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市科技特派员 助力“小木耳”成就“大产业”

商洛新闻网讯:“小木耳,大产业”“史上最强带货官”“2000万网友秒抢24吨柞水木耳”,一时间,柞水木耳成为全网最火的存在。说起这柞水木耳的优秀,背后离不开这样一群默默无闻的人,他们就是商洛市科技特派员。

商洛市科技特派员 助力“小木耳”成就“大产业”

“科技特派员”的故事

1999年,福建省南平市率先推出科技特派员制度,并很快辐射推广到全国,而“小木耳”所处的商洛市则从2003年起,在全省率先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自科技特派员制度实行以来,按照“双向选择、严格标准、上下互派”的原则,商洛市累计选派科技特派员4600人次(2016年以来,选派“三区”科技人才524人次),其中食用菌专业人才1230人,开展以黑木耳种植为主的专业技术培训3000余次,培训扶贫干部、贫困户5000余人,实现了科技特派员贫困村全覆盖。特别是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作出了重要指示,我市广大科技特派员深受鼓舞、倍感振奋,他们满怀信心,扎根贫困乡村、下沉科技资源、传播科技知识、转化科技成果、推广实用技术,服务创新创业,创造了一项又一项精准脱贫业绩,成为党的“三农”政策的宣传队、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乡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使广大农民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小木耳”的故事

商洛市科技特派员 助力“小木耳”成就“大产业”

商洛市林木资源和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丰富,素有“南北植物荟萃、南北生物物种库”之美誉,是陕西省乃至国内食用菌生产的最佳适宜区。近年来,商洛市加快推动菌果药畜“4+X”特色产业,食用菌特别是木耳产业产业扩面提质,全市栽培食用菌2.19亿袋,实现产值25.62亿元,其中木耳7500万袋,产量3750吨,产值2.25亿元。群众种植基础深厚,技术掌握熟练,效益显著,前景可观,木耳种植农户户均增收5000元,专业村镇人均纯收入中食用菌占比高达80%以上,食用菌木耳产业已然成为我市农村继劳务输出之后现金收入主要来源。柞水县地处秦岭南麓,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陕西深度贫困县、革命老区县和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面广且程度深。由于其四季分明,温暖湿润,森林覆盖率高,黑木耳的生长环境得天独厚,当地农民一直有种植黑木耳的习惯,柞水县县名就来自木耳生长最好的原料柞木。柞水黑木耳味道鲜美,个大肉厚,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被外界公认的保健食品,有山珍之称。

“科技特派员”和“小木耳”之间的不解之缘

2012年以来,柞水县抢抓科技部定点帮扶机遇,在中省市县四级科技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围绕“小木耳”发展的科技特派员队伍不断壮大。李玉院士工作站、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分中心、木耳技术研发中心、菌种繁育及深加工产品研发示范基地、木耳大数据中心等科技特派员创新平台相继建成。全力攻克了菌种培育滞后、生产管理粗放、市场销售不畅、深加工产品匮乏等产业发展瓶颈,为柞水选育出5个宜栽品种(4个黑木耳菌种、1个玉木耳菌种),完成地方特色菌种比对试验27个,制定生产种植技术规程4项。开展木耳病虫害防治、木耳种植技术及木耳废旧菌包的循环利用研究,研发出木耳粉、木耳脆、木耳茶、木耳冰淇淋、木耳益生菌等深加工产品。为木耳产业发展提供了从原种培育、大田栽植、生产加工到市场销售一条龙、全链条、闭环式科技支撑。以柞水为核心区的商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获批准,成为陕西省首个国家创新型县。科研院所联系龙头企业,帮助企业技术创新,带动一批贫困户脱贫;三区人才联系产业合作社,帮助产业发展壮大,带动一批贫困户造血功能增强;科技特派员联系产业大户,帮助提升科学管理,带动一批贫困户转化为产业大户的“三联三帮三带”科技扶贫模式受到高度关注。“小木耳”在一代代科技特派员的努力帮助下,已然成为全县贫困人口持续稳定增收的“大产业”,稳固长效产业脱贫好路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