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主义者”的终局还是“机会主义者”的盛宴

2009年的罗永浩还不叫“龙哥”,身上没有那么多的标签,围绕他的是是非非也不像现在一样多,那时的罗永浩只在一小圈所谓“知识青年”的小范围内颇有知名度,还是一个浑身散发着“理想主义者”光芒的意见领袖,围绕着他的,多是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或初入社会被现实“教育“过的迷茫者,老罗的人生不需要解释,究竟是因为他的”情怀“使然,还是他只是一个”理想主义“的伪布道者?

“理想主义者”和“机会主义者”本就是罗永浩的一体两面。

01、”一事无成者“罗永浩

罗永浩的成长轨迹深受父亲的影响,罗昌珍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官至吉林省延边朝鲜自治州和龙县县委书记,自罗永浩出生起,父亲就给了他非常大的“自由空间”。

他从小喜欢看“闲书”,上课不听讲,还捣乱,闲书看多了,见识大增。读小学的时候,他就已经能发现并指出老师的错误,以至于老师只要看到他举手,心里就发毛,后来干脆装作没看见。

一次,老师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校园的作文。第二天,看到他的作文,老师气得脸都绿了。别的同学都写“五星红旗飘扬在校园上空”,只有他写“五星红旗耷拉在校园上空”。老师朗读了他的作文,当众批评,说他又在哗众取宠。他站起来反驳:“老师,‘哗众取宠’这个成语您用错了!”老师说:“你给我坐下。”他说:“我说完就坐下。我的作文是交给您一个人看的,怎么能算哗众取宠?是谁把我的作文当众念给五十多个人听的,这才叫哗众取宠。”同学们哄堂大笑。老师面红耳赤,哑口无言。

结果,他被老师拎进办公室,教育了两个小时。他被迫承认错误:“老师,我改。”老师大喜,这孩子终于知道错了。他改道:“说来也怪,尽管校园里没有风,五星红旗依然飘扬在校园上空。”老师一听,简直气疯了,操起一把笤帚,揍了他一顿,然后使出杀手锏:通知家长!

父亲赶到学校,父子俩一起被老师教育了一番。回到家,他忐忑不安,向父亲道歉:“都是我不好,把你也连累了。”没想到,父亲笑了:“没什么了不起,不就是你想说几句实话,她不让你说吗?”父亲的宽容让他喜出望外。原来,自己没做错。

不久之后,他上课偷看课外书,被老师发现,又通知家长。父亲赶来,当着老师的面,大声训斥儿子:“你为什么不听老师的话?上课看什么闲书?”他战战兢兢地从书包里掏出一本书。父亲接过来一看,是《罗马帝国衰亡史》,忍不住赞道:“这真是一本好书啊。”老师觉得不对劲,提醒:“你怎么教育孩子的?”父亲立马改口:“那也不应该在课堂上看嘛。”他装作低头认错的样子,心里忍不住偷笑。

童年的优越生活给了罗永浩”理想主义“的萌芽,他可以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之外肆意挥洒自己的个性。

多年之后,罗永浩在给俞敏洪写万字自荐信的时候说:

我之前一事无成。

02、”最好的英语老师......之一”罗永浩

1989年,17岁的罗永浩成功忽悠父亲同意从当地最好的高中延边第二中学退学,开始了自己的“倒爷”生涯,卖过书,走私过汽车,做过期货也筛过沙子,甚至还卖过壮阳药,这个时期的罗永浩身上看不到一丝“理想主义者”的特质,但他心里有着“诗与远方”的理想。

后来在新东方当教师的过程中,许多信手拈来的段子都来自这段时期的生活经历。“哥哥与苹果树”、“拉斯维加斯的离婚通道”、“万恶的户口制度”等充满鲜明个人特色的段子中,展现了罗永浩“理想主义”的初期形态。

就在罗永浩生活潦倒之际,一个朋友建议他到新东方去做教师,他只说了一句话,我生平最讨厌两件事:

