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冲击下的在线教育

东南大学电子学院孙立涛教授、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汤勇明教授、校务委员会左惟教授在这篇文章中分享了新冠病毒疫情爆发期间中国高校在远程教育方面的经验。

2019新型冠状病毒疫情(COVID-19)的大流行轻易突破了国家边界,仅仅用三个月的时间就导致全球陷入停滞,同时也证明了国家地区之间的紧密联系。随着疫情的发展,为有效管控病毒的传播,中国实行了全国范围内的停课,这也成为网络化远程在线教育的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规模试验。

随着所有校区的关闭,中国教育部组织了22个在线课程平台制定了多样化在线教学解决方案,免费开放包括129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由教育部遴选)和401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在内的在线课程2.4万余门,供高校选择使用。

为了深入了解这种大规模在线教育的有效性,我们最近对东南大学本科生进行了一项统计调查,收到有效课程评价问卷39854份。反馈表明,约50%的学生认为这种在线教育的方式可以完全完成所计划的教学目标,46%的学生认为可以基本完成。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学生认为这种在线教育除了可保持正常课程的连续性外,老师在授课中也帮助他们减缓了隔离过程中产生的精神压力,帮助传播战胜疫情的正能量(见图1)。

然而,在“能否自我约束并集中注意力参加线上课程”的选项上得分相对偏低,这也意味着在网络速度不稳定、家庭环境里的日常生活噪音、缺乏专业设备等干扰因素下,学生更需要提高自律性和专注力。

同时,学生们建议将录播教学、直播教学与更多的在线互动结合起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可以一定程度上减缓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也有较多同学们建议采用具有回放功能的统一教学平台和布置合理适当的作业量。

新冠疫情冲击下的在线教育


图1 东南大学39854份学生评教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在线教学质量评分(各单项满分10分)。

这次问卷调查反映出教师需要适应在线教学这种完全不同于传统课堂授课的教学环境。目前在线授课常见的做法是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方式简单直接地搬到网上。然而,在缺乏教室内面对面感知与互动交流的情况下,教师需要在网络课程的准备、课程的创新和设计上下更大的功夫,以便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效率。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互动问答、在线测试、演讲报告和公开讨论等方式,耐心地引导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

在不久的将来,我们预计5G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能帮助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信息的快速复制与传输、优化教学资源、丰富演示工具以及极大提升网络速度。

除了在线课程外,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最后一年的本科生必须完成论文项目,这往往更具挑战性。除了与防疫工作直接有关的研究外,其它一切需要实验支撑的数据收集、现场取样或现场调查的活动必须暂停。这不仅意味着实验的推迟,还必须注意一些敏感样品的妥善保存,以及大型昂贵设备日常必备的维护工作。

因此,学校也应迅速制定和实施像这种被迫长期停工情况下的实验室维护的特别措施。得益于大量的线上图书馆、线上档案馆和线上数据库,理论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科学研究中的相关计算和模拟工作可以通过家用计算机或超级计算机进行在线任务提交来完成。文献检索、数据分析和论文撰写工作等几乎不受影响。导师可以通过定期的在线小组会对学生进行指导。博、硕士研究生可以进行在线论文答辩,从积极的方面来说,这样可以更自由的邀请答辩委员会成员,节省时间和旅行成本。导师也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最后一年本科生的研究项目,以便其可以在家里或以其他的方式顺利开展和完成。

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对正常的教育进程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但大学可以利用这一前所未有的机会,找出问题和不足,通过创新的课程内容、先进的技术和有效的管理等方式加快线上教育的变革。我们也必须将这一突发的紧急情况转变为进一步促进国际合作的机会,建立可以相互分享经验、知识和资源的全球在线教育网络。

单位:东南大学,南京,中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