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解“徽”字——走進安徽

康熙六年(1667年)析江南省東西分置而建省,取安慶(長江邊上的政治中心)、徽州(皖南山區的經濟中心)各第一個字得名。如今,很多人還諧趣南京為“徽京”不是說沒有淵源的。各位看下安徽的特點,全在一個“徽”字上。我們先看“徽”字中間的“山”字,寓意安徽在全世界最拿得出手的就是一座名山,即“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黃山天下秀,雲海溫泉,奇松怪石,為天下一絕,黃山作為中國的黃山,安徽的名片,所以安徽人把這座山放在“徽”字的最上面,最中間。

趣解“徽”字——走進安徽

“徽”字的左邊是雙人旁,意為安徽人之多,在全國排前幾位,6365.9萬人。不光人力資源豐富,且名人多,先秦的老子、莊子為道家鼻祖,管子則為中國最早的政治改革家,漢末一代梟雄曹操在中國幾千年來婦孺皆知,神醫華佗在今天完全可以拿首創外科手術、麻醉術、五禽戲三項諾貝爾獎吧?明代草根皇帝朱元璋,今天的物理學家楊振寧。就說共產黨內早期創始人陳獨秀,後任領導王明,今天離任和在任的幾位中央領導(姓名略)都與安徽有關。安徽省外務工的農民工之多,近1000萬左右,在全國民工大省排名也在前十,他們在為安徽的發展默默地添磚加瓦。

趣解“徽”字——走進安徽

趣解“徽”字——走進安徽

“徽”字的右邊是“文字邊”,這代表安徽的文化底蘊豐厚。徽文化包括六大方面:徽商、徽派藝術(新安畫派,石濤、江濤、黃山畫派黃賓虹等)徽派建築、徽州醫學、徽劇(京劇的鼻祖)、“宣紙、徽墨、歙硯、徽筆”文房四寶。這片土地上還曾多次發生過在中國文化史上能盛極一時,統領一個時代的文化現象,如曹操父子為代表的“建安文學”,以方苞、姚鼐、劉大槐為代表的”桐城文派“等等。遠的如先秦時代,百家爭鳴,管仲、老莊皆出皖北。盛行於明清的“徽文化”更在中國地域文化上形成首屈一指的特徵。應該說,中國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徽文化”當是中國古文化的典型代表。重視文化教育的徽州,明清兩朝科舉中,僅中進士者就多達1136名,父子同進士、一門幾進士、十里四翰林者代不乏人。與晉商的“賈而優則金(金融業)”不同,“賈而優則士”已融化於世世代代的徽商血脈之中。“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歲,往外一丟”。少年離家,常年在外,家中少婦苦守清燈,故徽州記入方誌的有65078個貞婦烈女。進士及第,仕官升遷,尤其是程朱理學在此地浸淫至深,“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烈女殉道,貞婦守節,有條件者皆造牌坊。徽州建有一千多座牌坊,號稱中國牌坊之鄉。最盛時有祠堂6000多座。盛行於明清時代的徽商後漸衰落,無力再振雄風,寄情于田園,主要是把銀子大都凝固在這些祠堂、牌坊、宅院上。明規定民宅制式,正屋只准三間,且不準用彩雕。徽商大賈有錢沒處花,就別出心裁,精心在木雕、磚雕、石雕上下功夫,徽州三雕,堪稱一絕,源出於此。

趣解“徽”字——走進安徽

趣解“徽”字——走進安徽

趣解“徽”字——走進安徽

而山也好,人也好,文也好,這些都維繫在中間的一個“系”上,這個“系”代表兩層意思,一是人際關係、利益關係,二是三大水系(淮河、長江、新安江)。也就是說,要治理好安徽必須擺平這個“系”字,即處理好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利益關係;治理好常常發水的三大水系。

趣解“徽”字——走進安徽

歷史風雲變幻中,徽州這個流傳了近千年地域符號曾經是安徽的“圖騰”,如今世事滄桑,於1987年更名黃山市以後,作為安徽“圖騰”的“徽州”已漸行漸遠,淹沒在歷史的長河裡,很快,也許就淡忘在人們的記憶裡。故有人戲言:徽州已作古,安徽再無“徽”。意味深長,令人扼腕嘆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