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食品就是陰媒(四)

本文摘自察網中國,共分五篇,這是第四篇!

轉基因食品就是陰媒(四)

27、美國宣佈放棄生物武器,其目的是更好地掩蓋基因武器

正當美國的第一代生物武器(細菌、病毒武器)在六十年代日趨成熟時,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技術取得了巨大突破,基因工程技術日益成熟,通過人工合成新的基因將有可能製造出自然環境中無法出現的新的微生物、植物,而這種微生物或植物對人將有有更強的殺傷力,其在自然環境中生存能力也更強。這樣,生物武器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即“基因武器”階段,第二代生物武器開始登場。

早在1962 年,美國國防部在國會證詞中就承認:“在美國陸軍生物研究所內,微生物——細菌、病毒、立克次體和真菌研究中,遺傳學越來越受到重視。目前的注意力放在遺傳學的基礎研究方面,以瞭解有關機理,引出新的概念和增長一般科學知識。約有40 名科學家,其中有些是國內外負有名望的學者在從事遺傳學研究。……對遺傳學的研究和更多的瞭解,將對生物武器系統及其防護做出重要的貢獻。”至1969 年,美國國防部已向國會指出,新型的生物武器即將問世:“在今後5~10 年內,很可能研製出一種新型的致病微生物,這種致病微生物在某些主要方面不同於任何已知的致病微生物。最重要的是,我們用以控制傳染病的免疫和治療措施對於這種致病微生物是無效的。”

正是在1969年,美國人首次應用生物工程原理,從大腸桿菌中分離出DNA片段。1973年,美國的赫伯特•博耶等人創立了DNA重組技術。1976年,基因工程進入技術開發階段,並生產了人工胰島素、生長激素和干擾素等一批特效新藥。基因工程也稱遺傳工程,根據基因的遺傳性,用類似工程設計的方法,把生物遺傳基因(DNA)從細胞中分離出來,有目的地進行剪切、拼接、重組,把一種生物的基因“嫁接”到另一種生物體中,從而實現基因轉移,使後者獲得新的生物遺傳物質。

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創造出具有新特性的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戰劑,去破壞人的免疫系統,也可以針對某一種族、人群個人的基因特徵,去殺傷特定種族、人群和個人。基因武器是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將人類、微生物、動物、植物的基因進行再修飾和改造,而第一代生物武器均來源於自然界致病微生物,通過實驗室篩選獲得,並未涉及對基因結構的修飾。

基因武器和第一代生物武器最大的不同,便是可以針對特定的種族和人群甚至個人來開發基因武器。可以說,基因技術和生物武器是一種完美的結合,這種結合不僅使第二代生物武器的殺傷力更大,使戰爭發起者更加隱秘,更使傳統生物武器的一切缺點不再存在。比如,第一代生物武器對敵我雙方都有毒,而基因武器則可以做到僅對特定人群有害。和第一代生物武器相比,基因武器最大的優勢是可以做到殺人於無形之中,只有在秘密戰爭形式中,基因武器才能發揮最大潛力。

基因武器一出現,便超過了核武器、化學武器、第一代生物武器,成為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王中之王,這種武器不但廉價、便捷,而且具有極度隱秘的特性。從原則上看,假如美國人針對中國人或者俄羅斯人的某些獨特基因特性開發出了針對性的基因武器,這種武器一旦在中國或俄羅斯運用,某種新型的難以克服的病毒將對相關種族帶來普遍性影響,而且,“其結果很難與疾病的自然爆發相區別”。除非美國人自己的基因武器專家叛變並提供相關證據,中國人及俄羅斯人很難證明,這種新型病毒來自美國的實驗室。對於美國來說,即便是這種新型病毒傳播到了全世界,但並不會給美國的盎格魯撒克遜人造成絲毫危害。

