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解“徽”字——走进安徽

康熙六年(1667年)析江南省东西分置而建省,取安庆(长江边上的政治中心)、徽州(皖南山区的经济中心)各第一个字得名。如今,很多人还谐趣南京为“徽京”不是说没有渊源的。各位看下安徽的特点,全在一个“徽”字上。我们先看“徽”字中间的“山”字,寓意安徽在全世界最拿得出手的就是一座名山,即“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天下秀,云海温泉,奇松怪石,为天下一绝,黄山作为中国的黄山,安徽的名片,所以安徽人把这座山放在“徽”字的最上面,最中间。

趣解“徽”字——走进安徽

“徽”字的左边是双人旁,意为安徽人之多,在全国排前几位,6365.9万人。不光人力资源丰富,且名人多,先秦的老子、庄子为道家鼻祖,管子则为中国最早的政治改革家,汉末一代枭雄曹操在中国几千年来妇孺皆知,神医华佗在今天完全可以拿首创外科手术、麻醉术、五禽戏三项诺贝尔奖吧?明代草根皇帝朱元璋,今天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就说共产党内早期创始人陈独秀,后任领导王明,今天离任和在任的几位中央领导(姓名略)都与安徽有关。安徽省外务工的农民工之多,近1000万左右,在全国民工大省排名也在前十,他们在为安徽的发展默默地添砖加瓦。

趣解“徽”字——走进安徽

趣解“徽”字——走进安徽

“徽”字的右边是“文字边”,这代表安徽的文化底蕴丰厚。徽文化包括六大方面:徽商、徽派艺术(新安画派,石涛、江涛、黄山画派黄宾虹等)徽派建筑、徽州医学、徽剧(京剧的鼻祖)、“宣纸、徽墨、歙砚、徽笔”文房四宝。这片土地上还曾多次发生过在中国文化史上能盛极一时,统领一个时代的文化现象,如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以方苞、姚鼐、刘大槐为代表的”桐城文派“等等。远的如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管仲、老庄皆出皖北。盛行于明清的“徽文化”更在中国地域文化上形成首屈一指的特征。应该说,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徽文化”当是中国古文化的典型代表。重视文化教育的徽州,明清两朝科举中,仅中进士者就多达1136名,父子同进士、一门几进士、十里四翰林者代不乏人。与晋商的“贾而优则金(金融业)”不同,“贾而优则士”已融化于世世代代的徽商血脉之中。“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少年离家,常年在外,家中少妇苦守清灯,故徽州记入方志的有65078个贞妇烈女。进士及第,仕官升迁,尤其是程朱理学在此地浸淫至深,“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烈女殉道,贞妇守节,有条件者皆造牌坊。徽州建有一千多座牌坊,号称中国牌坊之乡。最盛时有祠堂6000多座。盛行于明清时代的徽商后渐衰落,无力再振雄风,寄情于田园,主要是把银子大都凝固在这些祠堂、牌坊、宅院上。明规定民宅制式,正屋只准三间,且不准用彩雕。徽商大贾有钱没处花,就别出心裁,精心在木雕、砖雕、石雕上下功夫,徽州三雕,堪称一绝,源出于此。

趣解“徽”字——走进安徽

趣解“徽”字——走进安徽

趣解“徽”字——走进安徽

而山也好,人也好,文也好,这些都维系在中间的一个“系”上,这个“系”代表两层意思,一是人际关系、利益关系,二是三大水系(淮河、长江、新安江)。也就是说,要治理好安徽必须摆平这个“系”字,即处理好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利益关系;治理好常常发水的三大水系。

趣解“徽”字——走进安徽

历史风云变幻中,徽州这个流传了近千年地域符号曾经是安徽的“图腾”,如今世事沧桑,于1987年更名黄山市以后,作为安徽“图腾”的“徽州”已渐行渐远,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很快,也许就淡忘在人们的记忆里。故有人戏言:徽州已作古,安徽再无“徽”。意味深长,令人扼腕叹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