一是教师。

二是英语。

但当听到朋友下一句,新东方老师有百万年薪的时候,他又说了一句话:

我觉得我还是可以考虑一下的。



“理想主义”和“机会主义”的两面性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后来俞敏洪只是告诉你,他在办公室见到罗永浩的第一面就觉得这小子是个可造之才。他没告诉你罗永浩被他拒绝了两次,第三次试讲才让罗永浩入职,他更没告诉你的是进入新东方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罗永浩是个做事目的性极其明确的人,有自己的想法,不会轻易被人影响,看起来斯斯文文,骨子里却透着一股狠劲。

2000年他在北京郊区租了一间平房,用他的话说就是“除了能活着和看书,什么都干不了”,他用了半年时间苦背英语单词,在后来的“老罗语录”中,他曾经描述过这一段生活的艰辛。

  • “我在北京租个院子,半年不敢见女朋友你知道吧,除了英语书以外买了一堆心灵鸡汤,自己背单词累了或者学不下去了就随便拿一本鸡汤读读,给自己学下去的动力,但只能是短期的,过段时间又学不下去了,再找本鸡汤读读,就和吸毒品一个道理你知道吧......”

还有一段“老罗语录”抨击户口制度里面提到了俞敏洪,颇值得玩味:

  • “户口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愚昧野蛮的制度,我下了课就没了,直接被领走了,现在敢这么讲,就是因为政府已经把取消户口提上政府工作日程了,才敢这么讲......理论上,来一个警车,我们班半数以上都可以抓走,然后到火车站强制遣返......我经常在北京凌晨去马路上思考人生,碰上两个警察,年底的北京警察在凌晨的马路上看到人就像看到了希望一样,过来问有没有暂住证,我说没有,两个警察相视一笑,直接带走要把我遣返,我赶紧给老俞打电话,没过多长时间,警察那边就接到通知了,快放人,抓错人了,俞老大的人也敢抓......”

老罗说的应该是真事,那时的老俞也许就在罗永浩的心里种下了“没有原则”的种子。

在苦学了半年英语之后,2000年底,他给老俞写了一封一万字的求职信,洋洋洒洒,批古论今,里面有三个金句:

1、基于“知识分子要活得有尊严,就得有点钱”这样的认识(其实主要是因为书价越来越贵),我从1990年至1994年先后筛过沙子,摆过旧书摊,代理过批发市场招商,走私过汽车,做过期货,还以短期旅游身份去韩国销售过中国壮阳药及其他补品。

2、但是我不知道我的毅力应该用来做什么,末日虽然没有来,但是新世纪来了,30岁也快来了,这真是一件让人坐立不安的事情。

3、我渐渐意识到我也许不适合经商,对一个以知识分子自许的人来说,这并不是很难接受的事情,除非这同时意味着我将注定贫穷。

在信的最后老罗说:

给我个机会去面试或是试讲吧,我会是新东方最好的老师,最差情况下也会是“之一”。

03、“一个理想主义者”罗永浩

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逝人伤;唯以心相交,淡泊明志,友不失矣。

老罗和老俞终究是要走向分道扬镳的,2006年6月罗永浩从新东方离职,后来他说:

俞敏洪是我见过最没有原则的人。

这个阶段的罗永浩开始了“理想主义者”的创业,离职后一个月,就创办了牛博网,老罗也开始了个人“KOL”的转变,“情怀”、“与众不同”、“有思想”、“理想主义”各种标签被有意无意的贴在了他个人身上。

牛博网运营整整两年后,2008年8月,老罗又在北京成立了“老罗和他的朋友们”英语培训学校,应该说这个名字起的很“罗永浩”,非常符合他“建圈子”的需求,将教师和学员都定义为老罗的朋友,潜台词是:你们不是来工作或者学习的,大家都是来交朋友的。

