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寧:易地扶貧搬遷鋪就產業致富路

會寧:易地扶貧搬遷鋪就產業致富路

 原標題:會寧:易地扶貧搬遷鋪就產業致富路

會寧:易地扶貧搬遷鋪就產業致富路

  會寧大山深處的蔬菜產業基地。 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吳正楠 攝

  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劉森 吳正楠

  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是會寧當前的頭等大事和底線任務。會寧是全省23個深度貧困縣之一,面對自然條件嚴酷,乾旱少雨、貧困程度深的基本縣情,會寧縣從易地搬遷大力發展蔬菜、養殖等產業入手,聚焦貧困村、貧困戶,補短板、強弱項,深入開展脫貧抓產業、產業抓覆蓋、覆蓋抓達標、達標抓效益具體行動,讓脫貧成效日益顯著。

  初冬時節,走進會寧大山深處,映入記者眼簾的是一排排整齊劃一的小康房,一座座長勢良好的大棚蔬菜,一頭頭健壯的基礎母牛,一群群孕育發展希望的基礎母羊,村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托起了一個個興旺發展的產業。

  外來媳婦眼中的變化

  若不是自我介紹,僅憑一口純正地道的會寧話,記者很難將楊雪蘭與外來媳婦這四個字聯繫起來。

  在會寧縣韓家集鎮周灣村,來自雲南的楊雪蘭是名副其實的外來媳婦。她和丈夫是在天津一家企業打工時相識的。8年前,楊雪蘭嫁到了周灣村。

  楊雪蘭告訴記者,剛來會寧時,山大溝深全是沙土路,交通很不便,下雪不敢出門,晚上沒有路燈,喝的是窖水,種地靠天吃飯,沒有產業,一家6口人的生活全靠丈夫在外打工維繫,待在山裡生活單一,沒有文化活動。生活很不習慣,家裡也窮,就兩間房子,結婚三年後才又蓋了一間房子。

  精準扶貧讓楊雪蘭和村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8年10月,楊雪蘭和村民一起從山溝裡搬到了韓家集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上,住進了亮堂的小二樓。“一樓還是鋪面,可以做生意,也可以居住,真正過上了城裡人的生活。”在楊雪蘭眼裡,這裡和以前居住的山裡相比,交通出行更加便捷,有了路燈,用上了自來水,孩子上學看病就醫都很方便,出門就是文化廣場,健身搞文化活動也有去處了。

  楊雪蘭搬遷的韓家集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對全鎮居住偏僻、分散的79戶358名貧困群眾進行集中安置,項目總投資2146萬元,群眾搬遷入住後成立了昌富社區。通過就業扶貧,楊雪蘭成為社區的專職委員,一年有2萬多元的收入。現在,楊雪蘭老公在金昌一年打工8個月,再加上地裡種植的大棚西瓜和家裡搞的養殖,一家人的日子是越過越紅火。

  “現在的收入要比我們雲南老家好。”楊雪蘭說,搬到新房子後全家的生活狀態都改變了,致富奔小康的勁頭更足了。

  從“要我搬”到“我要搬”

  易地扶貧搬遷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頭號工程”,搬遷任務能否順利完成,搬遷群眾能否如期脫貧,事關會寧全縣脫貧攻堅的成敗。

  “沒有易地搬遷我家不可能住上100多平米的房子。這裡比老家好多了,還喝上了洮河水,孩子們上學也方便,脫貧的20只基礎母羊也養上了。”會寧縣漢家岔鎮王馬山村民邵滿懷全家6口今年6月從15公里遠的王馬山村搬遷到漢家岔鎮鎮區的安置點。

  會寧縣漢家岔鎮是全省40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為解決部分居住偏僻的群眾出行難、住危房、難致富的問題,全鎮共易地搬遷安置戶317戶,全部為“十三五”期間安置戶,其中漢家岔鎮區安置點項目搬遷安置涉及全鎮8個村54戶258人,還成立了甘泉社區。“搬遷點基礎設施全配套,後繼發展產業也有保障,讓群眾真正實現了從‘要我搬’到‘我要搬’的轉變。”漢家岔鎮扶貧工作站專職副站長安康說。為增強搬遷戶自我“造血”功能,保證每一戶都有至少一項致富產業。目前,已完成了易地搬遷安置點54座標準化養殖圈舍建設和儲草棚等附屬工程建設,對54戶搬遷戶戶均引進20只基礎母羊已落實到位,有9戶種植塑料大棚36座。

  安置點規劃建設在哪裡,產業發展就培育延伸到哪裡。為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會寧縣在項目鄉鎮安置點立足當地資源優勢,提前謀劃後續產業,因地制宜選擇效益好、見效快、覆蓋面廣,能帶動貧困農戶致富的優勢產業,緊盯肉牛、肉羊和蔬菜三大產業,在鄉鎮安置點按照全縣基礎母牛5頭、基礎母羊20只、蔬菜大棚4座的產業達標要求,全面實現了後續產業達標;進城入園安置點以“戶”為單元、以“策”為綱領,通過勞務輸轉、自主創業、公益性崗位、光農互補產業園、扶貧車間、特色種養等多渠道實現戶均一個勞動力穩定就業。

