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11·11”設為“全民公筷行動日”,沒必要


將“11·11”設為“全民公筷行動日”,沒必要


文 | 嚴奇

過去一週,浙江多地進入兩會時間,“公筷公勺”的話題成為委員關注的話題之一。在剛落幕的杭州市兩會上,市政協委員、浙江傳媒學院教授葛繼宏帶來的一份關於“將11月11日設為‘全民公筷行動日’”的建議,引發熱議。(4月28日《錢江晚報》)

眼下,公筷公勺正逐漸成為各地餐桌的“標配”。“11·11”的文字形象與筷子的物質形象十分貼近,將11月11日設為“全民公筷行動日”,用節日效應推動公筷公勺的普及,看似有積極作用。然而,真是有必要嗎?

首先,眾所周知,11月11日也是“光棍節”,也是知名的網購“雙十一”節。民眾的精力難以從一個節日,轉變到另一個節日。“全民公筷行動日”易被奪走眼球,有被遺忘的可能。

其次,“分餐用公筷”的倡議早就存在。1993年,中國烹飪協會多次向全國餐飲業提出“分餐制”改革。只是,有礙於根深蒂固的合餐觀念,所以一直沒有得到全面推廣。眼下,民眾對疫情防控的普遍關注,加速了公筷公勺的使用。公筷公勺並不是一個新鮮的事物,大家對它還是清晰認識的。所以,不需要從零開始,設立節日單獨宣傳。

再次,自疫情發生以來,各地相繼開展了推廣使用公筷公勺的管理及宣傳活動。從調查情況看,各地民眾的認可程度較高。例如,上海地區調查顯示,有92%的市民贊成使用公筷公勺。圍桌吃飯,當大多數人都能自覺使用公筷公勺時,就能形成群聚效應,改變少數人的就餐習慣。往長遠看,設立“全民公筷行動日”的必要性不強。

最後,為了推廣一個飲食就餐習慣,專門設立一個節日,必定會佔用不少的行政、輿論及物質資源。推廣公筷公勺是為了防範病毒病菌傳播,基於的是維持公共衛生秩序的大環境,而現階段關於健康衛生的節日、活動日並不少。例如,國內有“全國愛國衛生月”,全球有“世界衛生日”。利用好已有的節日,推廣一類就餐習慣,成本更低,效益更強。

說到底,設立“全民公筷行動日”,是疫情熱度催生的一個話題,是全民關注“公筷公勺”使用的結果。與其新增一個“行動日”,不如利用好已有的節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