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三番之亂,以另一種角度,來看康熙在無兵可用是如何平定

每一次人們說起清朝,尤其是這個王朝閉關鎖國的政策,就是繞不開的話題,很多人都覺得呢。閉關鎖國,是中國近代落後與西方的主要原因。那麼問題就來了,大清為什麼要關起門來呢?開著門不行嗎?

歷史上三番之亂,以另一種角度,來看康熙在無兵可用是如何平定


話說公元,1673年的冬天愛新覺羅玄燁,坐在了皇位上滿臉的血滿了惆悵。因為他不知道這張寶座還能坐多久,也不知道康熙的這個年號還能用多久。

往前推12年玄燁的老爸順治皇帝英年早逝,八歲的玄燁早早的接了班。因為玄燁年幼,都是幾個扶正大臣在管事兒。那直到15歲玄燁正式上位,也就是親自開始管理朝政,他開始品嚐權力蛋糕的滋味。

歷史上三番之亂,以另一種角度,來看康熙在無兵可用是如何平定

可萬萬沒想到呢,剛吃了兩口就發現不對勁,不光不好吃怎麼還有點噁心呢?原來局勢不妙啊,首先呢就是三藩。清軍入關以後把三位漢人降將封了世襲的藩王,各自領兵永遠鎮守南方邊境的雲南,廣東,福建。可萬萬沒想到的是三番逐漸做大,竟然有了不軌的苗頭。那這三位呢,現在都不太聽這個老大的指揮了,也在心裡有了一個小九九。不光是在轄區橫著走,還敢隨便把老大派來的人給撤掉,然後呢換成親朋好友。甚至私自制造錢幣,那自然歸屬三藩的軍隊,也只聽從這三位王爺的指揮。

歷史上三番之亂,以另一種角度,來看康熙在無兵可用是如何平定

小皇帝很清楚,按照這個態勢,用不了多久呢,他們就得翻了天吶。換誰心裡會舒服呢,立馬撤一刻,不能等。可是用什麼藉口呢?哎哎,正愁呢!沒人教,天上的放下一個粘豆包。這一年的春天,平南王尚可喜。因為跟兒子不和,打報告要求回東北養老。這一個可算是找到了一個藉口,馬上下通知撤掉老上家這個番,雖然一直有傳言說要撤藩,但他們的估計是不敢撤。一個呢是邊境不穩,即便撤也不會這麼快。在一個三番實力如此雄厚,真的要動他們,上邊也沒有底氣這麼做啊。可是他們萬萬沒料到初生牛犢,哦那是不怕虎啊!真沒想到這位小皇帝,竟然來真的了,這下呢吳三桂和耿精忠差點沒瘋了但那不是嚇的。而是,氣的這擺明是要卸磨殺驢啊,我都背棄節操投靠你們大清,怎麼滴呢?讓我下崗,我退休金怎麼辦?

歷史上三番之亂,以另一種角度,來看康熙在無兵可用是如何平定

剛開始呢他們還是不敢太過分,以退為進,兩人合夥申請把所屬的番也給撤了。現實呢,就是借這麼一個機會看看小皇帝是什麼樣的心態。小皇上呢,是真的實在啊。既然你們怎麼痛快愛卿,那就批准了。你就說,尷尬不尷尬。想讓人家給遞一個梯子,沒想到成了給人家送梯子。不過薑還是老的辣,吳三桂哪裡是這麼容易屈服的老人呢?既然你要讓我丟了工作,那就對不起了。他先假裝同意了撤藩然後呢,各種理由拖延時間。什麼士兵的安家費呀,什麼工作交接啊等等,反正就是想趁拖延時間在敲朝廷一筆。然後呢,繼續的奮力一搏,那在一切準備妥當以後,終於這位雲南老人再次被棄節操竟然打出了反清復明的旗號。

歷史上三番之亂,以另一種角度,來看康熙在無兵可用是如何平定

要知道南明最後一個小皇帝,可是他吳三桂親自給肋死了呀那這是反誰的清,復誰的明?所以這一段呢也告訴我們,人不能太沒有節操。利用謊言認證謊言得到的一定是謊言。不久呢,耿精忠和尚可也前後腳宣佈造反,這下呢輪到朝廷亞歷山大了,要知道,三番至少有50萬叛軍的,而且這還不算自古,南北就喜歡串聯呼應。

南方剛一折騰,北邊的蒙古部落呢也不消停了。幹啥呢,趁火打劫呀,小皇帝一下子從easy模式調到了hard模式。說實話這個也確實是怪他太年輕,對局勢呢估計不足,所以戰鬥一開始他是有點失落無助的。不過當他冷靜下來以後發現,未必就沒有勝算,這幾隻反清部隊雖然是人潮洶湧但各自為戰,壓根兒就不是一回事。等分析結束,一個字"打"。於是呢,在奶奶孝莊太后的支持下,開始發力評判。那對於那些湊熱鬧的朋友用勸降。先把他們給穩住,然後呢在全力對付三藩和眼前的蒙古人。說到這兒,其實不得不說作為領導人的過人之處。因為在他之前的皇帝對待漢軍,漢臣跟防賊一樣的。他們只敢用滿人為主的,八旗軍從不相信漢人。小皇帝為了平叛力排眾議,啟用大批漢軍漢將。即便是這樣在最危急的時候,還是一度無兵可用。最後還是孝莊太后有辦法,靠著自身的威望,從所屬的包衣奴才和老朋友那兒借來了僕人、家奴湊了幾萬軍隊。啊這麼一來呢效果明顯,作亂的蒙古人很快就被擊敗。

歷史上三番之亂,以另一種角度,來看康熙在無兵可用是如何平定

北方沒了後顧之憂,那就全力對付南邊的朋友吧。福建和廣東的叛軍可以說是不堪一擊,很快呢就倒臺子了。這一下呢只剩下吳三桂大人這個孤老頭了,結果呢再苦撐六年之後,吳大人最終還是潦倒兵敗。不過平定了三藩之亂以後也讓皇帝有了新的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