1969年11月25日,正當第一代生物武器已經逐步成熟,而第二代生物武器-基因武器的研製剛剛開頭時,美國對生物武器的公開態度發生了大轉變。美國總統尼克松在白宮發表講話,宣佈美國放棄生物武器並限制化學武器的進一步生產。尼克松在這段時間裡還建議批准了《日內瓦議定書》,並和英國一起推動禁止所有生物武器的研發、生產、擁有和存儲的條約。1971 年12 月16 日聯合國在美國推動下通過《禁止試製、生產和儲存並銷燬細菌(生物)和毒劑武器公約》,離奇的是,這個公約竟沒有明確規定禁止使用生物武器,主要內容是禁止再研發生產生物武器,這顯然是針對美國以外的其他國家。1972 年4 月1日美蘇等國代表在此公約上簽字,1974 年12 月16 日美國參議院批准了此公約,1975 年1 月22 日美國總統福特在公約上簽字。隨後,福特總統同意在未來戰爭中限制使用化學武器,《日內瓦議定書》在50年後終於獲得美國批准。

美國竭盡全力否認自己在朝鮮戰爭及其他場合使用過生物武器,並在七十年以後公開宣佈放棄生物武器,並加入《禁止試製、生產和儲存並銷燬細菌(生物)和毒劑武器公約》,這一切公開行為的本身,便是秘密生物戰的一部分。

美國的目的之一,便是阻止蘇聯生物武器尤其是第二代生物武器基因武器的研發。1968 年一名法國化學、生物戰劑研究官員指出:“蘇聯在生物戰方面己大大超過了西方世界。蘇聯在研究和生產方面的潛力不斷增加,並且在最近幾年裡,從許多新發現中得到了好處。”的確,當時蘇聯的第一代生物武器已經與美國不相上下,甚至出現全面超越態勢。而第二代生物武器基因武器的研發剛剛開始,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突然要把蘇聯拉下水,要一起銷燬生物武器,其真正的意圖是什麼,是顯而易見的。

後來叛逃到英國的前蘇聯生物武器專家凱恩•阿里貝科(Ken Alibek)曾作證:“我們並不相信尼克松的宣佈,哪怕是美國下令銷燬其龐大的生物武器庫,我們依然認為美國只是在更深地掩藏其他活動。”的確,蘇聯在七十年代並沒有上當放棄第一代生物武器的研發,但是自從1979 年4月3 日,莫斯科以東1320 千米的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南郊的產炭疽桿菌工廠爆炸事故以後,蘇聯的第一代生物武器研發便逐漸停滯。而基因武器則始終沒有得到有力推進。

生物武器,從一開始就被美國認為和核武器一樣的殺手鐧武器。顯而易見,生物武器與核武器相比,最大的優勢不是成本低廉,而是它可以隱秘使用,不知不覺中對敵人進行大規模殺傷。

美國曾在日本已經戰敗情況下對日本進行了慘無人道的核轟炸,其目的有三:1、徹底馴服日本。2、威懾蘇聯。3、使日本迅速投降,阻止蘇軍進入日本作戰並與美國平分日本。但是,一旦當蘇聯有了核武器,進而連中國也有了核武器的時候,美國手中的核武器的實際殺傷作用和威懾作用已經逐漸失去。

美國對核武器和生物武器的定位是完全不同的。核武器只能公開使用,對美國來說,它既有威懾作用,也有實際殺傷作用,但當其他國家已經擁有核武器時,這兩個作用就都喪失了。但與核武器不同,生物武器可以秘密使用,美國可以利用生物武器對其他國家進行秘密戰爭,在不知不覺中“削弱敵人實力”。如果美國一旦承認在朝鮮戰爭中使用了生物武器,或者說美國對中國使用生物武器的真相一旦曝光,美國不僅會面臨很大的人道主義壓力,其他國家如中國也會更加警覺,加大生物武器開發力度。就像核武器一樣,美國曾赤裸裸地利用核威懾,結果最後連中國都有了核武器,這使美國的核武器某種程度上成了廢物。美國堅決不承認在朝鮮戰爭中使用了生物武器,更不願利用其強大的生物武器威懾中國和其他國家,顯然是避免重蹈核威懾失效的覆轍。當然,作為一個被認為曾大肆使用生物武器的國家,美國自身面臨的蘇聯等國的生物武器威脅也將增大,這對美國來說是得不償失的,因此必須拼命否認。

冷戰後期,在戈爾巴喬夫的幫助下,蘇聯的克格勃中被中情局安插了不少間諜,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所解密的檔案中,某些關鍵的內容曾被這些間諜篡改,其中就有“美國人在朝鮮使用生物武器的消息是源於虛假的信息,對美國的指控是虛構的”這樣的信息。可見美國對掩蓋自己的罪行是如何的絞盡腦汁。

