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讀不知,知已惘然|先生的兩三雜話

小學的時候,我經常接觸到魯迅先生的課文,那時覺得晦澀難懂的內容,如今看來,處處都是人生哲理,終於能理解那其中的悲切(先生的大多數文章都是悲切的)。

從來如此,便對麼? ——《狂人日記》

初讀不知,知已惘然|先生的兩三雜話

“從來如此,便對嗎?”這大概是先生髮自內心的審問,面對一些已經逐漸成為大家共識,大家心照不宣的問題,對錯還有會有人去深究嗎?這大概也是先生藉助小說表明了自己的無奈。

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 ——《野草》

初讀不知,知已惘然|先生的兩三雜話

在筆者自己的理解看來,這是魯迅先生認為無人可以分享自己內心豐富的思想活動。魯迅所思考的東西在那個時代是黑暗的,無人能懂,先生大概會覺得胸悶吧,塵世三千,知己難求。

惟沉默是最高的輕蔑。 ——《且介亭雜文附集》

初讀不知,知已惘然|先生的兩三雜話

對於不甚苟同之人,與別人大聲爭執是大可不必的,唯有沉默,連眼珠都懶得轉過去,才是最高的輕蔑。

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 ——《傷逝》

初讀不知,知已惘然|先生的兩三雜話

人能滿足最基本的物質要求,能生活下去,所求的愛才能有所依託,無依無靠的愛是虛無縹緲的,是脆弱不堪的。

我曾經嘗得,失望無論大小,是一種苦味。 ——《墳》

初讀不知,知已惘然|先生的兩三雜話

先生深知,不論哪種狀態下的失望,不論失望大小,終究是苦的。求婚被愛人拒絕,考試分數沒有達到預期,本質上都是失望,苦味都是在的。


人世間真是難處的地方,說一個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話,但說他“深於世故”,也不是好話。 ——《南腔北調集世故三昧》

初讀不知,知已惘然|先生的兩三雜話

不通世故,多數人都會認為這人痴傻,可是深於事故,大家又覺得他工於心計,這世道本是如此嗎?


“樓下一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間壁的一家唱著留聲機;對面是弄孩子。樓上有兩人狂笑,還有打牌聲;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著她死去的母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而已集·小雜感》

初讀不知,知已惘然|先生的兩三雜話

​這一句被很多人引用,人並不能真正意義上的將心比心,別人身上發生的事情終歸是自己的身外之事,人類的悲歡並不相同。

先生的其他文段如下:

我將用無所為和沉默求乞。我至少將得到虛無。 ——《野草.求乞者》

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 ——《華蓋集·雜感》

天地有如此靜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靜穆,我或者也將不能。 ——《野草.序》

中國各處是壁,然而無形,像“鬼打牆”一般,使你隨時能“碰”,能打這牆的,能碰而不感到痛苦的,是勝利者。 ——《碰壁之後》

記得有人說過,回憶多的人是沒有出息的了,因為他眷念從前,難望再有勇猛的進取;但也有人說回憶是最為可喜的。 ——《華蓋集忽然想到九》

猛獸是單獨的,牛羊則結隊;野牛的大隊,就會排角成城以御強敵了,但拉開一匹,定只能牟牟地叫。人民與牛馬同流,——此就中國而言,夷人別有分類法雲,——治之之道,自然應該禁止集合:這方法是對的。 ——《春末閒談》

中國的孩子,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生他們的人,不負教他的責任。 雖然“人口眾多”這一句話,很可以閉了眼睛自負,然而這許多人口,便只在塵土中輾轉,小的時候,不把他當人,大了以後也做不了人。 ——《隨感錄廿五》

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 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 有一分熱,發一分光。 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魯迅先生遺囑

(一) 不得因為喪事,收受任何人一文錢。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二) 趕快收殮,埋掉,拉倒。

(三) 不要做任何關於紀念的事情。

(四) 忘記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塗蟲。

(五) 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

(六) 別人應許給你的事物,不可當真。

(七) 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

初讀不知,知已惘然|先生的兩三雜話

謝謝閱讀,祝身體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