  值得一提的是,會寧縣各易地搬遷安置點均建設在條件較好的鄉鎮政府及中心村駐地,配套建設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和文化活動室、文化廣場等公共服務設施,同時與安置點周邊原有的學校、幼兒園和村衛生室共同滿足搬遷農戶的生產生活及上學、就醫、出行等基本需求。進城入園安置點配套建設小學、幼兒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基礎設施,徹底解決了安置戶子女入學、就醫等後顧之憂。

  為確保搬遷對象精準,會寧縣所有實施的搬遷對象,均由農戶本人申請,村、鄉鎮、縣扶貧部門審核確認,並在全國扶貧開發信息系統中勾選為易地扶貧搬遷一批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同時錄入全國易地扶貧搬遷巡查信息系統,做到了批覆規模、系統錄入、項目實施一致,實現了搬遷對象精準。“十三五”期間,會寧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2828戶13467人,其中:18個鄉鎮安置點實施易地扶貧搬遷684戶3242人,3個縣城安置點2144戶10225人。

  產業突破大有作為

  “感恩奮進發展增收產業,一往無前摘下貧困帽子。”走進會寧縣韓家集鎮袁家坪村蔬菜產業園,映入記者眼簾的這句話是會寧縣正在大力實施農業農村產業突破行動的真實寫照。

  位於韓家集鎮東北部的袁家坪村是深度貧困村,村上把產業脫貧作為突破口,建設脫貧攻堅蔬菜產業園。“按照每戶貧困戶4座塑料大棚或1座日光溫室的標準,將種好菜苗的大棚分配給貧困戶,貧困戶各自負責大棚的田間管理,223戶大棚蔬菜種植貧困戶佔全村貧困戶的50.2%。”韓家集鎮袁家坪村村支書任長太說,產業園主要種植松花菜,根據市場行情,分3批對892座大棚進行育苗種植,通過打時間差贏取最大利潤空間。

  會寧縣韓家集鎮黨委副書記王志宏介紹,韓家集鎮按照“養殖業不放手,林果蔬菜大步走”的發展思路,在袁家咀村、袁家坪村、周家灣村發展蔬菜塑料大棚2300座,大力推動蔬菜主導產業發展,為促進貧困群眾穩定脫貧、持續增收注入動力。

  近年來,會寧縣委、縣政府搶抓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機遇,按照“守住一頭子,多做幾樣子”的思路,大力實施“21211”農業農村產業突破行動,把蔬菜產業作為發展現代農業實現貧困戶產業達標覆蓋穩定脫貧的主導產業,全縣瓜菜種植面積達到20.1萬畝。

  會寧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環境無汙染,生產的蔬菜有機物含量高,引洮工程的建成運行,更是為發展高原夏菜提供了水源保障。按照“定點、佈線、鋪面”相結合的發展思路,會寧縣在郭城、中川等鄉鎮佈局建設蔬菜產業園16個、搭建塑料大棚3萬座,沿國道247線打造蔬菜產業帶、發展露天蔬菜10萬畝,形成以郭城為引領的蔬菜銷售中心、以土門為引領的蔬菜種植中心、以中川為核心的蔬菜供應基地的發展格局,做到全流域、多方位、立體化推動蔬菜產業縱深發展。

  目前,蔬菜產業已經是同肉牛、肉羊產業並重的會寧縣脫貧攻堅三大增收產業之一。據測算,今年會寧全縣塑料大棚種植蔬菜平均淨收益達到每棚2000元,較每畝玉米淨收益高出1250元,較每畝種植馬鈴薯高出530元,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數據顯示,2019年,全縣瓜菜產量預計達到53萬噸以上,其中蔬菜28萬噸以上,瓜類25萬噸以上,銷售收入預計可達6.6億元。

  為拓展蔬菜銷售渠道,近年來,會寧已連續召開多次蔬菜產銷對接會。當地生產的荷蘭豆等農產品,不但暢銷國內,還遠銷歐盟多地。會寧縣計劃到2020年,建成塑料大棚4萬座,瓜菜面積穩定在20萬畝以上,其中露地高原夏菜和地膜砂田瓜類面積達到18萬畝以上,設施瓜菜2萬畝以上。現在,隨著蔬菜產業的崛起,“甘肅會寧高原夏菜”這張名片在全國的知名度也越來越高,產業效應正在不斷放大,已成為群眾增收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

來自:甘肅經濟日報

“會寧網”尊重文章、字體及圖片的作權益,與粉絲共同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如侵犯原作者權益請通過微信告知(小編微信:qinxiaoqi2018),我們將及時做出標註或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