總之,美國宣佈放棄生物武器迷惑蘇聯和中國,其目的是更好地使用基因武器進行生物戰。二戰中,由於交戰雙方都有強大的化學武器,大規模化學戰並未展開。二戰後,美國曾用其核武器威懾蘇聯和中國,結果最終核戰爭也沒有爆發。歷史證明,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一旦發揮了其威懾性,便無法發揮其實際殺傷性。為了更大地發揮其實際殺傷性,就不能使用其威懾性——恰如老子所言,“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與化學武器和核武器完全不同,美國投入巨資研發出了世界上最強大的生物武器,但卻從未用它進行過正式的戰略威懾。美國建國以來,這個頭號世界商人何曾做過一點虧本的買賣,何曾做過一件只投入沒有產出的生意?美國投入巨資研發的生物武器一直處於秘密狀態,或者說絕密狀態,這一定意味著,美國將其產出定位在實際殺傷方面。而這又意味著,秘密的大規模的超乎想象的生物戰已經展開或者即將展開。理解這一點,對21世紀的中國人而言,至關重要。

美國做出放棄生物武器的承諾,正是在第一代生物武器發展成熟,而第二代生物武器——基因武器剛剛開始的階段。我們可以反過來想想,假如美國不公開宣佈放棄生物武器,也不把蘇聯拉入《禁止試製、生產和儲存並銷燬細菌(生物)和毒劑武器公約》,最終的後果是什麼?顯而易見,最終結果是,第二代生物武器(基因武器)將和第一代生物武器、化學武器、核武器等一樣:美國雖然有了強大的基因武器,而蘇聯甚至中國等國家也將擁有同樣強大的基因武器。美國的基因武器便落入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境地。實際情況是,蘇聯至六十年代末,其第一代生物武器已經和美國不相上下,但是自從加入《禁止試製、生產和儲存並銷燬細菌(生物)和毒劑武器公約》後,蘇聯的第二代生物武器(基因武器)便發展緩慢,八十年代以後,則基本進入停滯狀態,而美國則一直馬不停蹄地發展自己的基因武器。美國成功地利用此公約達到了限制其他國家和組織發展生物武器尤其是基因武器的目的。到21世紀的今天為止,美國已經成為無可匹敵的基因武器大國,其他國家如中俄等國,已經被遠遠落在後面。美國的戰略何其高明,赫魯曉夫及其以後的蘇聯又何其愚蠢。

8、“美國新世紀計劃”:美國對第三世界的生物戰爭

2001年10月16日,美國“911”事件爆發一個月後,當全美國都沉浸在恐怖主義的陰影中時,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後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學思想家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的史蒂芬•霍金,對21世紀的人類提出了這樣的警告:“儘管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機撞毀世貿大樓和五角大樓的事件是可怕的,但畢竟它不會威脅到整個人類的生存。從長遠來看,我更擔心的是生物武器。核武器的生產需要龐大的設備,而生物武器的製造在一個小小的實驗室裡就能完成。人們根本就無法控制世界上所有的實驗室,也許有意或無意之中,我們就製造了某種可能徹底毀滅人類的病毒。我想,人類有可能在本世紀末前面臨滅絕的危險,除非我們向太空發展生存空間。”

霍金憂心忡忡地指出,生物武器已經威脅到整個人類的生存,某些人在有益或者無意地製造徹底滅絕人類的病毒,人類有可能在本世紀末前面臨滅絕的危險!

霍金當然知道,從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美國就一直擁有壓倒性的生物武器優勢,美國的生物戰能力,足以消滅盎格魯撒克遜外的所有其他種族。按照霍金的預言,一旦其他國家和民族發覺了美國的陰謀,也發展出能與美國相抗衡的生物武器,人類只有走向滅絕這唯一的結局。

從二十世紀最後二十年及新世紀頭十年的情況看,作為物理學家的霍金很可能低估了美國通過經濟收買和文化滲透來控制其他國家和民族的能力。美國壟斷資本財團很有希望在本世紀完成其戰略使命:其他種族被滅絕,而盎格魯撒克遜人成了人類的全部。

