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源縣富陂村:特色產業托起小康夢

走進春日的翁源縣,鳥兒在蔚藍的天空中展翅飛翔,青草與花兒在陽光的洗禮下生機勃勃,樹木在土地的襯托下略顯青翠,能夠感受到疫情所帶來的陰霾已經悄然散去,人們明顯加快邁向美好生活步伐。走馬翁源農村廣袤大地,隨處可見熱火朝天、幹事創業場面,隨時可感受到萬眾一心、決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濃濃氣息。

蔬果基地裡的“扶貧經”

這個季節,坐落於翁源縣翁城鎮富陂村的蔬果基地,齊腰高的辣椒長勢喜人,隨處可見三三兩兩的村民們正在施肥、澆水、清理田間雜物。黃埔海關派駐村扶貧第一書記崔健、村支書溫則軍和翁源縣德財蔬菜專業合作社社長李德財在田埂里正在商討下一步扶貧產業的發展規劃。

翁源县富陂村:特色产业托起小康梦

“我們村一直有種植蔬菜的傳統,現在有了最新的水肥一體化自動噴灌技術,農田管理效率大大提升,農產品畝增產達到20%以上。”溫則軍邊走邊介紹說,作為翁源縣省定貧困村之一,幫扶單位黃埔海關早在2016年就出資8.8萬元建設了18畝集體用地的自動噴灌工程,為整個村通過智慧農業進行增收脫貧起到積極的示範作用。

此外,富陂村大力探索“基地+合作社+貧困戶+市場”模式,引進翁源縣德財蔬菜專業合作社,形成“基地+分散”的蔬果種植模式。合作社與貧困戶簽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發展生產協議書》,對貧困戶提供優良種子、化肥,並開展種植指導、種植技能培訓,2019年直接帶動了40戶貧困戶種植蔬果358.4畝,淨受益157.65萬元,促進貧困戶產業發展和增加收入。

翁源县富陂村:特色产业托起小康梦

溫則秋以前是富陂村地地道道的農民,每天扛著鋤頭、挑著肥水到田間勞作,風吹日曬。上有老下有小,農閒時靠打零工維持生計,收入很不穩定。得知翁源縣德財蔬菜專業合作社提供免費農業技術培訓後,他立即報了名,想學習新型農業種植技術。通過培訓,他不但掌握了全套先進的農業種植栽培技術,現在還負責整個村100畝蔬果基地的日常管理工作,年薪達到5萬元左右,比過去增長了近十倍。

“從傳統農民變身新型職業農民,不用背井離鄉外出打工,我們很幸福、很滿足!”溫則秋說,現在種辣椒用的是自動噴灌技術,不用在田地裡彎著腰耕作,而且種出來的辣椒既好吃又漂亮。

土地流轉“轉”出多重效益

富陂村除了發揮種養能人帶動效應、依託“一村一品”特色產業資源等,激活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內生動力外,致富密碼序列中最重要的一環是土地流轉及其衍生效益。

翁源县富陂村:特色产业托起小康梦

村支書溫則軍表示,一開始推進土地流轉工作是有一定的難度,畢竟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但是後來經過反覆地做思想工作,群眾越來越瞭解和支持土地流轉工作,現在還會有村民主動提出土地流轉的方案。“通過土地流轉後把地整平了,小塊田變成了大塊田,修建機耕道,便於機械操作,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整治後的農田,每畝可以增加500元到600元的租金收入。”溫則軍說。

翁源县富陂村:特色产业托起小康梦

“家裡3畝地,每年能拿到2400元的流轉費。農忙的時候去蔬果基地務工,能拿到100元的日工資,再加上貸資入股蘭花企業每年分紅的4000元和光伏扶貧的2800多元。從今年開始,我的小康夢也要實現了。”在蔬果基地裡幹活的脫貧戶羅興華說。

據介紹,富陂村在堅持土地性質不變的原則下,土地流轉釋放出“四重紅利”,讓村民切身感受到政策利好。通過土地流轉整合改變村容村貌是村民感受最直接的環境紅利,整合後村民通過出租土地收到的租金是第二重紅利,通過“合作社+貧困戶”等方式經營取得分紅是第三重紅利,為村民提供就業機會則是第四重紅利。這種方式不僅改變了村貌,還鼓了村民腰包。

產業扶貧路越走越寬。富陂村2019年集體經濟收入達12萬元,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0848元,順利實現村出列。“今年將進一步流轉土地,壯大蔬果基地。”駐村扶貧第一書記崔健說,“下一步將著力打造區域特色品牌,依託電商平臺,帶動蔬果的銷售,鞏固脫貧成效。 ”

【全媒體記者】潘俊宇

【通訊員】何曉紅

【作者】 潘俊宇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