H簡單測試

“核彈”降臨——R7 4800H簡單測試

直接看性能測試成績,和之前外媒洩漏的信息基本一致:性能介於MX250的標準版和低功耗版之間,比英特爾的Iris Plus 940高到不知道哪裡去了~當然,要注意的是Vega 7的成績有高頻內存的功勞。

“核彈”降臨——R7 4800H簡單測試

“核彈”降臨——R7 4800H簡單測試

“核彈”降臨——R7 4800H簡單測試

實際跑遊戲的話,大型單機肯定是應付不了了,網遊中對性能要求較高的DOTA2倒是跑出了不錯的幀數。雖然在遊戲幀數上還是比不過MX250低功耗版,但考慮到這是核顯,能以平均60幀的幀數跑最高特效的DOTA2,已經是很不錯了。

“核彈”降臨——R7 4800H簡單測試

DOTA2遊戲過程中,除了中途莫名其妙的掉幀之外,核顯一直以最高頻率運行,使用率也是100%,但軟件檢測到的功耗有點奇怪——它比CPU功耗還高。這裡應該是HWiNFO64本身的問題,遺憾的是至今我沒找到能100%準確顯示核顯功耗的軟件,包括AMD自己的軟件也暫時不支持R7 4800H,只能等以後AMD官方的軟件更新了。

“核彈”降臨——R7 4800H簡單測試

但話又說回來,GPU-Z的功耗監控似乎正常的,運行GPU-Z的渲染小測試,可以看到功耗能到27W,平均大致在22W左右,電壓1.362V,著實不低。這功耗和官方PPT上註明的不太一樣……說好的15W呢?

“核彈”降臨——R7 4800H簡單測試

擔心GPU-Z檢測不準確,我直接查看功率插座的數值,上圖是機器待機時的功耗,27.22W。

“核彈”降臨——R7 4800H簡單測試

運行GPU-Z小渲染時,功率插座顯示54.52W,二者相差27.3W,這個差值一直在波動中,和GPU-Z測試到的相差不大,所以GPU-Z的數值有可能是準確的。

“核彈”降臨——R7 4800H簡單測試

基於此,查看GPU-Z運行小渲染時記錄的數據,可以發現Vega 7平均功耗為19W,峰值可到達44W,平均功耗也正好介於MX250標準版和低功耗版之間,高於官方PPT的標註。

所以7nm Vega 7的性能確實有明顯提高,但除了製程工藝的提升帶來的高頻優勢之外,實際功耗也一併提高了。這麼看來它能打敗Iris Plus 940也是必然的——後者的平均功耗只有9W左右。


五、總結

這篇文章總結應該是最簡單的了,跟我一起喊六個字母:_____,________!

言歸正傳,理論性能強無敵,實際應用只要多核優化好的,R7 4800H基本能發揮到i9-9880H到i9-9980HK的水平(同功耗下),吊打i7-9750H;AVX512的應用則是先天劣勢,但目前對手的產品更是先天“殘疾”。但是對於遊戲這樣注重單/雙核+高頻的應用,英特爾的CPU還是略勝一籌,但R7 4800H也不差。

從我誤入貼吧開始瞭解筆記本電腦時,AMD就因為A6、A8、A10等“物理四核”的低性能CPU,沒少挨用戶和玩家的白眼。在Ryzen面世之前,AMD在移動平臺一直沉寂,英特爾一家獨大了起碼有8年,哪怕到2019年AMD在移動平臺面對英特爾也是不堪一擊。

然而今天,AMD終於帶著ZEN 2這個殺手鐧迴歸了,而且一到來便給這個死氣沉沉的市場扔下了一顆“核彈”——R7 4800H。說它是核彈不只是因為它堪比i9-9980HK的性能,更因為它極具性價比的價格——搭載它的是一臺華碩FA506IU,說白了就是墜機堡壘。在墜機堡壘上出現一顆8C16T性能堪比i9的CPU,而墜機堡壘撐死也只是一臺中端的遊戲本,那麼R7 4800H的機器最低能到什麼價格,不難想象吧?

AMD的Ryzen在桌面平臺上的強勢,使英特爾不得不跟著打起了“核戰爭”,普及了6核,高端CPU上了8核甚至10核。現在在移動平臺,AMD再次重拳出擊在中端遊戲本上普及8核,英特爾這回該如何出招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核彈”降臨——R7 4800H簡單測試

更新:今天終於從大佬那拿到了能準確監控APU功耗的工具,順手重新跑了個GPU-Z小渲染記錄功耗。核顯頻率上可能出了點問題,不知道為啥還記錄了待機時的頻率,明明我是渲染開始後才記錄的,所以其實全程頻率都保持在1600MHz。看功耗部分,由於R7 4800H上沒有單獨記錄核顯功耗的傳感器,軟件中只能看到整個CPU的總功耗,所以功耗曲線會頻繁地向20W波動,平均值是15.9W,證明7nm Vega 7的功耗確實是官方標示的15W。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