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暴動後的周宣王真的是位明君嗎?不,他只是一個可憐人

大家好,我是圖南北楊,歡迎大家閱讀舊聞連報第4期第4刊。

在西周經歷了長達十四年沒有王的共和時代之後,逃出宮外的周厲王在外病死,因此,太子靜在朝臣的輔佐下繼承了王位,史稱周宣王


國人暴動後的周宣王真的是位明君嗎?不,他只是一個可憐人

可能這位周宣王經歷過國人暴動的事件也是把他給嚇著了,因此,他繼位之後勵精圖治,第一件事就是將那些歸於國家的山川河澤解禁,畢竟他也害怕自己被驅趕出國都,這個消息一經宣佈,百姓更加覺得這個王真的是太好了。

百姓的這個情境很容易理解,畢竟之前的王濫殺無辜,而這個王還給了他們原本的利益,兩相比較,這個王還是相當好的。


國人暴動後的周宣王真的是位明君嗎?不,他只是一個可憐人

得到了百姓的支持,果然國家的生產力也就上來了。

除了這件事外,周宣王還積極率兵平定西部犬戎的進犯,一連幾次戰役下來,成功的將犬戎打退,使他們再也不敢率兵西下,侵擾邊關的百姓。而且在這次的戰鬥中,他還將表現勇猛的人封為諸侯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將自己的弟弟公子友封到“”,將自己的舅舅封到“”,關於鄭和申這一塊暫時先放下,之後會講到。


國人暴動後的周宣王真的是位明君嗎?不,他只是一個可憐人

周宣王由於積極平定外部動亂,並且還鼓勵百姓生產,將國力大大提升,因此,這段時期被稱為“宣王中興”,但是,這個所謂的中興也改變不了周朝死氣沉沉的事實,畢竟積弊難改。

但是晚期的宣王開始聽信小人的挑唆了,變得異常昏庸,竟然擅自干涉魯國的王位傳承,當然,宣王作為天子,是所有諸侯國的“老大”,他說的話諸侯國也都會聽,更何況魯國是當初武王弟周公旦的封地,那是最重視周禮的地方,如果宣王能夠提出正確的意見也算不上插手別國內政,但是他的建議真的是讓人難以聽從,宣王居然讓魯國國君廢嫡立庶、廢長立幼,這無論是從道理還是法理都解釋不通的,但是魯侯因畏懼周天子權威不得不立幼子為嗣,從這一刻起,周王率先打破了周禮,打破了宗法制,同時也打破了維護周朝天下的根基。


國人暴動後的周宣王真的是位明君嗎?不,他只是一個可憐人

但是最讓他留下罵名的就是當時的千畝之戰,本來已經漸漸昏庸的宣王還想徹底將反叛鎮壓,由於反派實力較強,因此,宣王將精銳全部派到戰場,千畝之戰,周軍大敗,精銳盡喪,而這也讓本身日薄西山的西周也更加氣息奄奄。


國人暴動後的周宣王真的是位明君嗎?不,他只是一個可憐人

其實一個帝王假設他能活六十歲,去掉前二十年不懂世事認真學習,再去掉後二十年昏庸無能,只要他中間的二十年能夠一心為民,不發生大災禍,就能算得上是一個好皇帝,當然,按照這種算法,宣王這個帝王做的還可以。


國人暴動後的周宣王真的是位明君嗎?不,他只是一個可憐人

不過,在筆者看來,周宣王其實也是一個可憐人,他的父親因為自身的享樂導致第一次的國民暴動,而正是因為這場暴動,導致周王在百姓中的形象大大下降,同時周王的威信裡也幾乎喪失殆盡,畢竟在國人眼中,這個王我們可以隨時推翻。


國人暴動後的周宣王真的是位明君嗎?不,他只是一個可憐人

因此,這樣的物象在百姓腦海裡出現的時候,就證明這個王位坐起來就不能隨心所欲,完全追尋本心玩樂了,因此,宣王在繼位之初就做了幾件轟轟烈烈的大事,重新樹立起國人對於王的信心,但是人生苦短,誰又不想好好的享樂一番,這樣的想法有了,身邊就會自然而然的出現奸臣,而賢臣也就被迫遠離,有了所謂的奸臣出現,那麼王就可以受到奸臣的挑唆而做某些不符合明君作為的事情。

當然,這也是歷代所謂的昏君,罪過都不在昏君,而在旁邊奸臣的緣故吧

但是筆者說“可憐”的意思並不是指這個,而是周宣王攤上一個不靠譜的爹,順便還攤上一個特別不靠譜的兒子,那麼他的兒子怎麼不靠譜呢?我們下次再說。

感謝您閱讀舊聞連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