在学校招生的演讲中,老罗说了这么一个事,“有一个学员给我写信倾诉了一个苦恼,罗老师,学校的卫生间隔间没有门,每次上厕所时我都要思考一个“哲学”问题,是脸冲外还是屁股冲外。”

老罗给这个学员定义为“与众不同的思考者”,因为“优秀的人都与众不同”。

罗永浩非常善于将自己的思想贩卖给他人,缘于他能够快速、准确的找到别人的心理诉求,能够花钱花时间从全国各地去北京郊区上集中培训课程的人都是对自己有要求的人,不甘于平凡,想要在人群中突显出来,老罗就把自己的培训学校的学员定义为“与众不同的优秀者”,给他们贴上“不随波逐流”、“特立独行”的标签,形成圈子文化,加上老罗出众的“相声”功底,非常容易形成鲜明的个人特色,吸引大量粉丝。

2010年开始,老罗开始在北京海淀剧院举办《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创业故事》的演讲,每年一期,一直坚持到2014年12月,老罗也正式转型“相声演员”,对于“罗氏金句”的期待超过了演讲内容的本身,也许这就是老罗想要的效果,只要用他习惯的方式说出来,不管内容是什么,都会被粉丝所接受。

后来在与罗振宇长达8小时的《长谈》中,罗永浩说,他的终极梦想,是希望能参与或领导一次计算平台革命,而做手机就是为此准备。姿态之高,无人能出其右。

如果回顾罗永浩的创业历程,做手机也许是他离成功最近的一次,同时也是离他的目标最远的一次,在手机创业初期就夸下海口“要做东半球最好的手机”以及未来收购苹果。

前期罗永浩想的很好,学习小米,先做ROM再进军硬件,问了一下小米的朋友小米前期团队有多少人,得到6个人的回答,过去几个月发现开发进度严重滞后,再去确认时,对方回答:我们前期确实只有6个人,可是在半年内扩充到了200人......

从西门子门口“砸冰箱”到“要做东半球最好的手机”,罗永浩一直在自己的价值体系里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这种特质在为他引来粉丝的同时也引来了质疑。

在罗永浩从新东方离职没几年,还没高调创业的时期,在一次的采访中罗永浩和罗玉凤坐在了一起,从那时起,老罗从小众偶像开始转型大众明星,因为大众认为他爱吹牛,对比罗玉凤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罗玉龙”,“龙哥”的名称应声而起,只有真正从新东方时期认识罗永浩的人才知道,他真正的身份还是原来的:

“一个理想主义者”

04、“卖艺还债者”罗永浩

曾经有资本大佬说,我只佩服两个人,一个是贾跃亭,一个是罗永浩。一语成谶,2019年底,针对电子烟的禁令让老罗彻底失去了最后翻盘的稻草,一则针对罗永浩本人的限制消费令又将他从“理想主义者”变成了“老赖”。

身份不停转变,不变的是罗老师的口才以及笔锋,像当初的万字求职信一样,罗老师面对汹涌的舆论再次拿出了一篇《一个“老赖”CEO的自白》长文,动情的向公众承诺即使公司被彻底关掉,也要”卖艺“来还债。

不得不佩服罗老师驾驭舆论的能力,”卖艺“、”还债“等字眼对公众神经的撩拨像波浪一样发散出去,鸽掉巴菲特午餐的孙宇晨以及OKEX的副总裁徐坤争相邀请罗老师去”卖艺“,可以说币圈为罗老师还债操碎了心,面对动辄百万、千万的邀约,老罗心如止水,都是老中医,何况是我罗玉龙。

”老罗语录“里最广为传播的一句话是: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听过整段的人应该知道他在后面还有一句,除了爱你的人和警察以外。

现在罗老师对于官方的”消费限制令“给出了他的解释,可是对于爱他的粉丝呢?

“理想主义者”的终局还是“机会主义者”的盛宴


分享到:


相關文章: