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11·11”设为“全民公筷行动日”,没必要


将“11·11”设为“全民公筷行动日”,没必要


文 | 严奇

过去一周,浙江多地进入两会时间,“公筷公勺”的话题成为委员关注的话题之一。在刚落幕的杭州市两会上,市政协委员、浙江传媒学院教授葛继宏带来的一份关于“将11月11日设为‘全民公筷行动日’”的建议,引发热议。(4月28日《钱江晚报》)

眼下,公筷公勺正逐渐成为各地餐桌的“标配”。“11·11”的文字形象与筷子的物质形象十分贴近,将11月11日设为“全民公筷行动日”,用节日效应推动公筷公勺的普及,看似有积极作用。然而,真是有必要吗?

首先,众所周知,11月11日也是“光棍节”,也是知名的网购“双十一”节。民众的精力难以从一个节日,转变到另一个节日。“全民公筷行动日”易被夺走眼球,有被遗忘的可能。

其次,“分餐用公筷”的倡议早就存在。1993年,中国烹饪协会多次向全国餐饮业提出“分餐制”改革。只是,有碍于根深蒂固的合餐观念,所以一直没有得到全面推广。眼下,民众对疫情防控的普遍关注,加速了公筷公勺的使用。公筷公勺并不是一个新鲜的事物,大家对它还是清晰认识的。所以,不需要从零开始,设立节日单独宣传。

再次,自疫情发生以来,各地相继开展了推广使用公筷公勺的管理及宣传活动。从调查情况看,各地民众的认可程度较高。例如,上海地区调查显示,有92%的市民赞成使用公筷公勺。围桌吃饭,当大多数人都能自觉使用公筷公勺时,就能形成群聚效应,改变少数人的就餐习惯。往长远看,设立“全民公筷行动日”的必要性不强。

最后,为了推广一个饮食就餐习惯,专门设立一个节日,必定会占用不少的行政、舆论及物质资源。推广公筷公勺是为了防范病毒病菌传播,基于的是维持公共卫生秩序的大环境,而现阶段关于健康卫生的节日、活动日并不少。例如,国内有“全国爱国卫生月”,全球有“世界卫生日”。利用好已有的节日,推广一类就餐习惯,成本更低,效益更强。

说到底,设立“全民公筷行动日”,是疫情热度催生的一个话题,是全民关注“公筷公勺”使用的结果。与其新增一个“行动日”,不如利用好已有的节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