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制砂是如何成為市場趨勢的?


​ 近兩年,隨著環保整治力度的不斷加大,傳統的粗放型砂石企業相繼停工、整頓,面臨轉型升級,天然河砂產能也隨之驟減。而砂石作為重要的建築材料和混凝土原料,廣泛應用於房屋、道路工程層建設,市場需求巨大。通過石料破碎後再打磨而成的機制砂,正在逐步成為天然砂石的替代,機制砂的應用也已經成為全球的普遍趨勢。那麼與各種河砂、海砂、山砂等天然砂石料相比,機制砂的優勢體現在哪兒?

機制砂是如何成為市場趨勢的?


1.質量優勢

料源固定、穩定,機械化的生產方式,質量穩定、可調、可控。

2.品質優勢

有較高的表面能和親水性;有完整的級配;顆粒級配穩定、可調整;粒形可改善。

3.管理優勢

有穩定的法人主體,實行採礦許可,有固定的經營場所,易追溯。

4.資源優勢

除礦山外,可利用各種廢棄資源,如尾礦和建築垃圾。

5.粘合性和抗壓性

機制砂的顆粒度不規則,在使用水泥等結構粘合時,往往有更好的粘合度,更抗壓,使用壽命也更長。

6.組成結構

人工制砂一般是人為選定的原料,材質均一、穩定,礦物成分和化學成分與原料是一致的,沒有天然河砂那樣複雜。

7.細度模數

一般天然河砂,一種細度模數,可以有多種級配,機制砂的細度模數可以人為的通過生產工藝來控制,按用戶要求來組織生產,這是天然河砂所不能做到的。

機制砂是如何成為市場趨勢的?

推動機制砂的動力還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1.天然河砂枯竭

隨著基本建設的日益發展,特別是近幾十年超常規、跨越式發展,我國很多地區經過幾十萬年形成的天然河砂資源幾乎用盡,影響建設工程進一步發展。

2.節能環保的需要

在巨大的利益驅動下,天然河砂存在嚴重亂採、亂挖現象,改變了河道走向,影響河堤安全,破壞魚類生存環境,影響防洪,汙染地下水質,影響景觀。這種現象必須要有所改變,而機制砂是一種重要的替代資源。

礦山在開採和加工過程中產生大量尾礦沒有合理利用,特別是小型礦山,尾礦隨意堆放,佔用土地,汙染環境,埋下隱患;在城市規劃建設中,產生大量建築垃圾,這些都可以通過細碎機等設備進行破碎,用來生產加工機制砂骨料,同時也能促進資源利用。

3.高性能混凝土技術發展的需要

隨著混凝土技術的迅速發展,高性能混凝土和結構性高強度混凝土的耐久性等綜合性能對砂石骨料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要求骨料具有穩定的質量,良好的級配和粒形,而滿足要求的天然河砂越來越少,機制砂是很好的選擇。

機制砂不僅來源廣泛,材質穩定,易於操作和控制,性能良好,能夠滿足建築需求,而且經濟可行,是未來建築市場的發展方向,對於天然環境的保護也十分有利。伴隨著各類企業對機制砂業務的佈局建設、產業結構的進一步調整優化,未來減少甚至徹底告別使用天然砂石,已經成為上下游企業的基本共識。現在市場需求還有比較大的缺口,無論是對於環境保護,還是從工程質量角度出發,大規模建設和佈局人工制砂、機制砂,它是個必然趨勢。

>>>>機制砂的缺點

1.顆粒級配差

天然砂顆粒渾圓,表面光滑。天然中砂細度模數多為2. 6 3. 0,級配較好,對混凝土的工作性十分有利。機制砂顆粒尖銳,多稜角,表面粗糙,細度模數多為3. 0以上,與天然河砂相比,機制砂的顆粒級配稍差,大於2. 5 mm和小於0. 08 mm的顆粒偏多,導致混凝土的和易性較差,容易引起混凝土的外觀質量缺陷。機制砂母材的變化會引起機制砂質量的波動,給施工質量的控制帶來一定的難度。但是,機制砂的缺點可以通過選擇合適的碎砂設備、合理利用砂中含石粉量、調整砂率,以及選用合適的外加劑等措施來克服。

2.含泥量多

機制砂含有一定量的石粉。石粉和泥的粒徑雖然都小於0.075mm,但是他們的成分不同,細度相差也比較大。泥顆粒大多小於0.016mm而石粉顆粒大都在0.016mm-0.075mm之間。泥吸附在砂的表面,妨礙砂和水泥的粘結,而適量的石粉卻可填充在水泥、細砂的空隙之間,使機制砂混凝土的工作性增強。

因此,如何解決機制砂含泥量多這一問題顯得尤為重要,陝西龍賓立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聚羧酸專用抗泥保坍劑是一種專門針對機制砂、沙漠砂和旱砂配製商品混凝土時使用的高效減水劑或泵送劑。該產品具有優異的抗泥性、坍落度保持性、高倍率引氣性等特點,具有保坍、引氣、減水、保水等功能。採用本抗泥保坍劑復配的減水劑不僅可以有效解決機制砂含泥量多這一問題還可以大幅減低成本。 歡迎致電 029-87577177 瞭解更多產品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