史蒂芬•霍金之所以在2001年對人類發出警告,是因為在這個時間點,美國所主導的第二代生物武器——基因武器,已經處於成熟期。美國已經具備了動用很少的一點美元,便可使全人類在不知不覺中滅亡的能力。

2001年,“9·11”事件後的幾周,美國接連出現了5起炭疽菌致人死亡事件,受害人接到了含有炭疽菌的不明信件,負責寄送這些信件的郵政局員工也因感染了炭疽菌而癱瘓。美國全國陷入了史無前例的生物戰爭恐怖之中。美國聯邦調查局從一開始就認為這是“基地”組織所為,並曾兩度深入阿富汗尋找線索,都沒有收穫。“基地”組織頭目本·拉登宣佈,“基地”組織和炭疽菌毫無關聯。含有炭疽菌的信件上都標示了“炭疽菌”字樣,這也不是恐怖分子的作風。

事情鬧得越來越大,最終,美國聯邦調查局不得不承認,炭疽菌來自美國自己的生物戰實驗室:美國國防部設在馬里蘭州弗雷德裡克的陸軍傳染病研究中心。FBI最終於2008年認定,這次襲擊的兇手,竟然是美國最優秀的生物武器專家、曾獲得國防部最高榮譽獎、為美國政府和陸軍工作了33年的62歲的布魯斯·艾文斯博士,FBI還未將其逮捕,布魯斯·艾文斯又離奇地自殺身亡了(美國媒體如此公佈,事實真相不得而知)。這次和911事件一樣引起全美恐怖的生物武器襲擊事件,就這樣不了了之。

整個事件,很明顯又是美國幕後政府自導自演的陰謀設計。其目的當然很明顯:利用自我製造的生物武器恐怖襲擊事件,推進美國生物武器的研發進度。

由於幕後政府的存在,美國的歷史走向,必然會被各種陰謀和離奇的案件所主導,如肯尼迪遇刺、911事件等,包括此次炭疽生物武器襲擊事件。

不僅僅是幕後政府,美國的墓前政府也是善於製造陰謀的集團。早在上世紀60年代初,中情局偷襲古巴的“豬灣”計劃徹底失敗後,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制訂代號為“北方森林”的計劃,其中就包括在美國國內製造恐怖襲擊,包括在多座城市制造爆炸、炸燬美國軍艦、炸燬自己的火箭、炸死自己的宇航員等等,然後栽贓陷害古巴政府,然後發動針對古巴的戰爭,推翻卡斯特羅集團。

如果理解美國統治集團的一貫思維方式,炭疽生物武器襲擊案的真相,就一清二楚了。

2001年美國炭疽生物武器襲擊事件的一個直接後果,便是2002年6月12日,總統小布什簽署了農業生物恐怖主義保護法,這就是第一部生物國防法。隨後,美國以防禦的名義,加大了對基因武器的研發投入。美國聯邦政府在生物防禦方面的年度預算從2001年的4.14億美元增長到了2005年的76億美元。奧巴馬雖然以反布什主義的姿態騙取了公民選票並順利上臺,但是他上臺後仍然繼續加大了對基因武器的投資。2009,美國公開地生物防禦預算高達89.7億美元。自2001至2009年,美國總共投入570億美元,呈逐年上升態勢——這些都是公開的投入。至於美國秘密生物武器研發經費是多少,則不得而知了。

美國的重要盟友,以色列也是生物武器及基因武器的研發大國。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曾於1998年11月披露:為了報復伊拉克的導彈襲擊,以色列軍方正在加緊研製一種專門對付阿拉伯人而對猶太人沒有危害的基因武器———“種族炸彈”。 《星期日泰晤士報》引述以色列軍方消息人士稱,以色列科學家正嘗試識別部分阿拉伯人的獨特基因,然後研製一種基因經過改造的細菌或病毒,製造“種族炸彈”。這種致命武器通過在空氣及水中傳播,可改造被襲目標細胞內的DNA。“種族炸彈”的研製計劃由以色列的生物和化學武器秘密研究中負責,這家中心位於特拉維夫以南20公里的尼斯提茲尤納。對於媒體的披露,以色列政府非常氣憤,並加以否認,和美國一樣,他們稱這種研究是純防禦性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